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再道打仗有多猛?被日军包围,陈:我这枪还没开过荤!连开20枪

大齐氛围感摄影 2025-03-26 14:18:29

聊聊历史上的女人,这次是第68回这次咱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女性人物。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在历史上,女性的故事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她们有的勇敢无畏,有的智慧过人,有的命运多舛,但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次咱们要讲的女性,她的事迹相当传奇。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闯出了一片天地。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挑战,但她从未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地位的一个缩影。她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也让我们思考了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好了,关于这位历史上的女性,咱们就先说到这里。希望大家能从她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感悟。下次咱们再聊其他有趣的历史女性人物。

1955年,在中南海进行的授衔仪式上,有57位开国上将被授予了军衔。要是说起打仗厉害,陈再道绝对算是顶尖的那一拨。那么,陈再道打仗到底有多勇猛呢?他和另一位同样勇猛的开国上将许世友,被人们并称为“双罗汉”。而且,就连陈毅元帅都称赞他,说陈再道有着“再道之勇”!

(一)“少林功夫学徒”说的是那些学习少林武艺的人,他们被叫做“少林功夫学徒”。这些学徒在少林寺里,跟着师傅刻苦练功,学着怎么运用拳脚和兵器。他们日复一日地练习,就是为了能成为真正的少林高手,传承和发扬少林的武术精神。这些学徒不仅武艺要好,还得有颗正直善良的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少林武术的内涵。所以说,“少林功夫学徒”这称号,可不是随便能得的,得靠真本事和好人品才行。

聊到少林高手,不得不提开国上将许世友。他小时候在少林寺待了整整八年,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少林武艺,算得上是少林寺的俗家高手。上了战场,他就靠着这身功夫,常常挥舞大刀,跟敌人拼命,那股子大侠的风范,让周围的人都震惊不已。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陈再道跟少林高手咋能扯上关系呢?你还别说,真有关系。

说起来,陈再道和许世友其实挺有缘的,都算半个老乡。许世友的家乡在河南新县的许家洼,不过那地方以前归湖北麻城县管,而陈再道呢,正宗湖北麻城人。他俩年龄也相仿,就差三岁。早年的时候,两人都在麻城闹革命,还一起参加了有名的黄麻起义,所以说,他们很早之前就认识了,私下里练练手、比划比划功夫,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儿。那么,许世友那一身少林功夫,有没有可能教陈再道几招呢?那当然有可能了。不过,陈再道的少林功夫可不是从许世友那儿学的,他有另外的师父,而且这位师父也是少林正宗传人。

陈再道1909年在麻城乘马岗镇程家冲呱呱坠地,他小时候过得挺不容易,跟许世友比起来也差不了多少。三岁那年,老爸因为肺结核走了,他就一直跟着老妈生活。后来老妈也不在了,就靠姐姐拉扯大。结果姐姐也离世了,他就成了没人管的孩子。陈再道从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特别调皮捣蛋。这样的孩子要是没人管着,很容易就走歪路。说实话,他小时候就不爱学习,老喜欢跟地主开玩笑,比如去捣乱人家的水田,或者偷挖几个萝卜啥的,把地主气得要命。但好在陈再道最终没走歪,因为他也不是完全没人管,还有个人在盯着他呢。

他啊,是陈再道叔叔。陈再道的爸妈和姐姐都不在了以后,基本就是他叔叔在管着他。叔叔一开始是想让侄子学点知识的,所以就把他送到了程家祠堂去上学。因为程家那边有个小学堂。

程家的事儿啊?对,就是这么回事。陈再道其实原本不姓陈,而是姓程,他原来的名字是程再道。后来呢,程再道去参军了,在登记名字那会儿,人家没听清楚,把“程”给误听成了“陈”,于是就给写成了“陈再道”。有人好意提醒程再道,说你的姓被写错啦,得找领导给改回来。可他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说:“管它姓啥,还不都是一样豁出命去闹革命嘛?再说了,‘十李九陈,不分彼此’,何必费那劲呢?陈再道就陈再道吧,哈哈。”到了晚年,他还时常拿这事儿开涮,说自己的姓被弄错了,到时候到了阴间,阎王爷找不着我,说不定还不让我进去呢,这样我还能多逍遥几年呢,嘿嘿。

