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法院立案,网上立案被驳回,线下去还是不给立。搬出来法条也没用,问了庭长还是没办法,最后灰溜溜走了。”
这样的经历,恐怕是很多律师在年底立案时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当事人催着推进案件;另一方面,法院立案窗口的种种“为难”,让律师一筹莫展。
上面的起码还有个退回审查的理由,看到网上有个律师说,立案庭现在索性不演了,直接退回,没有理由。

更有律师卷到凌晨5点钟就去法院门口排队立案,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又想一大早去现场排队,不过是为了冲前一点,尽早把案立了下来给当事人一个交代。

评论区有律师现身说法,排队问题法院已经发现并想办法解决,当天迎来转机,这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说:“年底最痛苦的不是案子难打,而是案子根本进不去法院!”要么就是立案材料审查不通过,要么就是通过了自动转为民诉前调案号,又是继续等待立案。
而且不同的法院立案要求也不完全一致,有的法院要求先线上立案才能线下办理;有的送达地址确认书必须用法院小程序生成。总之,每个法院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律师们常常摸不着头脑,只能硬着头皮尝试各种方式。


说白了,法院年底的“不立案”现象,让律师变成了被动承压的群体。一边是当事人焦急地催促进展,一边是法院年末“考核指标问题”,这种尴尬的局面让律师两头受气。
不过,与立案难截然不同的是,年底排期开庭速度飞快。一到年底,各地法院都在宣传法官书记员灯火通明周末都不休息加班加点在办案,身边不少律师都收到法院开庭改期通知,好几个不同的案件都安排在同天下午开,连法院自己人都怨声载道,工作量更是大到律师都表示顶不住了“打工人的命也是命啊”。

其实法官也是充满无奈和压力。众所周知,法院也有业绩考核指标,“结案率”是重中之重。为了赶上考核时间表,法官们必须拼命结案。
不要说年底了,每个月底、每季度其实都有结案率要求,只不过12月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前面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办案,但12月立的案如果你无法及时办结,也是会影响到结案率,影响整体考核评分,所以这时候就有很多法院再立案这个源头上选择“卡脖子”。

但问题来了——案件的累积并不会因为“不立案”而自动消失。新的一年到来,法院又得面对更加堆积如山的未处理案件,法官的工作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年复一年,这种“年底冲刺模式”实际上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则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在这种“年底冲刺”的司法生态中,无论是法官还是律师,其实都成了制度的受害者。这种模式的根源在哪里?
案多人少年年说年年如是,司法资源配置不足是最大的问题。不少法官一年需要办600件以上,有些甚至上千,案件法官人数远远无法匹配案件的增长速度,这种过重的工作负荷,必然导致“年底冲刺”的普遍化。
也难免有人调侃称:“连法官都在996,还指望法官会给996的劳动争议案件伸张正义?”(法官适用的是公务员法不适用劳动法)

其实没有谁的工作是轻松容易的,都是各为其主。作为法律人,我们当然想看到司法体系能够更加合理化、高效化,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尴尬的局面能得到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