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期光和凌奔是真正的伉俪情深,夫妻二人都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
钟期光 17 岁时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投身于农村扫盲运动,开办农民夜校,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民运动之中。此后,他又先后参加了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钟期光跟随新四军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参与创建了苏南、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1 年,日军飞机对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狂轰滥炸,关键时刻,钟期光挺身而出,成功掩护刘少奇脱离险境。多年之后,刘少奇依然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感慨道:“钟期光同志是我的救命恩人啊!”
在战火纷飞中,钟期光收获了革命伴侣。
钟期光的第一段婚姻是娃娃亲。钟期光投身革命后,他的妻子在平江的乡下默默操持家务,悉心照顾公婆。然而,长期的操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钟期光最后一段婚姻是自由恋爱的结果,他和妻子凌奔是革命伴侣。
凌奔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受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良好家风的影响,凌奔从小就对贫苦大众心怀同情。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凌奔瞒着母亲,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加入新四军后,凌奔进入教导总队,接受了系统的军事和政治训练。
1940 年的一次激烈战斗中,凌奔所在的部队与日军遭遇。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异常惨烈。在激战中,凌奔不幸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她的背部贯穿而过,留下了一道长达三十公分的狰狞伤疤。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凌奔的身体逐渐康复,但这次重伤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每逢阴雨天,她的背部便疼痛难忍,还落下了咳嗽、哮喘等病根。
1941 年,伤愈归队的凌奔被调到新四军一师师部担任文化教员。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钟期光。
在日常的工作接触中,两人逐渐熟悉起来。不知不觉中,两人渐生情愫。
然而,钟期光深知自己有着两段婚姻的经历,担心这会成为他与凌奔之间的障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向凌奔坦诚相告。
凌奔静静地听完钟期光的讲述,心中并没有丝毫的嫌弃和犹豫。
在组织的关怀和战友们的祝福下,钟期光和凌奔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钟期光夫妇迅速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钟期光积极参与组建军事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为国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凌奔则出任军事学院子弟学校校长。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在她的努力下,军事学院子弟学校逐渐成为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凌奔在工作之余,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工作上她是贤内助,在家里亦是如此。
在钟期光住院期间,凌奔虽然身患肺气肿,身体十分虚弱,但她依然坚持拖着病体挤公交车去医院探视丈夫。
凌奔晚年时,遵照医嘱在家练习书法调养身体,而钟期光则会认真地用红笔为她批改每天完成的书法作品。
凌奔生活极为俭朴,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家中子女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衣服旧了破了,她就亲手打上补丁,继续让孩子们穿。她自己的一件毛衣,穿了几十年都舍不得丢弃,缝缝补补,始终相伴。
孩子们上学住校,从来没有零花钱。在家里,钟期光和凌奔也都是粗茶淡饭,萝卜干、雪里蕻是家常便饭。
钟期光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去走。
在钟期光的八十大寿上,他的儿子曾向他提出请他和当年的部下打声招呼,在职务问题上给予照顾。
然而,没等话还没说完,钟期光就怒目圆睁,在饭桌上大声呵斥道:“自己的前途只能靠自己去争取,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坚决不能搞这些旁门左道,我警告你,以后绝不能打着我的旗号搞这些名堂!”
在钟期光的严格教育下,几个孩子都是按照规定,或下乡插队,或参军入伍,有的子女还落户北大荒,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之后,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或从部队复员,或参加高考,凭借自身的实力才回到北京。
钟期光是这么要求子女,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战争年代,条件艰苦卓绝,物资极度匮乏。
一次,部队成功缴获了一批敌军物资。按常规,领导干部有优先挑选物资的权力,但钟期光却主动放弃了这一特权。
他亲自参与物资的清点工作,仔细地将每一件物品登记在册,随后根据战士们的实际需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分配。
有下属见他忙得汗流浃背,却没有为自己留下一件较好的物资,于心不忍,上前劝道:“首长,您为部队日夜操劳,挑选一些合适的物资也是应该的,大家都能理解。”
钟期光停下手中的活,一脸严肃地看着下属,语重心长地说:“我是领导,就更要以身作则。战士们在前线出生入死,随时可能为革命献出生命,他们才是最需要这些物资的人。我若因为职位而搞特殊化,如何让大家信服?只有公平分配,一碗水端平,才能让战士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真正提升。”
在他的带领下,此次物资分配过程顺利,没有出现任何争议,战士们对这位公正无私的首长愈发敬重。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学院的组建工作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任务,钟期光积极投身其中。在学院师资队伍的选拔过程中,他坚决抵制任人唯亲、走后门等不良风气。
有一位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老部下,怀着私心找到他。
这位老部下先是寒暄了一番过去的战斗情谊,然后话锋一转:“老首长,您看我一直跟着您南征北战,如今想在学院里谋个重要职位,您能不能帮我说说好话?要是成了,我肯定不会忘了您的恩情。”
钟期光听后,严厉地批评道:“这里是培养军事人才的神圣殿堂,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和未来发展。选拔人才必须凭借真才实学,靠的是过硬的专业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怎能搞那些歪门邪道?你有能力,通过正常考核,自然会得到应有的职位;若没有本事,即便我给你安排了,你也无法胜任,这不仅是对学院教学质量的严重损害,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负责任。”
在钟期光的教育下,这位老部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红着脸离开了。此后,他凭借自身努力,认真备考,通过了严格的考核,最终被学院录用。
即便面对亲属,钟期光也始终坚守原则底线,没有为任何亲属开过一次 “绿灯”。他的一位远房亲戚,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来到城里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忙在城里安排一份工作。
钟期光看着亲戚憔悴的面容,心中满是同情,但他还是强忍着内心的不忍,耐心地劝说:“我理解你的艰难处境,但我真的不能违反规定。现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农村也充满了机遇,你可以回去学习一些实用技能,在家乡创业,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过上好日子。”
在钟期光的劝说下,这位亲戚最终回到家乡,通过学习养殖技术,发展起了养殖业。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逐渐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红火。
钟期光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清正廉洁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