那时候,陈再道被叔叔送到程家祠堂去学习,但他老爱溜号,趁机跟几个小伙伴往外跑,爬树掏鸟蛋,下河抓螃蟹,玩得不亦乐乎。叔叔见状,心里琢磨,这小子恐怕不是念书的材料,干脆就别强求了。于是,就不让他继续上学,直接回家帮忙干活了。在干活空档,叔叔瞅着陈再道身体还行,虽然长得又黑又瘦,但看上去“筋骨不错”,就传授了他几手功夫。

陈再道的叔叔以前去少林寺学过武,算是寺里的俗家徒弟,练得一身好武艺。所以,陈再道从小就跟叔叔学了不少正宗的少林本事,像是少林自由搏击、罗汉拳这些。之后,陈再道投身革命,这些武艺可都帮了大忙了。

(二)扛麻包说起那会儿,咱们经常得干些体力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扛麻包了。你别看这玩意儿外表不起眼,其实沉得很,没有点力气还真拿它没办法。记得每次接到任务,咱们就得赶紧行动起来。先到仓库那边,挑几个看起来结实点的麻包,然后一鼓作气把它们扛到指定的地方去。路上可得小心了,因为麻包里面装的都是重物,一不小心摔了就麻烦了。扛麻包这活儿,看着简单,其实挺考验人的。你得有力气,还得有技巧,不然的话,没扛多远就得累得气喘吁吁了。所以啊,咱们平时都得注意锻炼身体,不然到时候可真就吃不消了。说实话,扛麻包确实挺辛苦的,但咱们也得咬牙坚持下去。毕竟,这是咱们的工作,咱们得负责任地完成它。而且,每次看到那些麻包被稳稳当当地送到目的地,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就这样,扛麻包成了咱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累点,但也算充实。咱们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身体,也磨砺了自己的意志。

1926年那会儿,黄麻县的农民们开始闹起义了。像陈再道这种天生爱打拼的年轻人,怎么可能错过这种大事?他一听到消息,立马扔掉了手里的锄头,跑去参加了农民自卫军。

1927年那会儿,黄麻起义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成了鄂豫皖一带头一回跟国民党右派对着干的大事儿。陈再道那时候才18岁,年轻力壮,一身好武艺,在战场上那叫一个勇猛,没多久就让起义的头头之一王树声给盯上了,这王树声后来还成了开国大将呢。

王树声同样是黄麻地区的人,和陈再道还是同乡,都来自乘马岗。两人惺惺相惜,王树声很快便对陈再道委以重任。那时候,麻城的农民自卫军手里头没啥像样的武器,枪少得可怜,战士们大多只能拿着大刀、长矛上阵。这样一来,陈再道的本事可就派上用场了。王树声安排他在队伍里头当训练员,负责教大家武艺,像是少林罗汉拳这些,好让队伍的战斗力能往上涨一涨。

麻城起义没能成功,黄安县城就丢了。陈再道带着起义的队伍跑到黄陂县的木兰山,继续跟敌人干。他在那儿成了72位木兰山游击好汉里的一个。打那以后,他的故事才真的传开了。

由于鄂东农民革命军转变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敌人随即对他们展开了“围剿”。有一天,敌人把木兰山上的红军给围了起来,红军在突围时碰上个难题,那就是队里的500块银元没人扛了。原先有个战士专门管这事儿,结果他偷偷溜走了。这银元可是红军的命根子啊,绝对不能丢。眼瞅着敌人就要追上来了,指挥官吴光浩赶紧对排长陈再道说:“老弟,你身手好,力气大,这袋银元就拜托你了!”

