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十章)李泌受到唐朝三位皇帝器重,为何难以封侯拜相?

惊心鸟 2024-11-24 02:17:16

中唐既是唐朝兴衰动荡的时期,也是名臣将相频出的时代。在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的背景下,唐朝出现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但是在同一时期唐朝的朝廷中也不乏名垂青史的名臣,而李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泌在中唐时期的声望极高,在后世甚至被认为是才比诸葛亮的人物,受到很多后世文人的推崇。然而在中唐前期,李泌的处境却非常的尴尬。他因为才能杰出受到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位皇帝的器重,成为朝廷中“权逾宰相”的人物,多次挽救朝廷于危机之中。然而危机过后,李泌却受到排挤,被迫远离官场,隐居山林。

李泌是北周太师李弼的后人,父亲是吴房县令李承休,家族属于是五姓七宗中赵郡李氏的旁枝辽东李氏。因为出身官宦世家,家境非常好,所以李泌自小就受到优良的教育。从七岁读书开始,李泌就有了神童的美誉,成为同龄人的佼佼者。同年他有幸被唐玄宗李隆基召见,得到了当时的宰相燕国公张说的考校。考校的结果是李隆基和张说都对李泌非常满意,认为他神童的名声实至名归,也给了李泌极大的赏赐。从此以后李泌开始频繁出现在唐朝上流社会,受到不少高官显贵的推崇,其中像宰相张九龄、大臣韦虚心等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成年后的李泌名气更大了,他仰慕神仙之术,精研《易经》,常隐居于嵩山、华山、终南山等山林之中。二十九岁的事后,李泌向李隆基献上《复明堂九鼎议》,受到李隆基的器重,被征召入朝讲授《老子》。事后李泌被任命为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受到太子李亨的器重。然而这样的器重并没有给李泌带来好运,他反而因此受到李亨的政敌杨国忠等人的排挤。杨国忠以李泌的《感遇诗》讽刺朝政为由进行弹劾,然后李泌便被李隆基贬斥到蕲春郡安置。李泌因此深感朝廷斗争的残酷,于是脱离了朝廷,继续隐居山林之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势如破竹攻陷了长安,李隆基被迫带着朝廷的王公大臣逃往成都避难。马嵬坡事件后,太子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转向灵武召集边境藩镇军入内勤王。于是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并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登基后一方面重用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组织反攻夺回京师长安,另一方面便是召集在逃难中失散到各地的大臣。李泌因为之前在东宫很受李亨器重,所以被征召到了新的朝廷中,成为李亨收复失地的首席谋士。当时李泌自称白衣山人,本不愿回归朝廷,但李亨授予其银青光禄大夫的高位,使其无法再推脱。

当时李亨给予了李泌极高的权限,关于国事的每个决策都要与李泌商议。朝廷中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李泌都有权干预,历史上称其为“权逾宰相”。李泌常陪同李亨出行,坐李亨的车架,其地位和风头在朝廷中一时无俩。尤其是在任命天下兵马大元帅、策划反攻安史叛军方面,李亨更是严重依赖于李泌。李亨反攻安史之乱叛军的计划几乎完全是由李泌帮他设计的,其结果也让唐朝迅速击败叛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两京,将叛军几乎逼到绝境。可以说李泌是平定安史之乱在战略设计上的关键人物,也是扭转唐军劣势的首席功臣。

然而李泌并没有因此大功而封侯拜相,反而因和李亨的想法冲突,再次选择隐遁山林。当时唐军面临着扭转局势的关键时刻,李泌提出了一举荡平安史叛军的策略。他认为唐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应先集中力量收复叛军的老巢范阳,将叛军困于关中长安和中原洛阳之间,成关门打狗的局势。叛军在中原和关中没有基础,无法抵抗唐军攻击,又缺乏后勤支援,叛乱才能够迅速平定。然而李亨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选择了先攻打两京,再收复河北范阳的军事路线。李泌则认为这个路线必然让叛军长期盘踞于中原河北,战事迁延日久,难以平复。

因为李泌的建议没有被李亨所采纳,同时他又被权臣李辅国所排挤。为了摆脱朝廷内斗,李泌请求遁避进衡山修道。李泌离开后,安史之乱的局势变化正如他所料。两京收复后叛军出现内部分化,而藩镇军内部也出现了拥寇自重的苗头。很多藩镇将领进入中原腹地后不愿意退出,于是各种拥兵自重,打仗时出工不出力,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操作。这样的情况让唐军无法再全力消灭叛军,而叛军着占据中原重要城市,两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攻防战。战争也因此拖到了唐代宗李豫即位之后,安史之乱才最终被平定。

唐玄宗与唐肃宗去世后,唐代宗李豫即位,李泌再次被征召回朝,出任翰林学士。因为在安史之乱任命天下兵马大元帅和太子监国的事情上,李泌站在了李豫的一方,所以李豫非常的器重李泌。他让李泌住在宫中的蓬莱殿书阁,还在长安城中修建了府邸,并让李泌娶已故朔方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尽管李豫给予了李泌如此高的礼遇,但李泌依旧没能封侯拜相,只是作为李豫的私人高级参谋。他也因此而被宰相元载所排挤,被外放离开朝廷,出任检校秘书少监、江南西道判官,后来升任检校郎中。

