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将礼义作为立身之本

造命者说 2020-09-22 21:58:46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将礼义作为立身之本

有一些人总是嫌自己钱不够多、势不够强,却从来少人关心自己的德行是否够高,是不是符合大道的运行规律,嘴里说着“厚德载物”,心里所想却是不劳而获、聚天下之财而有之。《周易·系辞下》:“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意思是自己的德行和地位不相配的时候,必然会有灾祸殃及。比如说德行浅薄却身居高位,没有智慧却要去做成一件很大的事情,没有那个能力却去担负重任,没有不遭到祸患的。

做人,从来都不是要去多多占有什么,而是要关注自己现有的是否与自己的德行相配,是不是已经快要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了。人是要不断地去修行的,修行没有什么玄奥的东西,就是要去修正自己的身体、语言、行为、心念的偏差之处,使其符合大道的运转(也就是为人处事的客观规律),无论通过什么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最终目的就行。所以,名闻利养不过是人的附属物,当人的德行达到一定程度,这些东西都会自然而然地汇聚而来,而不是要去妄想妄求。看看这些历史就知道了。

战国时期,宋国发生雀鸟生下鹞鹰的怪事,宋康王让人卜了一卦,说:吉利,宋国必霸天下。宋康王大喜,起兵灭掉滕国,攻占薛地,向东击败齐国,夺取五座城,向南战胜楚国,占地方圆三百里,向西打垮魏军,宋国一时成为可与齐国、魏国相匹敌的国家,宋康王对成就霸业更加自信。他想早日成就霸业,便用箭射天用鞭挞地,砍倒并烧毁祭祀天地的神坛,以表示自己比鬼神还牛。他在宫室中整夜饮酒,令室中的人齐声高呼万岁,大堂上的人闻声响应,堂下的人接着响应,门外的人又继续响应,以至于国中没有人敢不呼万岁。天下人都咒骂他是夏桀一样残暴的昏君。齐王趁机起兵征伐宋国,人民四下逃散,弃城不守。宋王只好逃往魏国,死于温地。

这真是上天想让谁灭亡,必要先让他疯狂。宋王疯完,轮到齐王发狂了。

齐王灭掉宋国后十分骄傲,便向南侵入楚国,向西攻打赵、魏、韩国,想吞并东西二周,自立为天子。狐义正辞严地劝谏他,被斩首于檀台大路上。陈举直言不讳地劝止,被杀死在东门。

燕昭王却日夜安抚教导百姓,使燕国更加富足,于是他与乐毅商议进攻齐国。乐毅说:齐国称霸以来,虽然国君无德,但地广人多,我们一家打不下来的。大王不如联合赵、楚、魏三国。各国苦于齐王的骄横暴虐,都争相赞成参加燕国的攻齐战争。

燕王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赵、魏、韩都听乐毅统一指挥。齐王发动全国兵力迎敌,双方在济水西岸会战。齐国军队大败。乐毅令秦国、韩国军队退回,令魏国军队进攻宋国旧地,令赵国军队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由北长驱直入齐国。有个叫剧辛的人劝他别孤军深入,得点边境的地盘得了。乐毅说:齐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罢黜贤良、信任小人、政令贪暴,已经民怨沸腾了。现在齐国军队已溃不成军,如果我们乘胜追击,齐国百姓必然反叛,内部发生动乱,齐国就可以收拾了。结果齐国真的大乱,齐王出逃。

齐王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宫殿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日常用度,齐王却傲慢不逊,被卫国人看不下去赶走了。齐王又出奔到邹、鲁国,仍旧牛气冲天,邹、鲁门都不开。齐王又出奔莒地。楚国派淖齿率军前来救援齐王,被任命为齐相。淖齿却想与燕国瓜分齐国,于是抓住齐王数说他的罪过,在鼓里这个地方把齐王杀死了。

在权力和利益的中心,没有德行的人是驾驭不了的,这样的人还不如不在这样的位置。提倡礼义可以称王,树立信誉可以称霸,玩弄权术必然灭亡。做人也是这样的,要讲礼义,如果做一件不义的事能得到巨大的利益,也不能去做。要守定自己的意志,维护自己的信念,坚如磐石,礼待他人,人生的附属品自然会蜂拥而至。以身作则的人,可以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做人的基础就稳定了,然后才可以去做事、做好事、做成事。

如果只是单纯地追逐功利,不申张正义,不遵守信用,唯利是图,为了一点点的小利益去欺骗自己,欺骗他人,对内不好好治理自己已有的东西,却常常觊觎别人的成果。这样,不但外界不再信任我们,自己也将不再信任自己。这是不崇尚礼义而沉溺权术的害处。

总之,立身必须要正,必须慎重地抉择自己所要坚持的东西,不能因为小利而失去大义,不然很容易让自己陷于不利境地,被潮流所推翻,被他人所控制,最后身不由己、下场凄凉。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 2020-09-23 20:04

    没有才能和德行是很容易造成大乱的,野心总是让更多的人处于灾难的边缘造成大乱的局面,俗话说得好三思才能后行才能不造成重大的损失和灾难

    造命者说 回复:
    点赞,说得太棒了。比我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