陈再道啥也没说,拎起麻袋就开跑。那麻袋其实也不沉,也就三十几斤,但问题是敌人紧追不舍,你背着它逃,还得翻山又越岭,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跑着跑着,陈再道就觉得体力不支了,腿像绑了沙袋,慢慢就跟不上队伍了。眼瞅着轻装上阵的战士们都跑远了,他心里干着急也没辙。

这时,敌人眼看就要追上他了,他心想,绝对不能让敌人把钱抢走!这可咋办?陈再道眼尖,发现山下有个大湖,立马有了主意,撒腿就往山下奔。跑到湖边,他故意装作被绊倒,顺势把装银元的麻袋扔进了湖里。接着,他一骨碌爬起来继续跑,一头扎进了旁边的树林里,成功甩掉了追兵。到了晚上,陈再道悄悄溜回来,到湖边把麻袋给捞了上来,里面的500块银元完好无损,一个没少。后来追上队伍,领导好好夸奖了他一顿。

(三)“二金刚”说起来“二金刚”,这可是个有意思的称呼。它跟“双罗汉”意思差不多,都是指两位特别厉害或者特别默契的人搭档在一起。不过,“二金刚”听起来更直白,更接地气,就像咱们平时说的“两个铁哥们儿”一样。要是你有幸见到这两位“二金刚”一起工作或者合作,那你肯定会大开眼界。他们之间的配合简直是天衣无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就能立刻明白意思,然后一起把事儿办得漂漂亮亮。这种默契程度,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啊,“二金刚”还都特别有实力。他们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绝招,但是都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一样,虽然武功路数不同,但是联手起来就能打败强敌。所以啊,“二金刚”这个称呼,不仅形象生动,还充满了对这两位搭档的敬佩和赞美。

后来,身强体壮又聪明的陈再道升职很快。他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参加过红军多次反“围剿”战斗,在双桥镇、苏家埠、七里坪等地的战役里,多次立下大功。

1932年6月时候,老蒋带着40万大军,第四次攻打鄂豫皖根据地。咱们红军拼死抵抗,到了8月,又绕回到了麻城那边。有一天,红四军11师在陡坡山那儿被挡住了。攻打了好久都没攻下来,师长倪志亮就去找了12营的营长陈再道,跟他说,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一定要把陡坡山给拿下来。

陈再道二话不说,带着全营的兄弟就往前冲。他一贯爱冲在最前头,直接冲进了敌人的阵地,跟敌人混在一起肉搏。就在这时,俩敌人一块儿朝陈再道扑了过来。哼,自找麻烦!陈再道大喊一嗓子,使出他在少林学的“梅花枪”绝招,枪托猛地往左一挥,直接就把左边的敌人脑袋给砸开了花;紧接着枪尖一挑,嗖的一下,就扎进了右边敌人的喉咙里!一眨眼的功夫,俩敌人就被解决了。

在陈再道的指挥下,战士们士气高涨,每个人都跟下山猛虎似的,拼命往前冲,狠命地打,结果愣是把敌人一个团给冲散了,打得他们溃不成军。

但在这场战斗中,陈再道确实流了不少血。就在战斗接近尾声时,敌人的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右臂上方,接着又从后颈下方穿了出去。可那时候,陈再道正杀得兴起,根本没当回事,依然带着战士们往前冲……

后来才知道,陈再道那次真的伤得不轻,子弹就差那么一点儿就打到他喉咙那块儿了。战场上的医生说:“陈营长,你可真是命硬,要是子弹再歪点儿,以后你可能就得跟吃饭说拜拜了!”

陈再道摆摆手,一脸轻松地说:“这话可说得太早了。革命的大旗还没插遍全国呢,哪能这么容易就谈上牺牲。我老陈啊,还早得很,路还长着呢,哈哈!”

