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父为常遇春舅为蓝玉,嫁朱标7年生四胎,她的死影响了历史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6-07 15:57:26

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自缢;不久南明第一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明世宗朱厚熜玄孙)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弘光帝继位后,便将生母姚氏追封为孝诚皇太后,父亲朱常洵追封为明恭宗,祖母郑氏(明神宗最宠爱的郑贵妃)被追尊为寿宁太皇太后。

六月,为崇祯皇帝上庙号,为明思宗。

七月,将懿文太子朱标追复为明兴宗,谥号为孝康皇帝;而朱标的发妻常氏则是被追复为孝康皇后。而明孝宗朱佑樘的发妻孝康敬皇后张氏,则是被改谥为“孝成敬皇后”。

作为南明第一位皇帝,不管是追尊自己的生父母还是祖母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为何要改明孝宗发妻张氏的谥号呢?

弘光帝给出的理由是:张氏孝康敬皇后的谥号,同兴宗皇后的谥号“孝康”二字相犯所以需要修改。但弘光帝为何要修改孝康敬皇后张氏的谥号,而非孝康皇后常氏的谥号呢?

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弘光帝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儿,而明神宗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孙儿,而明世宗是明孝宗朱佑樘的侄儿,也就是说弘光帝并非明孝宗的直系后裔,而在弘光帝身边的宗室近支也非明孝宗后裔,自然为孝康敬皇后修改谥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孝康皇后常氏不同,她是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太子妃。

值得一提的是,常氏的早逝不仅仅令人惋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历史进程。若非常氏早逝的话,弘光帝的先祖燕王朱棣又怎么会起兵靖难?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大明第一位皇太子妃常氏,在明朝初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她的死为何会影响历史进程呢?

出身功勋之家

常氏的父亲是大明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常遇春贫苦出身,家境十分贫寒,但常遇春并不想一生碌碌无为,所以便随人习武。等到常遇春长大后臂力过人,武艺高强,而且骑射功夫也很不错,各种兵器都可以使用。

一开始跟随绿林大盗刘聚,虽然不再过以前的穷苦日子,但常遇春认为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便在1355年投奔到了朱元璋麾下,值得一提的是常遇春虽然不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徐达、汤和等人要晚,但是朱元璋对其十分器重。

而且常遇春凭着自己的骁勇善战,很快便成为朱元璋麾下仅次于徐达的第二大将。

因作战勇猛,人称“常十万”。

朱元璋称帝前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常遇春都曾参与,立下赫赫战功。

朱元璋称帝后,仍旧跟随大将徐达一起北伐元朝残余势力,攻下元大都。

然而洪武二年,常遇春还没有班师回朝,在路上便病逝了。

朱元璋得知后,怎么都不相信年仅40岁、一向身体无康健的常遇春会突然去世。朱元璋亲自参加了常遇春的葬礼,将其安葬在钟山之下。之后朱元璋为了感念常遇春的功劳,不仅将其追封为开平王、中书右丞相,配享太庙,而且还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位居开国六公爵之一。

如此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便成为开国六公爵中唯一一位不是靠战功获封公爵的。

后来常茂因为多行不法之事,而被朱元璋削爵安置在了广西;不过朱元璋并未让常遇春一脉如此便没有了公爵之位,而是将常遇春的次子常升封为开国公,而常升在靖难之役中同魏国公徐辉祖一起在浦江口立战燕军。

朱棣登基后,徐辉祖被囚禁在魏国公府不得自由,而常升自然也会被囚禁起来,至于其具体去世时间史料中并无记载。(有的说法是常升因蓝玉案牵连而死)

除了常遇春以及两子外,常氏的娘家人还有一位非常值得一提:此人便是凉国公蓝玉。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常氏的舅舅。

常遇春在时,蓝玉其实是默默无闻的,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年轻,立下的战功同这些开国功臣相比自然是不值一提的。所以即便是常遇春将妻弟蓝玉推荐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开始也没太在意。不过蓝玉还是靠着战功,一步一步做到了大都督府佥事的位置上。

常遇春病逝后,蓝玉的仕途只能靠自己的战功。

而事实证明,常遇春没有看错自己的妻弟,蓝玉是常遇春一般的猛将,并且凭着自己的战功在洪武十二年被封为永昌侯,洪武二十五年被封为凉国公。但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朱元璋处死,而受蓝玉案牵连的有一万五千多人。

这便是常氏的娘家人,以及娘家人的结局。

可以说常氏是名副其实的勋贵家族出身,出身极其显赫,不亚于燕王朱棣的王妃徐氏。而且常氏在一开始要比燕王妃徐氏要幸运的多,她嫁给的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最看重的嫡长子——皇太子朱标,所以起点便要比徐氏高很多。

