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陈毅曾对毛主席说:我们偌大一个上海,难道养不起贺子珍

大齐氛围感摄影 2025-03-19 14:15:25

在贵州那边,听说你受了重伤,情况挺危险的,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1937年那会儿,毛主席跟他的妻子贺子珍说了这么一句话。那时候,他得知贺子珍铁了心要走,就使劲儿想让她留下来。

主席想向贺子珍展现自己的深厚情感,就对她说:“我平常可不是个爱哭的人,只有三种情况能让我掉眼泪。”其中一次,就是为了她。这种情况,在主席的一生里真的不多见。

但是,他终究还是没能留住自己的老婆。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个没法改变的遗憾。

1937年冬天,28岁的贺子珍告别了延安。到了第二年春天,她经过一番波折,终于抵达莫斯科,并开始在东方大学深造。这一去,就是整整十年,她都在苏联生活。在那段时间里,贺子珍不光上学、工作,还忙活着不少其他事情,简单说说就是:

首先,她对毛岸英和毛岸青,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

一到莫斯科,贺子珍立马就去探望了岸英和岸青这俩孩子。这俩小子,那么小就没了妈杨开慧,十多年都没见过爸。对他们来说,贺子珍完全是个生面孔。

贺子珍全心全意照顾着他们。看到孩子们的床铺乱糟糟、脏兮兮的,她二话不说就卷起袖子,动手给他们整理床铺,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一到放假的时候,她必定会去孩子们的学校探望,关心他们的情况。

她每个月就拿70卢布,除了自己必须花的钱,其余的都花在了那两个孩子上。苏联那时候打仗,食物短缺,她就在家附近找了个空地开始种菜。她种了些土豆、蔬菜啥的,就是想方设法让正在长个子的两个孩子能吃饱饭。

肯定的是,那两个小孩特别乖巧。没多久,他们就开始叫她“贺妈”。这个称呼从那以后,就一直沿用着。哪怕是建国过了好多年,毛岸青聊起贺子珍时,还是这么称呼她。

另外,她和女儿李敏一起,过上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贺子珍去了苏联以后,毛主席在国内心里老是惦记着她。虽说两人已经分开,但他还是盼着她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贺子珍有个伴儿,毛主席专门安排了他们4岁的小女儿娇娇,也就是李敏,去苏联陪伴她。

多年后,李敏聊起自己见到妈妈那会儿的场景,是这样说的:妈妈一瞅见我,就乐呵呵地反复问:“这位是谁呀?来这儿有啥事儿呢?”

娇娇被她老爸教得挺好,她直接说:“嗨,我是娇娇,来找老妈呢!”贺子珍接着问她,有没有给妈妈准备啥小玩意儿。娇娇用她那稚嫩的声音回“我呀,把娇娇自己带来了,给妈妈当礼物!”

后来,娇娇就留在了苏联,和妈妈还有两个哥哥天天待在一起。

在苏联待了十年的日子里,贺子珍把孩子们都照料得妥妥当当的。到了1947年,蔡畅和王稼祥他们一行人前往苏联,毛主席特地嘱咐他们去找贺子珍,问问她以后的打算是啥。贺子珍听到后,简简单单地回了七个字:“我想回咱们国家!” 毛主席一听,立马就点头答应了。

1947年秋天,38岁的贺子珍带着毛岸青和娇娇回到了祖国。那时候,毛岸英已经在前一年的元旦,也就是1946年,就先回国了。

贺子珍回国后,生活究竟咋样?这次,我来给大家聊聊这段少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回国后,贺子珍的日子过得咋样,这是咱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中国这片土地上,历来不乏出色的女性,贺子珍便是其中之一。她给后人留下的,不光是井冈山那段神奇的故事,更有作为一个中国女性的刚强和自主。这份气质,在她1984年去世后,依然长存。

【一:陈毅提出要负担她的生活开销】

1949年,贺子珍在海外漂泊两年后回到了祖国,这时她又跟着妹妹贺怡一块儿到了上海。她大哥贺敏学在那儿上班呢,所以她专门跑过来找大哥。

得知贺家两姐妹到访的消息,当时上海的一把手陈毅市长和他的夫人张茜,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