医生原本建议陈再道需要静养两个月,等伤口完全好了再去打仗。但战事紧迫,他在医院没待上几天,就偷偷溜走了。

这次打仗和受伤,让陈再道的名气迅速飙升。他和红四方面军的另一位“战斗狂人”许世友齐名,两人都以不要命的打法闻名,被人们并称为“军中两大猛将”。

那时候,陈再道和许世友经常碰头,一起练练功夫,互相看对眼,也互相打气。他俩打仗都上瘾,都是豁出命去的狠角色,就爱拿着刀直接往前冲。

1932年冬天,红四方面军的主力从鄂豫皖地区往川陕那边移动时,在陕南的彷徨镇旁边,被国民党的一个警卫旅给拦住了。这时候,陈再道又一次站了出来,带着全营的人马火速回去帮忙,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从敌人的背后狠狠地插了进去,干掉了好几百敌人,打开一个通道。然后,他又留在最后挡住追兵,保护总指挥部顺利撤走。因为这事儿,方面军总部给陈再道所在的32团发了一面“以一当百”的锦旗。那时候,徐向前拉着陈再道的手说:“你可真是立下大功了!”

(四)徐向前最终把这头凶猛的野兽给驯化了。

陈再道在红四方面军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勇猛,徐向前总指挥对他也是赞赏有加。打从1933年起,他就升为了第31团的团长,后来又当上了11师的师长。在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这些大战役里,他都参与其中。记得有次他带着红11师,一下子就把竹峪关的敌人给消灭了,还追了六十多里地,这样一来,红四方面军在反攻时就少了好多后顾之忧。

但对于陈再道这位勇猛的将领,徐向前心里头还是放不下。毕竟,身为将军,他的首要职责是指挥部队,而不是每次都自己冲在最前头,像古代那些猛将李元霸、裴元庆似的,虽然武艺高强,但也容易出岔子。再说了,现在的战争,子弹可不长眼,你要是老往前冲,风险可大了去了,万一有个闪失,那对全军来说都是个大损失。所以,毛主席也经常提醒大家这点。

做将领也有该害怕的时候。

基于这个情况,徐向前多次对心爱将领陈再道提出过意见,让他别太猛了。每次大战前夕,徐向前给将领们布置完任务后,都会额外叮嘱一句:“陈再道和许世友这两个人,可别又冲在最前面!”

不过陈再道和许世友只是做了个鬼脸,事后还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他俩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徐司令就是嘴硬心软,真要动真格上战场,老徐也不会真生气。

其实,红军长征之前,陈再道和许世友这俩年轻人,那火气旺得很,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头,一点不含糊。许世友后来都做了师长,还是爱拿着大刀往战场上冲,跟敌人硬碰硬,那把大刀经常被砍得刃都卷了。陈再道也是这样,毫不逊色。

陈再道在一次打仗时,意外抓到了一匹高大的青色战马,跟关羽得到赤兔马那般,心里乐开了花。他靠着自己一身的好本事,开始下苦功练习骑马,没多久就把这匹马给驯得服服帖帖的。从那以后,他就骑着这匹大青马在战场上横冲直撞,跟关云长一样勇猛,对敌军那是手起刀落,威风凛凛。

这天,11师的领头人陈再道,又跃上战马,直愣愣地往敌人堆里冲杀,战果还挺丰硕。他正乐呵着呢,徐向前就到了,想避都避不开。

许司令板着脸讲道:“陈师长,我瞅着骑兵团那儿排长位子还空着呢,你觉得谁去干这个活儿比较合适啊?”

陈再道一开始有点懵,但很快他就懂首长的话了。然后他就像霜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红着脸不说话。徐向前气呼呼地开口了:“我看啊,陈再道你继续当排长正合适呢!”

这时候,老陈彻底服软了,他朝着徐向前鞠了个躬,直说:“司令,我以后绝对规矩,不乱来了!”

徐向前最终把这头凶猛的野兽驯得服服帖帖,从那以后,它就不再胡乱往前冲,而是学会了用脑子来带领队伍打仗。

没错,陈再道这人挺聪明,打起仗来很有一套。在长征路上,他带着队伍多次立功,到了1935年,才26岁的他就当上了红4军的副军长,后来还升了军长。经过雪山草地的那些艰难日子(他跟着红四方面军三次翻雪山过草地),他变得更加老练。到了抗日战争时,他带兵打仗已经得心应手,跟陈赓、陈锡联一起被叫做“三陈”,让日本鬼子听到名字就害怕。

