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程度仅次于长津湖。在面积仅有3.6平方公里的阵地,双方先后投入了11万余人的兵力(志愿军5万,“联合国军”6万),共向阵地发射了230余万发各类炮弹(志愿军40余万发,联军190余万发),将阵地打矮了2米,双方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据15军司令部数据,志愿军伤亡11529人,毙伤俘25498人。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如此小的一个阵地,为何会如此重要,让参战双方近乎不计成本地投入?
这一切要从双方的停战谈判说起,西方军事学家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抗美援朝战争中后期的战役基本上与谈判有关。双方在谈判桌上争取各自的利益,谈不拢就打,打完了再谈,谈不拢再继续打,直到谈判协定达成,这样的过程持续了2年。
上甘岭战役之前,双方谈判进入到第二个较大的争议点,即“战俘遣返”问题。当时“联合国军”手中大约控制了12万名中朝战俘,而中朝只控制了大约1万名联军战俘。中朝的主张是按照国际准则,战争结束后遣返全部战俘。但美方认为数字相差太大,要求等额遣返。
这12万人当中大约有10万是朝鲜人民军战士,这些人的最终去向势必影响半岛南北双方的军事实力。因此,美方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异常强硬,不肯作出丝毫让步。当然,中朝也不会接受美方的无理要求。于是美方谈判代表便叫嚣:“让机关枪和大炮和你们辩论吧”,并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
另外还有两个政治因素。一个是,美国第34届总统选举即将开始,杜鲁门虽然决定放弃竞选,但他必须为自己所代表的民主党捞取政治资本,战场上的胜利是提高支持率最快捷的手段。另一个是,第7届联合国大会即将召开,会上必然会讨论到朝鲜问题,为了获得主动权,美军必须在战场上有所进展。
这其中还包含了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范佛里特的个人因素。上甘岭战役大概半年之前,正在美国空军服役的范佛里特的独子吉米,驾驶一架B-26轰炸机执行轰炸任务时被志愿军高射炮击落。痛失独子,作为一个父亲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报复,就连美国媒体也这么认为。
范佛里特曾提交过多份比上甘岭战役更激进、规模更大的作战计划,但统统被他的小师弟,接替李奇微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拒绝。二战结束以后,克拉克出任驻奥地利军司令,与苏联科涅夫元帅就奥地利中立问题进行了长达2年的艰苦谈判,有相当丰富的谈判经验,懂政治。不难看出,美国派他到朝鲜的目的是让他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而不是扩大战争规模。
马克・韦恩・克拉克
此后,美军前线部队在调查完上甘岭附近阵地情况后作了一份名为“摊牌作战”的计划。主要内容是:美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各出1个营,在280门火炮和200架次战斗轰炸机的支援下,用5天时间,以伤亡200人左右的代价,拿下上甘岭东西的两个高地。这份小规模作战计划是当时谈判桌上非常需要的,层层上报后也得到了克拉克的批准。既然是出于政治需要,美军选的进攻点自然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上甘岭的战略位置确实非常重要。
上甘岭其实只是一个小村庄,它西边是597.9高地,美军称之为三角山。东边是537.3高地,这个高地比较出名,高地下方有一条公路,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时,从这路过的敌军没少吃亏,美军将其称为狙击岭山。战争其实是发生在这两个高地上,为了方便称呼,志愿军将这附近的战斗统称为上甘岭战役。
朝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即铁原、平康、金化这三个城市刚好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又刚好位于朝鲜半岛的正中间,也是铁路枢纽中心。不论北进还是南下都必须占领这个点,志愿军就曾以铁原作为物资储存基地。而这个三角地带又恰恰是平地,非常适合美军机械化作战。上甘岭及五圣山正是扼守这个重要三角地带的要塞。
此外,上甘岭阵地与美军阵地相距只有不到200米,志愿军的阵地可以俯瞰美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的防区,监视其一切动向,如果志愿军发起进攻夺取其阵地,那他们需要退一千多米才能找到新阵地。同样,对于志愿军来说丢掉这里不仅丢了五圣山外围屏障,还需要后退2000米左右才能找到合适的阵地。失掉五圣山则将要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
秦基伟
从作战计划上来看,美军只是想打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但万万没想到,对于上甘岭这样重要的阵地,志愿军是寸土不让的。防御上甘岭一带阵地的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军长秦基伟。15军前身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组建的中野第9纵队,组建时间不算长。原本是志愿军的战略预备队,在第五次战役中打得不错,给彭老总很深印象,在休整数月之后,被派往上甘岭。
15军虽然年轻,但军长秦基伟却是个老革命。14岁就参加了红军,麻城之战时右臂受伤,由于医疗条件不好,部队原本打算让他就地疗养,他硬是拖着半条开始腐烂的手臂悄悄地跟在部队后面。此后又经历过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三过草地,还亲历了红军史上最惨痛的失败——西路军覆没。他带着30多个人打了一阵游击才被马家军俘虏,但在押往凉州途中,他机智地逃脱。总之,他意志的顽强是超乎常人的。
15军接防阵地以后制定了一份《粉碎敌人秋季攻势作战方案》,其中反复强调:“寸土不让,坚决固守”。
