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杨开慧的母亲泪流满面,望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一句话

定哥讲历史 2024-08-10 12:40:50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次日,全国各大报纸的头条,都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群众和解放军挥手的照片。

杨开慧烈士的母亲向振熙看到照片,不禁泪水夺眶而出,口中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润之终于成功了!我也等到这一天了!”

几天后,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回湖南探亲,受毛主席之托去看望向振熙,并捎来了毛主席的信和礼物。信简短而热情:

杨老太太,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一件皮大衣是我送给您的,两件衣料是送给开智夫妇的。

信写于开国大典前一天,毛主席在百忙当中,仍旧惦念着向振熙。毛主席自己生活十分艰苦朴素,连开国大典当天穿的衣服,都是在周总理的劝说下,好多年来唯一一次添新装,却舍得将珍贵的皮衣和衣料送给向振熙。由此可见,毛主席对他的师母、岳母,有很深厚的感情。

事务繁忙,毛主席虽不能亲自看望向振熙,但此情此景,恰如二十年后流行大江南北的一句戏词:等到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再来探望你这革命的老妈妈。

向振熙在晚清时期的湖南书香世家出生,知书达礼、善识大体。但身处封建社会,她没有机会施展才情和抱负,家庭就是她的事业,她的职业是合格的妻子、母亲。

嫁给杨昌济后,她生下三个孩子,长女早夭,膝下只有儿子杨开智和女儿杨开慧。

杨开智出生时,杨昌济忙着维新改良运动;杨开慧出生不久,杨昌济赴日本留学。向振熙支持丈夫的每一个决定,料理家事、独自子女,是杨昌济的贤内助。

一别十载,杨昌济学成归来,依旧热衷于革命事业,并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向振熙也成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师母。

这十年里,向振熙悉心抚养两个孩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女孩子普遍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向振熙却在杨开慧不到7岁时,将她送到杨公庙官立小学,杨开慧是该校第一批女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并创办文化书社。向振熙将女婿毛泽东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经常做他爱吃的湖南菜。彼时,毛泽东丧母不久,向振熙的关爱,让他又得到了母爱。

不久后,杨昌济病逝,没有留下什么家资,向振熙靠精打细算,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一边还要供子女读书。

毛泽东当时是个满怀革命热情的穷书生,他创建的文化书社因经费紧缺而难得进展。向振熙知道后,将杨昌济的同事们捐募的一笔奠仪费交给了毛泽东。

在清水塘,向振熙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帮他们照顾毛岸英和毛岸青,享受了一段短暂而珍贵的天伦之乐。那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都在从事我党的地下工作,向振熙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妇人,时常在他们开会时打掩护、做岗哨。

1930年,杨开慧牺牲。一个月后,遍体鳞伤的保姆陈玉英带着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被党组织营救出狱,来到长沙县板仓杨家。向振熙对陈玉英如同对杨开慧一般,他们一起照顾着三个孩子。

但当时风声紧,敌人想从陈玉英口中挖出,毛泽东和杨开慧都和哪些人“来往”, 杨家周围总有特务监视着陈玉英。向振熙担心她再次被捕,劝她离开杨家。从那以后,向振熙独自抚养三个外孙。

不久后,党组织送来消息,希望杨家将三个孩子送到上海与毛泽东团聚。路途遥远,到处都是国民党的盘查,这危险的旅程,当然由杨家唯一的男丁杨开智去比较好。

但向振熙考虑到,杨开智一副先生模样,带着三个孩子更容易惹人起疑心。于是她带着儿媳,扮成农村妇人投奔亲戚的样子,将三个孩子送到了上海。

战火纷飞,向振熙想念毛泽东和三个外孙,却自此音信全无。在思念和担忧中煎熬了18年,向振熙终于如她说的那样“等到了这一天”,等来了全国解放,等来了新中国成立,等来女儿在天之灵可以含笑九泉的好消息。

1950年,向振熙80岁了。杨开智夫妇张罗着要给她过80大寿,她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份最珍贵的“寿礼”。已长成英武青年的毛岸英回来看她了,多年未见,向振熙还是马上认出了毛岸英,她一遍遍抚摸着毛岸英的脸,激动得语无伦次:“伢子,岸英,样子冇变……爸爸好啊!弟弟呢?外婆老了……”。

毛岸英带来了毛主席送给向振熙的两颗人参,向振熙推辞不受,说要留给毛主席。毛岸英却说:“我父亲说,您比他更需要进补,吃了人参,祝您老活100岁。”

那天,向振熙拉着毛岸英的手,一直念叨着:“过去我常给他(毛主席)做好吃的,现在不能做给他吃了!”那时她还不知道,这将是她最后一次见到这个心爱的外孙。几个月后,他将奔赴朝鲜战场,再未归来。

毛岸英牺牲了,为了宽慰向振熙,毛主席在次年又派毛岸青去湖南看望外婆。国家实行工资制度以后,毛主席的工资中每个都有一笔钱是寄给向振熙的,一直到老人家去世。

1962年,向振熙在92岁高龄上去世。毛主席得知噩耗后,给杨开智寄去500元钱用于治丧,并在信中说:“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当时,毛主席的工资加补贴,总计不过610元。

毛主席把“我失骄杨君失柳”的痛,转换为对向振熙的孝敬。向振熙的一生,见证了国家从凄风苦雨到奋发崛起,为了革命,她痛失了太多亲人,却也在晚年,替逝去的亲人看到了新中国的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来源:《文史精华》1996(11)

2009年5月1日红旗出版社《跟毛泽东学为人处事》

0 阅读:1

定哥讲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