1952年,一湖北铁匠带着一封信进中南海,毛主席:你应该早些来嘛

祥华史谈 2023-12-03 08:30:05

前言

1952年秋,一位铁匠带着毛主席的亲笔信坐着火车来到北京,他坐下后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瞬间泪目,看着火车慢慢启动,他非常激动,浑身颤抖暴露了他紧张的心情。

他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衣服兜里的那封信,那是一封毛主席亲笔信,他等这封来信已经等了很久,这位铁匠他到底是谁,为什么会有毛主席的亲笔信?

一、看着毛主席有些熟悉?

1950年春天,大地万物复苏,中国人民终于过上好日子,因为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终于能够远离战乱,过上好日子。

路上百姓看到毛主席画像,都会停下驻足仔细看一看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毛主席的样子刻在心底,打心底里热爱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这天,大冶镇的铁匠朱其升路过一间房屋时,看到毛主席的画像停下脚步,毛主席像端正的挂在墙上,两边还有赞扬毛主席的对联,见到毛主席画像不是让他吃惊的地方。

最让他吃惊的是,他看着画像上的毛主席有些眼熟,这熟悉感不是因为见多了毛主席画像,而是因为他觉得毛主席给他一种久违的熟悉感,他认识毛主席,曾经产生过交集。

朱其升死盯着画像,越看画像越能和记忆里的那个人影重合,看到最后他发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竟是他年轻时认识的润之弟,想到这里,他不由得心潮澎湃。

他万万没想到那个带领共产党走向胜利的伟大领导人,竟然是他的润之弟,看着熟悉的面容和一模一样的大痣,跟新军时期认识的那个润之弟的模样慢慢重合起来。

他想难道画像上的毛主席真的是他认识的那个润之弟?可他看向自己的衣衫褴褛的样子,顿时犹如霜打的茄子一样,萎靡了下去,他与毛主席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如同一个天一个地,大到他就像是在做梦。

看完毛主席的画像后,朱其升失魂落魄的离开,前去上班,工作时,他心不在焉,还被领导训了一顿,干完一天的工作,回家跟家人炫耀,说自己认识伟大领袖毛主席。

可他换来的却是家人的打趣,大家问他:“既然你认识毛主席,为什么毛主席没有邀请你去北京当官啊?”听到大家的嘲笑,朱其升心里非常生气,一气之下回到卧室,也不愿意再说自己跟毛主席之间的事。

朱其升离开时,他的一个好友听闻,知道朱其升是个老实人,他不会说谎,立马跟上前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能联系上毛主席,朱其升的好友是个老师,要为他代笔写封信寄给毛主席。

朱其升听闻很是心动,同意了他的请求,让好友帮他代写了一封信,随后兴致勃勃的前往镇上的邮局寄了出去,没有接到回信,他也没有失望,他知道润之弟不会忘了自己。

他以为毛主席忘记了他,可他哪知道此时毛主席因公务繁忙,每天收到成千上万封来信,朱其升的来信根本没有进入中南海,来到毛主席的桌上。

尽管没有收到来信,但朱其升还是相信润之弟,相信他的为人,见到信肯定会回复的,此后朱其升一直等待毛主席的来信。

1952年,朱其升在老家当铁匠已经无法养家糊口的他,来到汉口谋生,在当地他捡起之前的手艺,干起了糊伞的营生,在当地朱其升也认识了几个好友,他也炫耀的跟几人提起过自己和毛主席认识。

相处这么长时间,好友都知道他的为人,相信他不会骗自己,就为他出了一个主意,原来在当地有一位毛主席的老乡叫孟淑纯,她认识毛主席,能联系上毛主席,好友让他去找孟淑纯,让她代写一封信寄给毛主席。

这句话让朱其升一下找到了寄信的方向,之前他只知道把信寄到北京,他以为毛主席神通广大,自己的信到了北京就会被毛主席看到,可他不知道毛主席住在哪里,具体地址在哪里,所以寄了几封信都石沉大海。

找到孟淑纯后,朱其升说出自己的请求后,孟淑纯决定听听他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看看是真是假,再决定到底要不要帮助他,朱其升听闻也觉得有道理,一直没找到倾诉对象的朱其升,一下子全说了出来。

二、生活所迫投身新军

1891年秋天,朱其升出生在湖北大冶县的一户农家,由于祖上都是农民,朱其升和三个兄弟长大后子承父业,成了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可这样四兄弟都被困在这个小县城。

为了寻找出路,为了能改变现状,朱其升决定外出寻找新的未来,12岁朱其升来到县里拜师铁匠,成了一个学徒工,而每天朱其升不仅要学习打铁,还会遭到铁匠铺老板的压榨,每天干完活为铁匠铺老板糊伞赚外快。

繁重的工作不仅只有微薄的薪水,每天连饭都吃不饱,老板气不顺还要毒打他一顿,

每天繁重的工作,师父还要压榨他,朱其升当学徒时遇上湖北大旱,每天干不完的活,饿的他没力气,去老板家吃剩下的米饭,被发现后被扫地出门。

从此之后他的人生也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来北京见毛主席

失业后朱其升再次踏上流浪的路途,他沿街乞讨来到武汉讨生活,他本想凭借打铁的手艺谋生,却遇见新军招兵,见到当兵待遇好,不仅管吃住还发新军服,不过新军入伍要找老乡担保。

但难不倒他一个本地人,找来老乡为他担保后,他各项条件合格后成功加入新军,在部队行军作战中,朱其升靠着一身打铁的蛮力和手艺,再加上比其他人更熟练的掌握枪支,很快获得提拔升官,成了上士。

工资也水涨船高有了十块,1911年,18岁的毛主席在革命浪潮的感染下,决定放下手中的笔杆子,投身军伍,来到武汉后想要加入新军,可新军入伍要担保,毛主席遇见了善良的朱其升为他做担保,顺利参军。

朱其升很羡慕毛主席这样有文化的人,对毛主席非常照顾,朱其升也在毛主席这个小兄弟身上学会写字,此时在部队中毛主席和朱其升还有班长彭友盛关系非常好。

听过毛主席讲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后,心生向往,三人关系非常好,就在新军中结拜为兄弟,朱其升和彭友生为兄,毛主席为弟,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随着新军解散,三人也分道扬镳,但都没有忘记对方。

此后毛主席继续求学,朱其升带着军饷回老家谋生,听完朱其升的讲述后孟淑纯相信了朱其升的话,将两人故事写进信里,寄给毛主席,这封信经过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的手,审查过后转送到北京中南海。

毛主席看完后非常激动,立马回信,并邀请朱其升来北京,细心地毛主席知道朱其升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困难,信封里还有200块钱当做朱其升的路费。

朱其升来到中南海的时候非常紧张,但毛主席一开口就拉近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升兄,你怎么不早点来找我,彭友胜早就写过信来看过我,你来晚了咱们没有碰在一起”。

这一句闲聊,就拉近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之后两人一直从下午聊到晚上,晚上朱其升在中南海住下,第二天向他了解湖北百姓的生活,离别时毛主席拿出800元稿费当朱其升路费和生活费。

结语

两人分别时,都互相舍不得对方,可这一别就成了永别,两位患难与共的结拜兄弟,建国后见了一面,第三年朱其升就在医院病逝。

朱其升也没有给兄弟丢人,而是回家凭借着800元开了一家工厂,造福家乡百姓,毛主席和朱其升的友谊跨越了阶层,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友情。

0 阅读:30

祥华史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