那时候的陈毅,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管理像上海这样繁华的大城市,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国民党那些反动分子,正瞪大眼睛瞧着我军出丑呢。

一听到贺子珍要来的消息,陈毅就算再忙,也会想办法腾出空来。那天,陈毅和他老婆专门在第9兵团司令部摆了一桌丰盛的家乡菜,专门给贺家姐妹准备的。为了显示他们的热情,陈毅还特地请了9兵团的司令员宋时轮和政治委员郭化若来作陪。当然,贺子珍的亲哥哥贺敏学也坐在了同一桌。

吃饭那会儿,平时挺沉稳的陈毅将军,一下子把酒杯举得老高,挺有感触地跟大伙儿说起来:

欢迎贺子珍和贺怡到来,她们俩可都是我的老伙伴了!

大家都知道陈老总诗词写得很棒,他不管啥时候,选字用词都特别讲究。所以啊,我得提醒大家,他管贺子珍不叫别的,就叫“老战友”。

没错,可能外人都不懂贺子珍,都觉得她只是个娇弱的女子。但陈老总,他早在井冈山那会儿就认识贺子珍了,他心里清楚,这姑娘,那可是真正的女中豪杰!

贺子珍,1909年在江西的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出生,家里条件挺好。她的大哥贺敏学性格刚烈,特别痛恨邪恶,这种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几个弟弟和妹妹。而在这些弟妹里头,贺敏学最看重的就是贺子珍,他老觉得自家妹妹身上有股子男孩子的英勇劲儿。所以,到了18岁,贺子珍就跟着大哥一起上了井冈山。

后来啊,井冈山来了位“新名人”。

大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双枪姑娘”。这事得从1928年说起,那时候毛泽东和朱德在探查敌情时,不小心被敌人给包围了。贺子珍和她的战友们赶紧上前帮忙,她两手开枪,一连打退了好几个敌人。

在井冈山上,她可算是个少有的女头头。由于打小受到了挺棒的教育,再加上大哥耐心地教她,贺子珍军事、策略样样精通。这在那个年代的女同志里,真的是很少见。

这些事情,让陈毅还有好多红军的领导们,深深地记住了那位江西妹子。有一次,陈毅在部队搞宣传碰到了棘手问题,就想让贺子珍作为女红军的代表,去大会上发言,贺子珍爽快地就答应了。

之后,她很自然地站上了台,给大伙儿把事儿讲得明明白白。完了以后,陈毅对她特别赞赏,说:“子珍同志,真是个宣传的好手啊!”

上面提到的那些事情,陈毅全都铭记在心。所以,这次两人重逢,陈毅说啥都要好好尽一尽作为东道主的职责。他跟贺子珍说:

咱上海这儿热切期盼着你的到来呢,子珍同志!跟你说啊,别有啥顾虑,我们不光高兴你来,还得把你的日子给打点得舒舒服服的!

陈毅讲这话,那是真有担当,毕竟他们以前可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在这以前,他当着毛主席的面,也已经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那时候,陈毅事先知道了贺子珍打算搬到上海住,就赶紧跟在北京的毛主席说了这事儿。毛主席一听,立马就说:“她在上海要用到的生活费,就从我的稿费里出吧!”

说起来,贺子珍那时候也就40岁,但毛主席为啥那么操心她以后的日子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她那时候身体实在不行。

长征路上,1935年那会儿,贺子珍和战友们碰上了一回敌机狂轰滥炸。情况紧急,她二话不说,立马扑到了一个受伤的战友身上,结果自己被炸弹炸得浑身是伤,直接晕了过去。而那个被她护住的战友,后来成了开国中将,他就是钟赤兵。

那时候医疗水平不高,只能把伤口外面的弹片简单处理掉,结果还有好几片弹片留在了贺子珍的身体里。打那以后,贺子珍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咱们大上海,难道还负担不起贺子珍的生活费用?她在上海的开销,我们全包了!