元载被诛杀后,李豫本想重用李泌,但是又新的宰相常衮阻挠。然后李泌被外放到澧、郎、峡三州当团练使,后来又迁任杭州刺史。此后直到唐代宗李豫去世,李泌都没有回归朝廷,更没有封侯拜相。等到了唐德宗李适即位后,泾原兵变爆发,长安再次陷落,李适逃到梁州行在避难,这才重新召李泌入朝。

纵观李泌的一生,他对唐朝的功绩是非常显赫的,与同时代的文臣相比也是出类拔萃的。然而在受到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位皇帝器重的同时,却始终无法封侯拜相,只能隐逸于山林之中,让后人感到唏嘘不已。直到他辅佐了唐德宗李适之后,才有机会正式拜相,可见其过程之艰难。

无论是从个人能力,还是功绩上看,李泌无疑是中唐大臣中最为顶尖的。他策划扭转安史之乱局势的功绩,为唐军大反攻奠定了基础。他在治理地方上政绩卓著,受到包括宋朝文豪苏辙在内的后世名家的赞扬。他的能力极为出色,被后世文人认为可以与三国名相诸葛亮媲美。可如此出色的人物,在被三位皇帝器重的同时,却又不能被重用,这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不得不让历史爱好者们感到好奇。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三位皇帝在对待李泌的使用上自相矛盾,放任如此有才华的大臣隐逸山林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唐朝中期的政治环境上进行分析。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李泌不能被重要的原因,并非其能力和功绩不够出色,也不是他的正直受到奸臣的排挤,而是三位皇帝的治国理念与其有明显的对立和冲突。从三位皇帝的治国理念来看,这三位皇帝其实都是一类人。他们不是传统儒家学说支持的明君,又不是历史上典型的昏君、暴君,而是存在极大争议的君主。他们治理国家有着一定的成绩,但国家的动荡混乱与他们关系密切。而且他们喜欢任用奸臣为相,对于忠臣良将却常常使之处于过河拆桥的状态。

从政治手段上来看,这三位皇帝都是非常精明的,但又不是以儒家治国手段为代表的,而是擅长于各种权谋之术的皇帝。他们通过权谋之术操控朝政,摆布朝中各大派系互相制衡和掣肘,以维持皇权在朝政中独特的政治地位。因此在他们执政期间,唐朝朝廷出现了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内斗的局面。比如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争夺权力,文臣权贵于宦官集团互相拆台。而领衔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往往是皇帝器重的官员,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奸臣的名声,如高力士、杨国忠、李林甫、元载等等。这样的情况让朝廷中乌烟瘴气,成为小人横行的格局。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一个官员想要生存必须依附于既得利益集团,必须学会与敌对势力明争暗斗。然而作为正直官员的代表,李泌是不会轻易插手这些利益集团的内斗,更不会让自己卷入其中。他的这个洁身自好的态度,虽然受到皇帝的器重,却不是皇帝想要看到的。

在三位擅长权谋之术的皇帝看来,朝臣们的团结和统一是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只有朝廷大臣们互相内斗起来,李唐的皇权才能稳固。在他们的眼里,奸臣比忠臣更容易控制,因为奸臣身上不干净,随便找个罪名就能处置了。这便是所谓的帝王权谋之术,后世也称之为厚黑学。

连续遇到三位以这种阴谋论执政的皇帝,李泌也算是倒了大霉了。他们在有需要时便对李泌提供高规格待遇,借助李泌的能力解决各种政务和军事危机。等把危机度过之后,他们又过河拆桥,继续挑拨朝廷内斗,借机抓住朝廷大权。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泌自然在朝廷中待不下去了,只能主动请辞隐逸山林。而三位皇帝也不希望李泌掌握朝政大权,他们怕压不住这样的能人。李泌能力太强,功绩太大,而且洁身自好。这种完人的姿态,使其在朝廷中声望很高,帝王之术在他身上几乎打不出缺口,真要硬来反而会惹得一身骚。

正是出于权谋治国的考虑,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人才白白放着李泌这样的名臣不用,反而喜欢杨国忠、李辅国、元载这样的奸臣。其实在这个时代,除了李泌之外还有不少干净的能臣无法受到皇帝的重用,其中最为大名鼎鼎的便是颜真卿。皇帝喜欢用权谋之术的阴谋论治国,这也注定了中唐无法中兴的命运。这样的治国方式,只能勉强的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却无法解决自天宝危机后留下的各种朝廷和社会的隐患。只要这些隐患不除,唐朝就无法回到开元盛世的,类似安史之乱的叛乱随时可能爆发,所谓的国家中兴不过是自吹自擂而已。

0 阅读:12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