(五)跟土匪斗智斗勇那次经历真是惊心动魄,我们跟土匪来了一场智斗。那时候,情况紧急,土匪突然闯了进来,气势汹汹,想要抢我们的东西。但我们没被吓倒,迅速冷静下来,开始想办法应对。我们知道硬碰硬是行不通的,只能智取。于是,我们开始假装害怕,装作顺从的样子,让土匪放松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悄悄观察土匪的动向,寻找他们的破绽。土匪们以为我们已经被他们控制住了,开始得意忘形,放松了戒备。就在这时,我们瞅准机会,迅速行动,用巧妙的方法制服了土匪。整个过程紧张刺激,我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成功化解了危机。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面对困难和危险,不能慌张,要冷静思考,用智慧去战胜对手。

抗日战争一打响,陈再道就成了八路军第129师386旅的副头头,帮着旅长陈赓指挥了好多场大战。到了1938年1月,他又被任命为八路军东进纵队的司令,带着队伍杀进了冀南。短短三个多月,他就和冀南区党委一起,在那儿建起了20多个县的抗日政府,手里的队伍也从500人壮大到了1万多。这一路上,他可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聪明又勇猛,啥招儿都用上了。

在河北邢台任县那块地界,躲着一帮土匪,带头的家伙叫刘国栋,道上的人都管他叫刘磨头。刘磨头把他们的老窝安在了任县东北边上的一个岛,那岛有个名儿,叫环水岛,地形跟水浒传里的梁山似的,外面的人难进去,里面的人好守着。陈再道琢磨着,把这帮土匪给收拢过来,给自己的队伍添点人马。可刘磨头这人,表面上对加入八路军的事儿满口答应,背地里却跟日本鬼子眉来眼去的。陈再道一看这情况,心里有了数,决定把这祸害给除了。

陈再道瞧了瞧刘磨头老窝那地方的地形,觉得硬碰硬肯定不行,得想办法巧取。于是,他找到了刘磨头的一个手下,叫刘福子的,跟他好好聊了聊,劝他帮着八路军干事儿。

这天早上天还没亮,大雾遮得啥都看不清,陈再道领着骑兵部队,悄悄摸到环水岛和滏阳河交界的地方,布下了陷阱。接着,一些八路军战士换上土匪的衣服,由刘福子领着,大摇大摆走到寨门口,轻轻松松就进去了。那时候,土匪头子刘磨头还在床上打呼噜呢,突然间,四周就响起了枪响。最后,八路军里面有人接应,外面有人攻打,一下子就把刘磨头的老窝给端了。

再说到冀南那边建立根据地的事儿,陈再道用了个类似“请君入瓮”的法子,把邱庆福那股土匪也给收拾了。干掉了这两大股厉害的土匪后,剩下那些小土匪都吓得不行,一个个主动跑来向八路军表示要归顺。

陈再道经历过一次特别勇敢的“孤身探险”。那时候,在河北景县有支大约3000多人的地方部队,头头叫葛桂斋。当陈再道带着队伍去开拓新的抗日根据地时,他成功说服葛桂斋带着他的人马加入了八路军,一起抗日。但葛桂斋这人老毛病不改,一身的军阀做派,经常不守规矩,甚至还欺负老百姓,名声臭得很。八路军对他主要是耐心教导,没狠罚他,毕竟他手下有好几千人呢。可后来葛桂斋越来越不像话,受不了八路军的管教,也吃不了苦,干脆就和日本人勾结上了,打算投敌当汉奸。

这天,葛桂斋带着300人背叛队伍,投靠了敌人。这事儿一传开,陈再道火冒三丈。他一生气,抄起大刀,跃上战马,警卫员都没来得及阻拦,他就独自一人,硬着头皮去追葛桂斋了。

葛桂斋一看陈再道追上来了,赶紧招呼手下,端起枪准备干架。陈再道可不含糊,拎着大刀就往上冲,扯着嗓子喊:“兄弟姐妹们听着,我是陈再道!想一起打鬼子的,跟我回去,以前的事儿咱不提了!谁要是想当汉奸,今天我给你个机会走人,但以后战场上碰到了,可别怪我心狠手辣!”