陈毅很清楚贺子珍的状况,不过考虑到她那时候身子骨弱,他就提议她再多休息一阵子。

【二:病逝于上海】

在陈毅市长的帮忙下,贺子珍就在上海安顿了下来。一直到1984年她去世,前前后后,贺子珍在上海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时光。

那段时间里,她过得有滋有味,当然也不乏难关要过。

让她感到高兴的是,等身体稍微恢复点,单位给她找了个特别合适的工作——当妇联主任。没多久,她就靠着自个儿那股独特的劲儿,让周围的同事都清楚了: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可不是盖的!

可没过多久,一个坏消息让她又病倒了:她妹妹贺怡遭遇了车祸,丢了性命。

那时候,贺怡是特地跑到赣南去找毛主席和贺子珍在长征之前留在瑞金的儿子毛毛。结果没找到孩子,在回来的路上,又不幸遭遇了车祸。

贺家两姐妹平时关系就特别亲,没想到妹妹因为自己的事情出了意外,这对贺子珍来说打击真的很大。她心里太难过,结果直接病倒了。

陈毅两口子知道这事后,立马就把她送到了上海顶呱呱的医院。等病治好了出院,他们还给她找了个既安静又舒服的地方住。为了让她的日子过得更顺心,陈毅两口子真是能做的都做了。特别是陈毅的老婆张茜,她一直都特别敬重贺子珍的为人,所以经常过来找她聊聊天,说说话。

那段时间里,贺子珍最大的心灵慰藉就是她妹妹留下的那些小家伙。为了把这几个孩子拉扯大,贺子珍可真是没少花心思,一直在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他们。

那些女红军亲手带大的孩子,肯定个个都很出色嘛。

过了好些年,贺怡的儿子贺麓成在科学领域闯出了大名堂,成了响当当的导弹专家,各种科技奖项拿到手软。有记者问贺麓成:“在你眼里,你姨妈贺子珍是个咋样的人?”这时候,已经五十多岁的贺麓成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姨妈以前跟我说过,咱们贺家的孩子,不能老依赖爸妈的名声,得自己争气……

这句话,贺麓成几十年来一直记在心里,从来都没敢忘掉过。

晚年时候,贺子珍除了关心晚辈们的成长,心里最牵挂的就是毛主席的健康状况。那时候,女儿李敏担当起了父母间沟通桥梁的角色。

每当李敏准备回上海看望老妈,毛主席总会亲力亲为帮她收拾行李,还特意提醒她别忘了带上些北京的特色小吃。反过来,李敏从上海返回北京时,也总是提着大包小包的干辣椒和新鲜蔬菜给老爸。这些啊,都是贺子珍特意交代要带的。

无论何时,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始终存在着深厚的战友情谊。这种情谊,一直都没变过。

1959年7月的时候,就在李敏要嫁人之前,毛主席跟贺子珍见上了最后一回。那会儿,有人开车把贺子珍接到了庐山,他们俩聊了有一个多钟头。

隔了22年再次碰面,毛主席站起来跟她点了点头,还亲手泡了两杯茶水。回忆起往昔,贺子珍心里头一酸,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哽咽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毛主席有些动容地问:“你当时咋就非得走呢?”贺子珍含着泪说:“都怨我,那时候我太不懂事了。”

这次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碰头,也是自国家建立以来,他们俩唯一的一次相聚。

1976年9月9日那天,毛主席离开了我们,全国上下都非常伤心。那时候,贺子珍正在上海,她的几个孩子怕她想不开,连忙跑到她身边陪着。

碰到孩子们,贺子珍连着问了好几遍:“你们之前知道主席生病了吗?怎么一下子就走了!”她心里难受,还忍不住埋怨起女儿李敏来:“你咋没把你爸照顾好嘞?”李敏不知道该说啥好,只能紧紧搂着母亲。

三年后,贺子珍来北京看病,头一回踏进了毛主席纪念堂。再次看到熟悉的面孔,却已是天人永隔。那时候,贺子珍已经70岁高龄了。

进纪念堂前,小朋友们给贺子珍备了一条手帕,跟她说,里头尽量别放声大哭,免得打扰到其他人。所以,她一直强忍着泪水。等大家搀着她走出纪念堂那一刻,她回头往里头瞅了一眼,泪水这才忍不住掉了下来。

后来,贺子珍回到了上海。得说,虽然陈毅元帅在1972年就已经离世,但上海的老百姓一直都很关照她。她晚年的生活,挺安稳的。

那时候,中央对医院就提了一个简单要求:

拼尽全力,救人要紧。不管要多少人手、东西或是钱,都得用上。哪个大夫能帮忙,就立刻安排;哪种进口药需要,就马上去买!