只要朱标登基,常氏便是毋庸置疑的皇后。

然而常氏却没有徐氏那般幸运,真正做到母仪天下的皇后位置上去,反而是徐氏稳坐皇后之位五年的时间,其所生的嫡长子朱高炽即位称帝,大明王朝之后的皇帝身上都流着徐氏的血

娃娃亲

其实常氏与太子朱标的婚事是早就定好了的,名副其实的娃娃亲,而在定娃娃亲的时候太子朱标与常氏还未出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1355年常遇春投奔到了朱元璋的麾下,不久马皇后与常遇春的夫人蓝氏都身怀有孕。虽然常遇春刚刚投奔自己不久,但朱元璋与其一见如故,便想要跟常遇春结为儿女亲家。太子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并不在身边,而是正在率兵攻打集庆(南京)。

在此期间,朱标出生的喜讯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十分高兴,便在山上的石头上刻了八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然后朱元璋便跟身边的常遇春开玩笑:

你的妻子蓝氏一定怀的是一个女儿。

果真,蓝氏生下了嫡长女常氏,也就是后来的敬懿太子妃。

洪武二年,常遇春突然去世,而常氏尚且只有15岁。

不过朱元璋是一个遵循承诺的人,并没有因为常遇春的突然去世就忘掉二人之前定下的婚约,而且在常氏尚未守满孝期(期满未27个月,而常氏只守了22个月)时,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将常氏册封为皇太子妃,让太子朱标同常氏完成大婚。

朕子标年已长,以尔常氏,实朕功臣开平忠武王长女,相结为亲。今吉日在期,所宜先正其名。特以册宝,命尔为皇太子妃

就这样,常氏成为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太子妃。

03

朱标迎娶常氏为皇太子妃,不仅仅是早就定好的娃娃亲,而且还是太祖皇帝为了朝政而为之。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太祖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不管是太子还是亲王,大多娶了功臣之女为妻或者是侧妃;比如:

秦王朱樉的正妃是元将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侧妃是宁河王邓愈的女儿邓氏;

晋王朱棢的王妃与继妃都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

而魏国公徐达四个女儿中有三位都做了朱元璋的儿媳,长女交给燕王朱棣为燕王妃,次女嫁给代王朱桂为代王妃,第四女则是嫁给安王朱楹为安王妃。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让这些开国功臣能够对自己更加忠心耿耿,助自己稳坐皇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常氏虽然在嫁给朱标之前,二人之间并无感情,但朱标还是十分宠爱常氏的,单从常氏的生育子女的数量上便可以看得出。

常氏是在洪武四年嫁给朱标,一直到洪武十一年病逝,七年的时间为朱标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嫡长子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最器重、最寄予厚望的朱雄英。

而且朱雄英出生是在洪武七年十月,而常氏的最后一个孩子出生是在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常氏先后生下两子两女。也就是说常氏不是在怀孕生子,就是在坐月子,几乎没有歇息的时间。

或许正是因为常氏接连怀孕,导致自己产后虚亏还未来得及补上,便又怀孕,身体越来越差,以至于在洪武十一年十一月生下朱标第三子朱允熥后便一病不起,很快便病逝了。

也就是说,常氏很可能是死于产后大出血的并发症,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毕竟有限,并未将常氏救回来。

这一年,常氏尚且只有24岁而已。

而朱雄英也只有五岁,几个年幼的孩子失去了母亲。

而常氏之所以如此得宠,不仅仅因为她是功臣之后,朱标的嫡妻,还因为常氏本人的秉性。

常氏虽然是开平王的女儿、郑国公的姐姐,而且还有一位平步青云的舅舅在朝中极其得宠,常氏并没有恃宠生娇,反而谨守本分,勤俭孝顺,堪称天下女子的表率,颇有为贤后的风范

而且常氏作为太子正妃,十分大度,在侧妃吕氏(建文帝的生母,吕本的女儿)入东宫后,常氏不仅没有与吕氏争宠,反而对其多加照拂。

其实吕氏虽然入东宫为太子侧妃,但实际上太子朱标一开始对吕氏并不宠爱,一则是因为朱标宠爱发妻,二则是吕氏的父亲吕本是南宋归降元朝的将领吕文焕的后人,而吕本也曾在元朝为官,后归顺了太祖皇帝。

所以吕氏初入东宫,无依无靠。

常氏作为东宫太子妃,表现出了作为太子妃的大度,时常照顾吕氏。

而吕氏也终于在洪武十年生下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是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吕氏也终于母凭子贵,彻底在东宫站稳了脚跟。

04

常氏去世后,朱元璋将其追谥为“敬懿太子妃”,并且按照礼制马皇后与太祖皇帝为儿媳穿青衣,朱标为发妻服齐衰一年的时间,至于常氏的长子朱雄英则是为母亲服齐衰三年的时间。

笔者一直在想:若是敬懿太子妃常氏并没有去世,一直活到了太祖皇帝病逝新帝登基的话,明朝的历史是不是会改写?