早就听说陈再道是个勇猛无比的将领,今天亲眼见到,确实名不虚传。他几声大吼,震耳欲聋,直接把对方给震慑住了,那三百多人直接扔下武器,全跟着陈再道走了。葛桂斋一看这情形,知道自己没戏了,只能孤身一人去投靠日本人。可这家伙结局也挺惨,没带上人马,日本人觉得他没啥用处,还猜他是假投降,没多久就把他给杀了。

(六)给这把枪来点实战练练手

抗战那会儿,陈再道带着队伍把国民党的硬骨头石友三部打得落花流水,还参与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这些大战役。在那段日子里,他这位勇猛将领的名声可响亮了。但话说回来,就算是猛将,也有碰钉子的时候,他就遇上过一次大危机。

那天,他在那破旧的指挥屋里琢磨着接下来的打仗计划,结果日军的一队骑兵突然冲了过来。那时候可真是火烧眉毛了,因为大部队都在前面打仗,指挥屋里就剩下一个小队的警卫。但陈再道一点没慌,特别沉得住气。他摸出一把刚配的手枪说:

哈哈,小日本,我这把二十响的手枪还没尝过血味呢,今天就拿你们来试试手!

说完,陈再道立马带着警卫排的战士们冲进了激烈的战斗中。在这次拦截敌人的战斗里,陈再道拿着那把枪,对着敌人砰砰砰连开了20枪,一下子干掉了4个鬼子,还打伤了2个。子弹打完,他一点都没犹豫,直接抄起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枪,就朝着鬼子冲去!陈再道又一次发挥了他的勇猛,当场就连刺死了3个鬼子。

在陈再道的指挥下,战士们个个勇猛无比,都豁出去地往前冲,最终把日军骑兵打得惨败不堪,丢下一地尸体,然后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解放战争那会儿,陈再道表现得相当出色。他当过晋冀鲁豫野战军冀南纵队的头儿,也做过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的司令员。他参与指挥了好几场大战,比如上党战役、邯郸战役,还有淮海战役。

1947年7月那会儿,晋冀鲁豫野战军打了个鲁西南战役,陈再道表现得特别出色。他当时带着7个旅,拼了12天12夜,终于打下了金乡城西北的羊山集,把国民党军的第66师给全歼了。不光如此,他们还打下了两架敌机,收获了好多的枪炮和军需品。这一仗,真是给人民解放军在其他地方打仗添了把大火力……

陈再道这人,徐向前特别看重,就连陈毅元帅也对他赞不绝口,直夸他:“再道的勇猛,全军无人能及!”

肯定的是,毛主席对这位勇猛的大将也是赞不绝口。

1961年9月份,毛主席跑到武汉去看看情况,还特地请了来中国玩的英国陆军大元帅蒙哥马利,一起坐船看看长江边上的景色。那时候管武汉军区的司令陈再道也跟着一起上了船。蒙哥马利一看陈再道,穿着一身军装,气势汹汹的,心里头也咯噔了一下,觉得这人真不简单。毛主席见状,就给蒙哥马利介绍陈再道,说:

他来自农村,没咋上过学。不过打起仗来特别勇猛,绝对是个猛将!

然后,老将军紧紧攥住了陈再道的手,使劲摇了好几下……

陈再道身上的那股子农民味儿,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爱聊的话题。他学历不高,也不太讲究穿戴,生活上大大咧咧的,性格直率,有啥说啥,时不时还会蹦出几句粗话来。开会时,他也不老实坐着,老爱双腿一曲蹲在椅子上,讲到兴奋的地方,更是一股脑儿地直接坐到桌子上去了。

另外啊,陈再道吃西餐有个习惯,他就爱用汤勺,从来不用叉子。有次,他跟一个外国大使馆的武官一起吃饭,那武官就好奇地问:“陈司令,你咋不用叉子呢?那玩意儿可好使了。”陈再道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

我平时吃饭不太爱用叉子,倒是常用它来堆稻谷,挺顺手的,哈哈!

0 阅读:0
大齐氛围感摄影

大齐氛围感摄影

大齐氛围感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