那段时间,医院的人注意到,贺子珍的病房里头,不光有她的孩子和其他小辈,还老有些年纪大的老人家过来。看他们身边跟着的警卫员,能瞧出来,这些老人都是咱们军队里的大领导。

不管这些人军衔有多响亮,在贺子珍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老伙计!而且每次他们一来,小朋友们就察觉到:病房里头充满了欢声笑语。

有一次,咱们国家挺有名的军事专家何长工,来看望贺子珍。他以前可是贺子珍的领导,那时候他都84岁了。在病房里,他俩聊的那些话,真的让在场的年轻一辈都心里头暖暖的,特别感动:

何老缓缓地踱步到贺子珍床边,坐下来后紧紧握住了她的手,轻声细语地问:“子珍啊,这些年你过得咋样?”贺子珍用细微的声音回答这位老领导:“何老,我还行呢!”一听这话,何老心里头五味杂陈,不由得感慨万千地说开了:

你小时候还是个丫头片子呢,就跟着队伍走南闯北。那时候,井冈山上女红军战士确实不少,可要说真正带兵打仗,当过军事头头的,就那么几个,你贺子珍、康克清算是数得上的。

对于这话,平时挺低调的贺子珍一开始没吭声。何老以为她没听明白,就又问了一遍:“子珍,你看看我说的在理不,对不?”

贺子珍这时终于点了头,脸上绽放出了笑意。没错,一见到老战友,她总是笑得特别开心。打那以后,两位老人家都默默想起了心事。孩子们心里明白,他们是在回忆那些战火纷飞的时光,还有在井冈山上共度的日子。

1984年4月19号,贺子珍走了,那时候她75岁。

一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女红军战士,也是井冈山地区最早加入党组织的女性成员,在亲人的陪伴下,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关于她去世后的事情怎么处理,骨灰要放在哪儿,当地的领导们心里没底,不敢随便决定,于是就向上级请示。这事一层一层上报,最后传到了邓小平那里。

接着,邓小平本人拍板决定:

我们中央的领导都会献上花圈,贺子珍的骨灰被安置在一个房间里。

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评价算是对贺子珍一生功绩的认可。4月25号那天,上海市委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给贺子珍办了个挺大的告别会。场面挺庄重,邓小平、邓颖超、康克清、聂荣臻他们都送了花篮。贺子珍的遗体火化完后,骨灰被安置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尾声:】

贺子珍是个经历过无数风雨的革命战士。她走后,女儿李敏瞧着骨灰里头的金属弹壳碎片,眼泪哗哗地流个不停……

贺子珍这位长辈,深得晚辈们的尊敬,不光是有血缘关系的,像毛岸青兄弟俩,还有她妹妹的孩子,都对她很敬重。就连一直照顾她的那个护士,在贺老去世后,都跪在灵前不愿起来,她说贺老生前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好……

贺子珍身为女红军,在战友们心中那可是竖起大拇指的。正因如此,陈毅才会讲:“咱们大上海这么大个地方,难道还供养不起贺子珍吗?”何长工也说她,那可是真刀真枪上过战场、带过队伍的女红军。就连邓小平,都亲自为她身后事做了安排。

井冈山高大雄伟,那里流传着好多不可思议的故事。以前拿着两把枪的贺子珍女士,凭借她的刚强、勇敢和真挚情感,书写了一段咱们中国女性的传奇经历。

0 阅读:0
大齐氛围感摄影

大齐氛围感摄影

大齐氛围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