对于美军的行动,秦基伟其实早有觉察。美军小股部队频繁进行试探性攻击,炮火也向五圣山前沿集中,天上飞来的侦察机越来越多。但是,进攻方向在哪却让人摸不透。秦基伟判断,平康河谷更适合美军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所以将防御重点放在这里。
为了打乱美军的计划,邓华还命令各部寻找几个重要目标主动发起进攻。15军选择了上甘岭以东的注字洞南山,这里的南朝鲜军阵地炮火能威胁到五圣山主峰,早已被志愿军视为肉中钉。在上甘岭战役爆发前,45师炮火基本都对准了注字洞,上甘岭方向只有十多门小炮和2个连的兵力。
只是没料到美军这次不按常理出牌,偏偏选择了易守难攻的上甘岭,于10月14日早上6时左右,突然发起炮击。据学者根据战后美军解密的档案推测:仅14日这一天,美军就投入了320门重火炮、百余门轻火炮、30辆坦克和77架次战斗轰炸机,共扔下了20余万发炮弹。随后陆续投入了10个步兵连发起进攻。结果可想而知,准备不充分的志愿军丢失了大部分表面阵地,不过当晚又组织了反攻,抢回了白天丢失的阵地。
美军一上来就如此大规模地用兵,让秦基伟始料未及。战斗进行一天之后,他判断美军应该不是佯攻,于是报告志司取消注字洞南山进攻计划,集中所有力量防御上甘岭。在战役的前几天,双方你来我往,反复争夺,志愿军白天丢了的阵地,往往在夜间组织反攻又能夺回来。
美军丢了阵地以后,便投入更大的火力对阵地进行轰炸,重磅炸弹炸得躲在坑道内的战士感觉到像乘船飘在海面上一般。志愿军当中流传一句话“宁攻三个山头,不守一个钟头”。如此反复,打红了眼的范佛里特不断加码,使这个小规模作战计划演变成战役级别。
上甘岭战役最艰难的时候就是坑道作战的阶段,当时45师伤亡过大,秦基伟连自己的警卫都派上了阵地,最终无力再发起反击,必须等待补充力量到达。联军占领了上甘岭表面阵地,但坑道内的战士仍然在坚守。他们穷尽一切办法,包括用汽油烧、用硫磺熏、用炸药爆破,甚至用飞机向坑道口扔下重磅炸弹。不过始终未能清除坑道内的战士。
坑道越打越短,容积越来越小,伤员不能及时治疗,大小便无法清理,烈士的遗体停放在坑道内,坑道内的空气污浊不堪,因为缺氧常常导致人窒息。美军数道火网对志愿军运送物资通道进行封锁,想要把东西送到坑道内无比困难。秦基伟甚至下令,能送一筐苹果上去的记大功,但背着物资上去的战士却没有几个能安然回来。
主坑道里囤积了粮食,但是却没有水,战士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面前的米面。坑道内滴水无存,后方拼了几条性命送上来的饼干,战士们却难以下咽。有的人用舌头舔坑壁上湿润的岩石,但这也只能起个心理安慰作用。
上甘岭战役从10月14日开始到11月25日结束,总共进行了43天,但最终战局又回到了14日前的状态。但整个过程却异常惨烈,涌现出像黄继光、孙占元这样的英雄,像他们那样牺牲的无名英雄更多。4.5万人的第15军打出各级战斗英雄12383 人,占全军总人数的27.5%。第15军《抗美援朝战争史》这样写道:“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现在谈到上甘岭的重要性,很多人都会提及五圣山,似乎上甘岭一丢,五圣山必然会丢。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上甘岭固然比一般阵地重要,但它也只是一个外围屏障。还要打通几个比它略高的小高地才能到达五圣山前。以美军在上甘岭的损失情况来判断,他必然不敢再往北打过去。也就是说,上甘岭即使丢了,五圣山也未必会丢,只是志愿军的阵地要后移2000米左右。
于是有人要问了,为了朝鲜这点土地,志愿军牺牲那么多人值得吗?
这其实跟中国决定抗美援朝是一个性质,不强硬,别人就会欺负自己。当时谈判正在进行,美军就是企图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从而在谈判桌上压制中朝。如果美国这个方法能行得通,那在接下来的谈判他会继续采用这种方式,这样下去永远无法达成中朝想要的停战协定,战争也会一直继续下去。事实上,在上甘岭战役后,美方就被迫回到谈判桌,恢复了谈判。
就如同砥平里之战被美军视为转折点一样,上甘岭战役也被志愿军视为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由于美军炮火杀伤太大,志愿军只能实行机动防御,无法守住一条固定的战线。此后,志愿军采用了坑道战术,大规模地开挖坑道,上甘岭战役正是检验这一战术的试金石。
事实证明,志愿军能够凭借坑道抵挡住美军的狂轰滥炸。这一经验迅速得到推广,使战争进入坚固阵地防御阶段,也就是说志愿军已经能够守住固定防线。正因如此,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坚守上甘岭的意义其实就是要告诉美军,志愿军再也打不走了。
这使志愿军信心大增,直到今天,上甘岭阵地仍然被军队视为精神高地。精神的力量是神奇的,它能让身处绝境中的人们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志愿军的胜利,它象征着这个备受屈辱的民族在抵抗外辱中重新找回了自信。美国以科技发达著称,他们能用科技手段模拟出战争中出现的大多数情况,但是他们的科技无论如何也模拟不出一个民族的觉醒。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的立国之战,是我国一段光荣的历史,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的一段历史。上甘岭战役不是抗美援朝战争最大的战役,但却是抗美援朝战争最惨烈的战役,其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三八线上。上甘岭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
为了纪念上甘岭战役上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我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其中,《上甘岭》取得了不低于1.2亿人民币的票房,《英雄儿女》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更是被广为传唱,还有作家魏巍深受志愿军战士精神打动,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谁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