常氏去世后,太子朱标一脉就像是推倒了诺米骨牌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洪武十五年,常氏嫡长子朱雄英病逝,年仅8岁;仅仅几个月后马皇后病逝。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紧随其后太祖皇帝将朱标次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朱允炆登基称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除了将生母吕氏尊为皇太后外,还将已经病逝六年的父亲朱标追封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已经去世20年之久的嫡母常氏追封为孝康皇后。

虽然登基的不是常氏亲子,但作为朱标的嫡妻,便有资格被追封为皇后,同朱标一起被供奉祭祀。

然而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兵进入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

朱棣登基后,将长兄朱标复降为懿文太子,长嫂常氏降为敬懿太子妃,而建文帝生母吕氏则是被降为懿文太子妃。

在历史上,由太子妃晋封为皇后、皇太后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而从皇后又降为太子妃,常氏是独一无二的。

朱标有四位载入史册的公主,但生母都不详。若是按照常氏墓志铭的推断,江都公主与宜伦公主应该是常氏所生,但也有可能常氏所生两女都已经夭折,所以并没有记载。

所以常氏所生的女儿我们暂且不论,除了朱雄英外,常氏还生下了朱标第三子朱允熥。朱允熥得以平安长大,并且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

皇太子的嫡长子被封为皇太孙,其余的儿子则是在十岁时被封为郡王。

就这样,朱允熥被封为郡王。

建文元年,朱允炆登基后,将三弟朱允熥封为吴王,封地在富庶的杭州。

然而朱允熥并未来得及就藩,靖难之役便爆发了,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以建文帝的失败而告终。朱棣登基后,将朱允熥降为广泽王,囚禁于凤阳。

原本朱允熥在这样不得自由的环境下,也能安度余生;然而作为太子朱标的儿子、建文帝的弟弟,便注定了很难善终,毕竟朱标的儿子无一人善终:

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雄英夭折

朱允熙在永乐四年葬身大火中

朱允熞也不知何时去世

而朱允熥则是在永乐十五年,突然去世。在朱允熥去世之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太祖皇帝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在建文四年打开金川门将朱棣放入南京城,朱棣因此对这位弟弟极其礼遇,然而朱橞恃宠生娇,越来越不安分,竟然意图谋反。

并且将同母兄长蜀王朱椿的次子崇阳王朱悦燇,假称为“建文君”,意图起兵取代朱棣。

很快朱橞便被朱棣贬为庶人,囚禁起来。

虽然此时和朱允熥没有丝毫的关系,但是朱棣很清楚:主要是朱标的儿子还活着,便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所以不久朱允熥便突然去世了,至于具体如何去世便不得而知了。

就这样常氏与太子朱标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去世了。

不过好在,朱允熥在去世前已经留下了血脉,没有让朱标一脉就此断绝,在此之后朱允熥后人便以庶人的身份生活下去。

结语

有些事情确实是天命难违,我们假设,若是常氏没有死,无需说活到洪武三十一年,就是能活到洪武二十五年,在太子朱标之后去世,大明王朝的历史都可能改写。

朱标去世后,若常氏还在,即便是再朱雄英夭折的情况下,朱允熥也是朱标唯一的嫡子;自然便是毋庸置疑的皇太孙,若朱允熥在洪武三十一年继位的话,朱棣真不一定敢靖难。

不仅仅因为朱允熥是朱标嫡妻所生嫡子,更加因为一个人——凉国公蓝玉。

蓝玉是常氏的亲舅舅,朱元璋之所以会重视蓝玉,且在蓝玉犯有过错的情况下仍旧不忍处置,其实就是因为蓝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朱雄英与朱允熥的舅姥爷。

在朱雄英夭折的情况下,若是能将朱允熥封为皇太孙,朱元璋必定不会发动蓝玉案;反而会将蓝玉留下来,辅佐皇太孙登基、稳坐皇位。

但是朱允炆为皇太孙便不同了,朱允炆是吕氏所生,而吕氏的娘家是文官,并没有势力可以帮助朱允炆稳坐皇位。而蓝玉并不安分,若不将蓝玉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除掉的话,朱允炆很难驾驭。

而蓝玉若不死,即便是身为新帝的朱允熥要削藩,燕王朱棣也不见得敢直接起兵靖难。

蓝玉作为朱允熥的舅姥爷,自然会全心辅佐朱允熥,朱棣虽也骁勇善战,但也不见得一定能打的赢蓝玉。更何况若是蓝玉还在,新帝需要削藩吗?

甚至很可能是不需要削藩的!

所以说常氏的死,影响了朱元璋的很多决定,以至于影响了继朱元璋之后新帝的人选,从而影响了是否会发生靖难之役;或者是即便是靖难之役起,朱棣是否一定会成功。

如此,常氏的早逝,直接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进程。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十三

明史卷一百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

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

《林登州集·卷十九》

《东宫妃常氏扩志》

《万历野获编》

0 阅读:150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