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治沙见效,水质正在变清,河中最大的“鱼王”能长多大?

张勋评社会 2023-05-09 13:36:0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水因泥多、沙多而闻名,水和沙的分布规律不均匀,来源也不一样。黄河的水源主要来自于上游的冰川融水,泥沙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水沙的输送集中在每年7~10月的汛期,此时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沙量占全年的85%以上,“泥沙水”给黄河的生态带来了很大影响。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最著名的要属黄河鲤鱼、黄河刀鱼、黄河鸽子鱼等名贵鱼种,但土著鱼的处境并不乐观。

以黄河刀鱼为例。这种鱼形似利刀,肉质细嫩,风味鲜美,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洄游鱼类,沿黄居民喜欢将其制作成鱼丸、饺子馅或者油炸酥鱼。20世纪70年代前,黄河刀鱼的资源颇为丰富,仅黄河口的年产量就在500吨以上,从河口上溯至东平湖一段,年产超过1500吨。但到了90年代,情况急转直下,黄河多次断流导致刀鱼洄游受阻,野生资源锐减,产量已大不如前。

黄河刀鱼的处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总体来说,黄河鱼类的多样性依赖于水量和水质,但在这两个方面,黄河的优势并不明显。

在水量方面,“水少”是黄河的显著特点。据统计,黄河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是580亿m³,但具体到每一年,径流量则存在很大波动,水量的差距可达4~5倍。根据实测数据,黄河的上一个丰水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4年的最大径流达到了699.3亿m³;而到了90年代,黄河整体进入了枯水期,下游出现了罕见的断流,1994年的最小径流只有149.4亿m³。

流量偏少且不稳定,无疑会对野生鱼的栖息、洄游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黄河的支流及附属湖泊的数量远少于长江,附属水体的“庇护所”功能受到限制,客观上也影响了鱼类的迁徙、育成。

在水质方面,多沙特征也使黄河的水环境相形见绌。一方面,高密度的悬移质泥沙会导致水中的溶解氧降低,透明度下降,既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又妨碍鱼类的呼吸;另一方面,大量的泥沙淤积在黄河中下游的河床、草滩、湿地中,破坏了鱼类的天然产卵场,不利于鱼类的自然繁殖。

此外,黄河的调水调沙运用也集中在汛期,平时积蓄在小浪底、三门峡水库的淤沙此时被大量排出,在黄河下游加剧“流鱼”现象的发生。“流鱼”是指黄河的野生鱼在排沙期间被泥水呛晕而浮头、搁浅的现象,鱼种以黄河鲤鱼、鲶鱼、鲢鱼、鳙鱼、鲫鱼为主,给渔业资源造成了一定损失。

因此,黄河的水沙规律是影响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这也是黄河被归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原因。鱼类的多样性就是最好的指标:据调查,黄河中的鱼类共有147种,远低于长江的405种。和珠江相比则差距更大,珠江干流全长2214km,相当于黄河的40%,但珠江的鱼类却多达489种,是黄河鱼类丰富度的3.3倍,差距明显。

当然,黄河的水质问题并非无法解决。事实上,黄河中游的水土治理已经初见成效,黄河的水体正在变清。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黄河中游的植被得到大规模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水沙关系明显改善,最关键的输沙量还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1952-2018年,黄河主要水文站的监测沙量显著下降

从1952~2018年,黄河干流的头道拐、潼关、花园口、利津四个主要水文站监测到的输沙量显著下降,黄河的“泥沙病”出现了改观。例如:潼关站的输沙量每10年下降2.75亿吨,花园口站下降2.56亿吨,利津站下降2.21亿吨。输沙量下降的源头就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恢复,这将从根本上改善黄河的水质条件。

黄河水不仅在变清,断面指标也在变好。在2022年,黄河流域的I~III类水体占比达到了87.5%,水质整体处于良好状态。

有网友表示好奇:在水质好转的情况下,黄河中的野生鱼最大能长到多大?从生态学角度评估,“极限体型”要从黄河鱼的种类开始分析。

科学研究表明,黄河鱼类有悠久的演化历史,现代鱼类区系始于中新世时期,当时的鲤属、鲃属、雅罗鱼属已广泛形成;上新世期,古黄河河道形成,鱼类区系接近现在的样貌。其中,黄河上游河段因地质隆起而孕育出了特有的高原鱼种,青海湖中的湟鱼最初就是从黄河鱼演化而来。第四季以来,黄河中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已经相当普遍,“鱼王”级的大型鱼种活跃在黄河河道中。

