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在大理云龙县的栽培适应性研究
_何青等
罗汉果栽培起源于广西永福县、临桂县 ,主要栽培面积集中于北纬 24°15′~26°23′ ,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短夏长,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大理白族州集中分布于北纬 24°41′~26°42′ 之间,绝大部分面积与罗汉果主产区处于相同纬度区。
罗汉果属短日照植物,喜光但不耐强光 ,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严格, 在主产区主要垂直分布于海拔 250~1 000 m 的亚热带坡地,要求昼夜温差大、湿润环境,最适温度 25~30 ℃ ,相对湿度 70%~85% ,怕霜冻,适宜栽培在排水较好、有机质丰富、疏松湿润的红黄壤土中。鲜见在大理州种植罗汉果,综合考虑土壤、水源、气候条件等基础上,选定在云龙县开展罗汉果引种试验, 比较其在云龙县不同海拔气候环境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产量品质, 初步探索罗汉果在大理州的栽培适应性。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 大地 2 号罗汉果种苗由广西桂林吉福思罗汉果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设置 4 个引种地块,即云龙县苗尾乡农户李国良地块,海拔 1 441 m ,面积 1 667.5 m 2 ;苗尾乡农户董树花地块,海拔 1 490 m ,面积 667 m 2 ;民建乡农户胡永杨地块,海拔 790 m ,面积 667 m 2 ;诺邓镇农户杨宏康地块,海拔 1 620 m ,面积 333.5 m 2 ,株行距 2 m × 2.5 m ,每 667 m 2 种植 130 株,打塘起垄种植,统计种苗成活率。 物候期调查,参考文献 [3] ,在试验基地随机选取生长旺盛的植株 5 株挂牌标记,罗汉果开始现蕾后,每天观测统计罗汉果开花数量。果实外在品质主要测定果实硬度、单果质量、横径、纵径、果形指数、种子数、种子质量等。 单果质量使用天平称取 15 个果实质量后取平均值;在果实最大横径处用数码游标卡尺测定横径; 用数码游标卡尺卡住果柄基部和果底处测定直径。 田间测产,随机取地5 块,每块地选择有代表性行,每行空 3 株取 1 株,共取 5 株,共 25 株统计产量;理论产量以每 667 m 2 种植 130 株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种植成活率:试验结果看出, 4 个引种地块种苗定植成活率, 苗尾乡分别为 98% 和 92% , 诺邓镇93% , 民建乡 12% , 民建乡补苗后成活长势均不理想。民建乡成活率低的原因是未按规范种植,苗木根系直接接触化肥烧根所致。 此批种苗有 5% 左右弱苗,成活率 90% 以上属正常。
物候期:种苗 2023 年 4 月 26 — 30 日定植, 6 月15 日现蕾, 7 月 10 日第一朵雌花开放, 7 月 17 日雌雄花相遇, 7 月 24 日开始着果, 8 月 5 日开始裂果, 8月雨水不断,产生大量裂果, 9 — 10 月一旦遇雨仍有裂果产生, 10 月 20 日开始采收。
授粉着果:罗汉果是雌雄异株植物,通过虫媒可实现授粉,但结果率较低,通过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结果率,提高产量。观察发现授粉结果率与雄株花粉质量关系较大,开花多花粉量大的植株授粉效果好;反之,开花少,出花粉少的则授粉效果差,着果率低。
产量:经测定,苗尾乡李国良和董树花地块产量分别为 17 423 、 14 098 个 /667 m 2 ;诺邓镇杨宏康地块产量为 4 788 个 /667 m 2 ,民建乡胡永杨地块无产量。
病虫害: 4 个地块花叶病毒病发生较严重,说明种苗带毒,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由于前旱后涝,引种地块裂果普遍发生,苗尾乡裂果发生严重,李国良 地 块 摘 除 裂 果 11 000 多 个 , 平 均 4 400 个 /667 m 2 , 董树花地块摘除裂果 5 275 个; 同时根腐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病也有发生。
果实品质:从表 1 可知,云龙县苗尾乡李国良和董树花地块罗汉果均已达到和超过吉福思公司的收购指标(收购指标为甜苷 V 含量 ≥0.40% ,折算单个中果甜苷 V 含量 ≥300.00 mg )。 云龙县诺邓镇杨宏康地块则达不到吉福思公司的收购指标, 主要原因可能是海拔相对较高,成熟期延迟,采收过早,成熟度不够所致,需要进一步验证。
表 1 云南省云龙县引种罗汉果不同时间采样的果实品质比较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在云南省云龙县罗汉果初花期 6月中旬, 7 月开始着果, 10 月进入采收期, 对比在南宁市罗汉果初花期 8 月中下旬 ,末花期 9 月上旬,果实 11 月中下旬成熟, 云龙县罗汉果果实成熟较早,具有提早上市优势。 比较 4 个引种地块及主产区(海拔 250~1 000 m ), 云龙县 1 400~1 600 m 高海拔地区引种罗汉果表现较好。 引种关键要把好苗木质量关,使用无病毒种苗,优质雄株,加强种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