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年,乾隆抄了老师张廷玉的家,搜出了36万两银子。乾隆当场暴怒,“好你个张廷玉,自诩两袖清风,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怎料,仅过了一天,乾隆就态度大变,将36万悉数归还。
张廷玉是清朝出了名的大臣,28岁就考中了进士,3年后又以满文学科“一等第一”的成绩,担任翰林院检讨。之后没多久,他就被康熙钦点到南书房值班,并兼任日讲起居注官,可谓是前途无量。
晚年,作为吏部侍郎的张廷玉,开始整顿风气、惩恶除贪、由于效果良好,一度被人称为“伏虎侍郎”。
因为张廷玉一直谨小慎微、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一心为公,因此雍正继位之后,他就被予以了重用,不仅担任皇子老师,还主管过清朝大部分核心部门,最后成为了军机大臣,深受雍正的信任,堪称当时最巅峰的汉臣。
《国朝先正事略》曾记载,(张廷玉)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也就是说,张廷玉从来没有以权谋私,或者结党营私,私相授受。因此,雍正临终前留下遗旨:“着张廷玉配享太庙。”
这是皇帝对臣子功绩的认可,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奖励,只有大功臣才有的殊荣。
而清朝太庙里,只供奉了26位功臣,张廷玉便是其中唯一的汉臣,也是唯一的文官。
本来,张廷玉可以顶着“配享太庙”的光环安度晚年,在乾隆继位后,他依然被任命为皇子老师,担任军机大臣。
但乾隆毕竟不是雍正。如果说张廷玉的细致,和雍正的严谨相得益彰,那么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来说,张廷玉就是个固执的老头,而且还喜欢拿父亲雍正压他。
久而久之,张廷玉和乾隆之间关系愈发紧张,甚至乾隆曾讽刺张廷玉当了一辈子官,都“毫无建白,毫无襄赞”,只不过擅长写谕旨,才得到雍正重用,没什么了不起的。
敏锐的张廷玉意识到,自己是时候离开了。1749,张廷玉在长子张若霭去世后,身体每况愈下,申请告老还乡。
乾隆虽喜闻乐见,却不能马上同意,只是象征性地颁布了谕旨,将张廷玉留了下来。
第二年,张廷玉继续请求回乡,这一次乾隆很爽快的批准了。
然而,或许是年纪大了,兢兢业业一辈子的张廷玉,突然发昏,竟跟乾隆申请,说怕乾隆不答应雍正的许诺,希望乾隆能给一个凭证,让他安心。
乾隆一听,火气就上来了。张廷玉有这么不信任我吗?还要搬出我爹雍正来?但乾隆还是忍了怒气,给张廷玉写了份手诏和3首诗,让张廷玉放心。
张廷玉于是在第二天,派了二儿子张若澄入宫谢恩,结果让乾隆大发雷霆。
“张廷玉,你要恩典时亲自来,得了恩典,就不把朕当一回事了吗?”
按照惯例,得了恩赏的臣子,第二天需要亲自进宫谢恩,只不过当时张廷玉年纪大了,这才喊了儿子。
盛怒的乾隆立马传旨,怎料,军机大臣傅恒和汪由敦写的谕旨还没发出去,张廷玉就马不停蹄地进宫面圣了,这再一次激怒了乾隆。
乾隆认为,汪由敦曾是张廷玉的学生,肯定是他给张廷玉传了消息,于是革了汪由敦的职。
可乾隆仍不解气,在剥夺了张廷玉的官位和爵位后,还讽刺他,“你不是号称从不结党吗?如今这算什么?”
即不受君王待见,身体和精神状态也难以做好政务,心灰意冷的张廷玉在1750年再次申请辞职还乡。
可当时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乾隆心情极差,一听张廷玉又要走,更是怒不可遏。
在乾隆心里,张廷玉曾是永璜的老师,如今学生去世,他却不闻不问,忙着离开,实在是无情无义,于是彻底废除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张廷玉一生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这对张廷玉而言,是莫大的打击,最后他只能灰头土脸地回了家乡。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回乡没多久,张廷玉的亲家朱荃就因为贪财,被乾隆给抓了。
因为张廷玉曾举荐过朱荃,因此在乾隆眼里,张廷玉也要连带着受过。于是就派内务府大臣德保去抄了张廷玉的家。
乾隆本想找到张廷玉和朱荃的来往文书,没想到,却发现了36万两白银!这让乾隆当场暴怒,“好你个张廷玉,自诩两袖清风,怎么会有这么多钱?”
当即认定,张廷玉之前必定结党营私,吩咐严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或藏书,务必要找到证据。
结果,在查到一本《张廷玉年谱》的时候,大家都傻了眼。
这本书是张廷玉自己编写的回忆录,但里面丝毫没有涉及朝政,只记录了他什么时候,收到过哪位皇帝的赏赐。
而那36万两白银,除了他当官几十年,勤俭度日攒下来的俸禄之外,剩下的都是雍正所赏赐的。
这让乾隆脸色铁青,要知道,他对张廷玉不满已久,如今好不容易找到的把柄,结果还闹了一个笑话,引得朝廷上下一片惊疑。
而乾隆为了平息这些声音,不得不将这些钱全部还给张廷玉,还甩锅给德保,说德保揣摩错了旨意,将“收缴一切皇家赏赐之物”,弄成了“抄家”。
虽然张廷玉是清白的,但从此之后,树倒猢狲散,张廷玉一家,彻底无人再敢来往。
4年后,心力交瘁的张廷玉去世,享年84岁。此时乾隆又出来假惺惺地说:“朕一定会遵守我父亲的遗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只可惜,带着遗憾离世的张廷玉,根本不知道自己又获得了失去的“死后殊荣”。
参考:《清高宗实录》《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