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年汉赵(前赵)领土范围,当时汉赵、成汉及东晋形成后三国时代。
汉赵(304年-329年),又称前赵,是南匈奴人刘渊所建的君主制政权,先后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长安,为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304年,刘渊起兵,称汉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刘聪即位,311年和316年两次攻破西晋都城洛阳、长安。318年靳准弑隐帝刘粲,刘曜杀靳准即位,次年改国号为“赵”。329年被后赵所灭,立国凡26年。其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为笼络汉人,刘渊以其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且有所联姻而自称汉王,并称继承汉朝,故以“汉”为国号,史称“前汉”;而因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汉”。刘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赵”,或合称之为“汉赵”。
历史刘渊起兵刘渊为南匈奴单于的后裔,其父刘豹为匈奴左部帅,在五部中势力最强。刘豹卒后,代父为左部帅。西晋有意削弱他与部落的关系,后二迁为离石将兵都尉,刘渊则利用此职位的权限,暗中扩展势力。杨骏辅政时,为了拉拢刘渊,命他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给予统率匈奴五部军事的大权。到元康末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拉拢刘渊,表其为“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加强刘渊在匈奴五部中的地位,并命刘渊居邺城,以便控制。
到晋惠帝太安中(302年─303年),因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等诸王相互残杀,益州刺史部流民起义爆发,各地局势不稳,在并州刺史部的匈奴五部右贤王刘宣等人也酝酿着反晋兴匈奴。刘宣与各部贵族商议共推刘渊为大单于,并派呼延攸告诉在邺城的刘渊,刘渊让呼延攸先回去告诉刘宣等召集各部,声言聚集五部协助司马颖,实际是为反晋作准备。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三月,司马颖等攻占洛阳,司马越挟持晋惠帝攻邺,司马颖打败司马越,并虏获晋惠帝。八月,司马越势力王浚、司马腾攻邺城,刘渊请求带领匈奴五部帮助司马颖抵御,司马颖同意,并封刘渊为北单于,派遣回并州刺史部的平阳郡调发匈奴五部为援。刘渊返回并州离石,众人共推刘渊为大单于,并聚集五万之众。刘渊得知王浚军队已攻破邺城,司马颖南逃洛阳。刘渊还想遵守先前承诺帮助司马颖,刘宣等劝说刘渊起兵反晋。十月,刘渊从离石迁于左国城,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置百官,大赦境内,并以复汉为名义,正式建立政权。
建立国家汉元熙元年(304年)十二月,晋并州刺史司马腾遣兵攻汉,双方大战于大陵(今山西省文水北),刘渊大胜,并遣刘曜等攻取上党、太原、西河各郡县。当时在青、徐二州的王弥,魏郡的汲桑、石勒,上郡四部鲜卑陆逐延,氐族酋长单征等人均拥立刘渊为共主。刘渊命王弥、石勒等人攻取河北各郡县,并一度攻入西晋的重镇许昌,其兵锋进抵至西晋的首都洛阳城下。308年十月,刘渊正式称帝,改年号为永凤。309年,刘渊遣将攻占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击败晋将王湛于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北),沉杀男女三万人,又派遣四子刘聪进攻包围洛阳。
310年,刘渊病重,命刘聪辅佐太子刘和。刘渊病死,刘和继位,不久刘聪杀死刘和自立为帝。
西晋终结刘聪继位后,派遣族弟刘曜、大将王弥等率领四万大军攻取洛阳周边的郡县,以孤立断绝洛阳。311年,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消灭西晋主力部队十多万人。同年夏季,刘曜、王弥攻破洛阳,虏走晋怀帝,杀害官员百姓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晋怀帝于次年被杀后,晋愍帝于长安即位。316年,刘聪派遣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随着西晋的灭亡,中原广大的地区,皆成为汉政权的统治范围。
汉国内乱虽然刘聪名义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随着领域的扩大,地方的割据迅速形成,汉国统治的地区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
318年,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位。匈奴贵族靳准杀死刘粲夺权,在平阳的刘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杀,靳准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与此同时,石勒亦以讨伐靳准为名,率军至汉都平阳,于是,平阳、洛阳以东的地区,皆落入石勒势力之中。汉国于是迁都到长安。
改汉为赵319年,刘曜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或“汉赵”,改尚水德。同年,石勒在襄国自称赵王,从前赵中分离出来,史称“后赵”,双方决裂。后数年,关中地区连年叛乱及大疫,百姓死者众多,刘曜扑灭了关中各地氐、羌人的反抗,于是迁徙上郡氐、羌二十万人及陇西大姓杨、姜等一万多户到关中以充实人口。
前赵政权初步巩固后,即向外扩张,平定陇右一带的陈安,并向西进击前凉。双方在黄河沿岸僵持,张茂称藩,并献贡。前赵全盛时,拥兵二十八万五千余人,据有司隶州、雍州、并州、豫州、秦州各一部,时关陇氐、羌,莫不降附。
324年,前赵军队开始向东挺进,意图夺取石勒所占的河南。325年,刘曜命刘岳率兵一万五千人围攻后赵石生于洛阳金墉城,石勒命从子石虎率军救援,与刘岳在洛水西岸交战,刘岳兵败,退守石梁戌,石虎包围石梁戌。刘曜率军救援,屯兵于金谷(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夜中前赵军中哗变,士卒溃散,刘曜退归长安。不久,石虎攻下石梁戌,生擒刘岳等人。
328年,石勒命石虎率大军四万从轵关(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十五里)西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刘曜亲自率领水陆大军从潼关渡河救援,石虎引兵撤退,刘曜追及并大破,石虎逃奔朝歌。刘曜取得这次大胜之后,从大阳关(今山西省平陆县茅津渡)南渡,在洛阳金墉城围攻石生。后赵的荥阳郡太守尹矩、野王郡太守张进等人相继投降。这次战败震动了后赵。石勒认为洛阳一失守,刘曜必定会进攻河北,于是集结步兵六万,骑兵二万七千,从巩县渡洛水,进抵洛阳城下。
前赵败亡刘曜得知石勒亲率大军增援,撤走包围金墉城的军队,在洛阳之西列阵十多万军队,南北距离十多里。石勒率军进入洛阳。到了决战当天,由石虎率步兵三万,从洛阳北方向西移动,攻击刘曜的中军;石堪、石聪各率骑兵八千,从洛阳西方向北移动,攻击刘曜的前锋。双方大战于洛阳西面的宣阳门外,交战之后,石勒亲自带领主力,从西北大门出城,夹击前赵军,前赵军大溃。刘曜饮酒过量,在昏醉中退走,为石堪所擒,这一仗前赵军被斩首五万人,主力部队损失殆尽。
刘曜战败被擒,不久被杀。石勒军乘胜西进,刘曜子刘熙、刘胤等人放弃长安,逃奔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329年九月,后赵出兵攻占上邽,杀赵太子刘熙及诸王公侯、将相卿校以下三千余人,又在洛阳坑杀其王公及五郡屠各五千多人,并迁徙其百官、关东流民、秦雍大族九千多人到襄国,前赵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