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的精英主义,正在让孩子变得不快乐

成都儿童团 2024-04-25 09:50:41

上星期,电影《年少日记》上映。影片点映开启后两小时,豆瓣的评分便从8.5分涨至8.6分,成为过去一年最高分的院线华语电影。

电影探讨了当下备受关注的沉重话题:原生家庭创伤、青少年儿童抑郁和自杀等问题。

这本“日记”是一名选择跳楼结束生命的少年留下的遗物,但更像千千万万个不幸福的小孩儿,共同写下的失望与落寞。是一本值得所有家长阅读的“日记”。

*以下内容有剧透!

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

电影海报中的少年叫郑有杰,出生于一个香港的精英家庭。

父亲是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的大律师,母亲是精致优雅的全职太太,弟弟郑有俊成绩优异,像天才一般闪闪发光。

一家四口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住着大豪宅,过着优渥的生活。为了让两个儿子读上好的学校,父亲甚至每年为学校捐赠10万港币。

任谁看,这妥妥是“赢在了起跑线”的家庭。

可看上去令人羡慕的精英家庭,身处其中的人都活得不快乐。

父亲是家里的经济来源,积累了足够多财富的他总是担心自己出错、妻子出错、孩子出错。

他将社会打拼的“狼性”带到了家庭中,坚信“棍棒下出孝子”,有着极大的控制欲和暴虐倾向。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对妻子、儿子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杰看到父母和客人聊天,便倒了一杯水给母亲:“Mom,your cup of water.”父亲立刻脸色阴沉,咬牙切齿地吼道:“是glass,glass of water,不会讲就不要讲,垃圾。”

渐渐的,有杰也认为自己是个“垃圾”,跑去天台上大喊:“郑有杰你这个垃圾!”

母亲则将婚姻不幸福的原因归结到“不争气”的有杰身上,她声泪俱下地呵斥儿子:“如果我离婚一定是因为你,我真的很辛苦你知不知道?”

弟弟成绩虽好,但父母从来不知道他真正喜欢什么。他年纪虽小,但也明白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因为自己的聪慧为父亲赢得脸面,因为自己努力又听话,因为自己一次又一次完成了父亲的期待,所以得到了夸奖与偏爱。

当然,在这个精英中产家庭里,最为痛苦的当属哥哥有杰。

明明是亲兄弟,但弟弟是个天才小孩,自己却资质平平。上课爱走神,成绩只能排在29名,连首完整的钢琴曲也弹不好。

唯一的爱好——看漫画,被父亲发现后换来的毫无意外是一顿呵斥。有杰理所当然地成了精英家庭的“耻辱”。

有杰努力地迎合家人的喜好,努力地提升成绩,努力地练习钢琴曲,甚至那本遗书式的回忆日记,也是因为听到大人说“写日记有助于考上好学校”,才悄悄记录的。

可他永远得不到家人的认可。

他主动让父亲打他,父亲说那是白费力气;他在崩溃的时候从背后抱住弟弟,想让弟弟陪他说说话聊聊天,弟弟的回应是:“你抱够没,我真的要睡了。”

弥散在家庭中的压力与暴力,让年仅十岁的有杰,终于从高处一跃而下。

令人唏嘘的是,一直到生命的尽头,有杰都不认为这一切是父母的错,他把所有的错都归咎于自己的存在。

有杰的困境,被一群曾经是孩子的观众共同穿越。

荧幕前的大多观众尽管并不成长于这样的精英中产家庭,但也能在有杰身上看到自己青春期的切片:因为成绩被父母责骂,不被理解,拼命做一个乖孩子讨父母欢心的经历。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没有随着时间流逝消失,痛苦与压抑的氛围经久不散。

影片的另一条时间线是多年以后。

郑sir是一名中学老师,他看起来并不快乐,但对学生的事非常上心。

某天,他发现了一封未署名的遗书,上面写满对世界的失望。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在寻找遗书作者的过程中,他意外发现这些青春期的孩子正经历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歧视、校园暴力、抑郁症等等。

这份遗书也让他想起了家中那本珍藏多年的日记本——有杰留下的遗物。

观众这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看起来一点也不精英的平凡人,居然是绩优生弟弟有俊。哥哥离世后,天才有俊不仅没有如父亲期待的那样成为精英律师,甚至家庭破碎,不敢去爱,不敢养育孩子。

这个看似应该幸福的家庭里,曾经望子成龙的父亲沉浸于伤痛中,曾经隐忍的母亲选择离开,曾经闪闪发光的弟弟成为了抱憾一生的普通人。

尽管电影讨论的是严肃的儿童抑郁与自杀话题,但没有道德说教,没有强行“大团圆”结局,少年的故事让人痛苦,但却不是为了流泪而“催泪”。

一本日记链接两个时空,用一段少年的往事,以及数段当下学生正在经历的问题,让家长缓缓开始思考亲子关系、养育方式、孩子心理健康等多种问题。

导演卓亦谦在采访中说到,透过电影自己想表达的主题是教育环境、功利主义、精英主义等等,以及我们的社会是如何看待情绪病。

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指出,从2023年初至11月中旬,香港共有306名未成年学生自杀,其中37人死亡。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为10%。

未成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当下一项社会问题。

在片中,当有杰和妈妈说想看精神科医师时,妈妈认为看精神科“丢人”,是拒绝沟通的。

“大家可不可以当情绪病是个普通的病,然后去友善地讨论。”在卓亦谦看来,如果大家拒绝讨论情绪病,就会有很多人无法康复,最终就会导致极端的后果。

此刻的情绪并非永远,它像感冒一样只是一个阶段,孩子需要找到一个出口。

有杰曾经试图寻找的出口是弟弟的拥抱,是全家人一起去迪士尼,是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成年后的有俊试图寻找的出口是不遗忘关于哥哥的过往,是平凡的生活,是每一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

《年少日记》的宣传视频中,有一句很温柔的话:“我会陪着你。”

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注定的宿命,就像花朵断掉的枝桠通过嫁接与细心呵护,也能盛开鲜花朵朵。

面对正在经历心理创伤的孩子,作为成年人的父母、老师,甚至学校、社会都有责任温柔地接住他,共同寻找情绪的出口,并告诉他:“不要怕,我会陪着你。”

文丨嘻 排版丨阿乔

图 | 《年少日记》

[END]

0 阅读:8

成都儿童团

简介:成都商报出品,集结教育、旅游资源,打造亲子游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