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下治”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原则,源自《黄帝内经》中的“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理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左右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将脏腑与四肢百骸紧密相连。经络不仅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传递和治疗的途径。人体的气血运行是循环流动的,上下相通。当上部出现病症时,通过刺激下部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方向,引气血下行,从而缓解上部的病症。
当感觉头胀眼酸时,可以试试这三个下肢位置:
足底涌泉穴(足底前掌的凹陷处),此属肾经的起点,而且通过经络的传导,能够把上头的火给引下来归位,从而舒缓头部不适。这个关键之处,用大拇指轻轻地旋揉,3分钟左右,这样头部不适之感,便可以得到舒缓。传统养生方面认为,此处乃精气之萌发之地,特别适合那些长时间坐着而且活动较少的人。

小腿光明穴(外踝尖朝上5寸),其可通经络循行胆经之穴直连头部清窍。沿小腿外侧,向上推按,找到酸胀明显的位置。每天早上,用指关节推刮30次,这样的话,对眼睛疲劳有帮助。这个点位在胆经路线上,并且和头部气血流通关系密切。

踝部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间凹陷),肾经原穴可滋脑髓舒缓头部虚症。用手掌包住脚踝,关键揉按凹陷处。传统养生认为这乃肾经关键之位置,对于耳鸣、记性欠佳的状况或许能够有所改变。

如果你想了解疾病防治、中医学习等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