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期望子女能有所成就,盼子成龙,望女变凤,这是他们共同的期盼。
父母均盼子女成才,他们养育孩子,期望其能独立生活,回馈社会,并孝敬家庭。
孩子被视作父母的希望,寄托着他们最深的期盼,所有父母均期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杰出的个体。
近期,一段采访视频在社交平台走红,视频中,一位核工部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老太太表示:“若有来生,我绝不会刻意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
核工部身为中央企业,何以致使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发表如此截然相反的言论?
【1.梦想的旅途,一定背井离乡吗?】
梦想与家庭看似难两全,尤其对现代年轻人,两者冲突成为人生重大难题。
孩子上学期间,父母全力培养孩子。待孩子长大成人,拥有独立生活和梦想之时,父母的培养便化作他们前行的坚实基石。
首要问题是追求自我还是兼顾家庭,这是所有欲赴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挑战。
外地有更好的工作机遇,收入更高,然而父母日渐年迈,需人照料。
身体健康的父母会牵挂孩子,而生活不便或生病的父母,不仅在心理上依赖孩子,在身体上也同样需要孩子的照顾。
数年前的一则新闻引发了社会震惊,其核心内容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邻居经过隔壁门口,嗅到一股刺鼻异味。
他推测隔壁老人可能做饭时不慎引发火灾,或忘记关闭煤气,导致意外。
他敲门无人应答,因情况紧急破门而入,发现老人已去世。
报警后获悉,老人儿女均在外地,忙于工作和家庭,归家至少需一天时间。
最终,连邻居也伸出援手,协助处理了后事,完成了遗体收敛的工作。
该新闻报道后,迅速激起社会广泛讨论。
有人指责老人儿女漠不关心,对老人现状一无所知。有人深感失望,认为养育子女却无所依靠,直呼生子无益。
老人儿女说明,因父亲早逝,他们不得不早早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两人外地成家后,欲接老人同住,老人却不愿离开居住了数十年的故乡,坚持留在原地养老。
酿成此惨剧非众人所愿,然其已确凿发生。
错误的根源究竟在于何方?需明确责任所在,保持逻辑清晰,用词精准,以探寻问题的本质。
是追求更高收入而远离家乡的单亲孩子,还是坚守故居、拒绝外出的老人?他们都是选择不同生活方式,各有坚持的群体。
近年来,“小镇做题家”一词备受瞩目。它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镇,擅长应试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学子,反映了教育资源不均及成长路径单一的问题。
小镇孩子,身处非一线城市,凭借自身努力,通过应试考试,成功走出小镇,考入大城市。
这些年轻人构成了当前的大部分群体,他们如同小镇青年一般,代表着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
他们凭努力实现梦想,离开小镇,岂能因家庭牵绊而重返?
他们的努力有何意义?若留大城市,能否带父母同行?父母又是否愿意前往?
【2.孝顺与否,不在于距离而在于个人】
孝与否,非由距离决定。距离是客观因素,仅关乎能否及时尽孝,而非孝的本质。
父母遇困时,近处的孩子能迅速相助,远处的孩子则鞭长莫及,难以及时给予帮助。
这并不能作为评判孩子是否孝顺的依据。孝顺与否需综合考量,单一因素无法断定,应保持客观判断。
澎湃新闻曾报道黑龙江一公务员女子殴打母亲视频,画面中她狂扇母亲耳光。
母亲历尽艰辛抚养女儿长大,并教育她成为优秀人才,最终女儿成为了当地公务员。
年迈母亲本应安享晚年,却与女儿同住一室时遭遇不公待遇。
调查显示,女儿因欲取母亲存款,遭拒后即对母亲施暴。
尤为严重的是,其母在此之前已将名下房产过户给她。
此案例中母女虽近,却难言孝顺。母亲所受制约与委屈,皆源自其亲生女儿。
距离近导致遭受的恶劣行为更为频繁。
孝顺是个人道德行为,本质上不受法律约束,完全依赖于个体的人性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若某事依赖个体自觉,则其事有50%概率会失败。
人不可依赖人心的善良,诸多事务自起始便已注定。
受教育之人,往往会形成对父母的责任感与孝敬之心。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对父母的义务,从而培养出孝顺的品质。
即便远隔千里,此类人仍常怀父母,不时致电问候,并安排回乡探望,始终将父母牵挂于心。
有人天生情感淡漠,视父母付出为理所当然,若父母给予减少,便觉不足。
这类人,即便身处父母身旁,也只会不断索取,进行剥削。
核工部老太太表示,来生不愿再养优秀孩子,因她认为优秀孩子终将远行。
优秀孩子拥有更多机遇,可做出远离父母的选择。然而,这只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不会改变他们对父母的情感态度。
孩子是否孝顺与其是否优秀并非等同。孝顺与否,不取决于个人成就或表现,两者应区分看待。
【3.孝顺背后的核心问题】
父母担忧孩子孝顺与否,实则源于对养老问题的核心关切。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但父母忧虑孩子过于优秀而离家远行,实则担忧孩子无法承担赡养责任,确保晚年无忧。
有三个分析维度:
第一,我国养老制度尚未确保老年人拥有安全感。
若领取退休金的老人有此担忧,那些年轻时为个体户,老来依赖积蓄的老人,更会对养老问题感到恐惧。
近年来,养老院常有负面报道,导致老人多将养老期望放在子女身上。
将社会问题归咎于个人无法解决,反而使问题再次汇聚成社会层面,个人无力承担,最终仍需社会共同面对。
第二,老人担忧养老问题的核心,在于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老人与儿女沟通不足,导致在家中病亡却未被及时发现,类似案例曾有发生,凸显了沟通缺失的严重后果。
这会加剧老人对死亡的恐惧。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然而人真正面对时,往往难以克服内心的恐惧,人性使然。
第三,梦想与家庭,从现实角度看,即生存需求与情感寄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
每个年轻人正值拼搏赚钱之时,尤其在经济下滑的时代,经济条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需多言。
自古忠孝难以兼顾,当下虽无需忠君,但多数人更倾向忠于自我,坚守个人信念与追求。
首要任务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将其置于首位。
独立生存于世,方能不依赖父母,切实将赡养父母的责任铭记于心。
古人言“不孝有三”,其中之一为:父母年迈,家境困顿,而子不外出求禄,以养家庭。
所以,单纯的陪伴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孝顺,缺乏实质的关怀与尊重,不能视为尽孝的全部。真正的孝顺需蕴含更深的意义与行动。
肩负家庭责任,具备支撑父母养老的经济能力,方为真正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