黄河中出现的最大的鱼类,首推素有“淡水鱼之王”名号的白鲟。白鲟是我国匙吻鲟科中唯一的原生鱼类,主要以青鱼、草鱼等中型淡水鱼为食,常见体长为2~3m,体重可达200~300kg,较大个体能达到5m以上。国内最大的一条白鲟体长达到了7.5m,体重超900kg,是世界最大的鱼类之一,在海洋鱼类中同样是个中翘楚。

可能很多人要追问一句,黄河水环境恶劣,鱼类资源相对欠缺,为何会出现白鲟这种食物链最顶端的“鱼中王者”?事实上,现在的黄河与古代的黄河大有不同,古黄河曾是温暖湿润的水乡胜地,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众多,渔业发达,水生动植物相当繁盛。曾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物种有扬子鳄、鼋、鳣(鲟鳇鱼)、鲔(白鲟)等大型动物,没有丰富的食物资源,上述巨物也不会出现。

东亚鳇鱼/达氏鳇:14-23龄性成熟

据先秦时期的古籍《周颂》《卫风》等记载,黄河沮水、漆水的“鱼窝”中潜藏着很多鱼,不仅有白条、黄鲿和鲤鱼,还有鳇鱼和白鲟。在春秋时期,鳣和鲔均能在黄河下游的大部分水域中捕到。在1965和1987年的文献中,有学者认为黄河中还可能存在中华鲟、东亚鳇鱼和白鲟等大型鱼类,但由于没有发现活体标本,“鱼王”的现状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除了鲟科的鱼类,黄河中的大型鱼还有鳡鱼、虹鳟、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重量级选手,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可跻身第二梯队。

首先,鳡鱼是黄河中现存最凶猛的鱼类之一,身体呈梭形,游泳速度敏捷,喜欢追击成群的小型鱼,经常在河面引发“鱼群炸水”的场面。成年的鳡鱼体长能达到1米以上,最大者可达2米左右,重达50~60kg,在自然水域中几乎不存在天敌。

虹鳟则是“定居”在黄河上游的鱼种,原产自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是欧美各国重点养殖的经济鱼种。黄河中原本没有虹鳟,现有群体是从国外引种而来,而后在青海龙羊峡、甘肃刘家峡以及黄河支流的故县水库等地试养,其中一部分逃逸到自然水域,在黄河上游建立了野生种群。

虹鳟味道鲜美,肉质软嫩且深受好评,但野生个体食性凶猛,成年后最大可达1.2m,黄河的本土鱼、水生昆虫、甲壳动物等均在捕食之列。2008年的科学报告显示,黄河上游的虹鳟只需3龄就能性成熟,生长速度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此可以看出,虹鳟也是黄河中不容低估的存在。

至于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这是我国的四大家鱼,也是黄河的本土鱼类,最大个体能达到1~2m,体重在50kg以上。家鱼适应能力强,食物来源广,生长性能突出,一般10年就能长成20~30kg的大型鱼。只要水质稳定,饵料充足,黄河的家鱼达到上百斤的规格也不是没有可能。

巨型青鱼

最后要说的是花斑裸鲤和极边扁咽齿鱼,这两种鱼都是黄河上游的高原鱼类,生长缓慢,前者的常见体重为2~3kg,较大者能长到5~6kg,鱼肉多脂,营养价值高。后者体型稍大,体长可达60cm,重达10kg左右,在土著鱼中算得上是佼佼者。

综上所述,黄河中的大型鱼类并不算少,生长潜力巨大。随着水质的改善,野生鱼正在迎来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环境,很多鱼种都有机会长到1米以上,体重可达数十公斤。期待未来的黄河重现生机与活力,成为水清鱼多、风景优美的生态之河。

0 阅读:1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