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央视播了一个纪录片,名字叫《父辈的战争岁月》。不过啊,比起纪录片里讲的事儿,大家伙儿更的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他可不简单,是毛主席的外孙孔继宁。
孔继宁接手节目主持的活儿,可不是为了出风头。他心里一直揣着外公和家人的叮嘱,那就是得“低调做人”。他之所以站出来,走到台前,就是想好好讲讲父辈的那些事儿,传扬他们的精神风貌,实现“伟人后代讲述伟人传奇”的心愿。
孔继宁直接跟记者说:“身为毛主席的外孙,有时候这身份真让我感觉挺有压力的。”
【毛主席“官升一级”】
孔继宁,他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外孙,同时也是李敏和孔令华的孩子。在毛主席的第三代亲人里,孔继宁是最大的一个,而且他还是孙子辈里唯一一个跟毛主席有过亲身交流的人。
1962年10月27日,孔继宁在中南海呱呱坠地。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消息传到毛主席耳朵里,老人家乐呵呵地说:“我这都虚岁七十的人了,今天又升了一级,当爷爷啦!”没错,就是在那一年,毛主席正式升级成了祖父。
李敏求着爸爸给刚降生的宝贝儿子起个名儿。因为孔继宁的生日跟苏联十月革命就差了那么两天,所以,毛主席跟孔继宁的爷爷孔从洲将军一合计,决定给孩子起名继宁。这个名字一来是为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老大列宁,二来也是盼着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能有人接着干下去。就从这名字里,也能瞧出主席对这个小家伙有多大的盼头和希望。
孔继宁刚来到这个世界到满一岁那会儿,他妈妈李敏、爸爸孔令华,还有外婆贺子珍,一块儿在中南海照顾他。在那段时间里,孔继宁有幸和外公毛主席一起生活了足足半年,这段时光对他来说特别宝贵。
毛主席是咱们党的头儿,也是咱们国家的老大,每天忙得团团转。在那个不容易的年代,他整天为工作操心,这儿那儿都得顾着,自然就很难分出心来多陪陪家里人和孩子。他老是忙得没时间跟家人待一块儿。
毛主席长时间在中央忙于重要且保密的工作,所以就连他的孩子们,也有好多年都没法经常见到他。
家里头没人照顾,这事儿一直让主席心里头不太痛快。虽说家里人晓得他工作有多要紧,也都挺体谅他的,但主席心里头还是对家人感到挺对不住的。
孔继宁是毛主席孙子辈里的头一个孩子,他来到这个世界,让毛主席有了更多时间和家人孩子待在一起。
以前,为了推翻旧制度、解放中国,他很少有机会陪伴年幼的李敏,结果错过了她成长的许多宝贵时光。现在,新中国大局已定,国内一片安宁,他便想着多腾出点时间,陪陪外孙,好好补偿之前没能多陪陪孩子的那份亏欠。
外孙宝贝的到来,让新晋外公的毛主席心里乐开了花。毛主席特别宠这个外孙,孔继宁一家当时住在中南海,工作不忙的时候,毛主席就爱往女儿李敏那儿跑,跟小外孙亲热亲热,陪他玩上一阵子。小家伙的纯真烂漫,总能给主席带去不少欢乐,让他暂时忘却处理国家大事的辛劳。
孔继宁小时候特别乖巧,不捣蛋,跟谁都能很快打成一片,这种性格的老人见了都喜欢。毛主席到了晚年,本来就对小孩子有着特别的喜爱,跟很多老人一样,也逃不过“隔辈疼”的情感,他特别喜欢和继宁一起玩耍。
但是,那段宝贵的时光匆匆而过,孔继宁还没满一岁,就跟着爸妈从中南海踏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小孔继宁刚懂事没多久,“文革”风暴就来了。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就连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想进中南海见父亲也得经过一堆手续,特别不容易。孔继宁一家通常只能在毛主席生日那天见上一面,一年到头,全家也就这么一次团圆的机会。
在那之后的好多年,一直到毛主席离开我们,他和他的外孙孔继宁总是见少离多。
虽然跟外公见面的机会不多,但小时候的孔继宁总觉得外公特别亲。他妈妈李敏老爱给他讲外公的事情,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人物故事,从李敏嘴里说出来,就像是在说一个普通爸爸、普通外公的日常生活一样,讲给小孔继宁听。
小孔继宁常听妈妈讲外公的事儿,时间长了就忍不住问:“妈,我也想外公了,咱啥时候能去看看他啊?”
李敏只能叹口气,劝慰道:“等外公腾出空儿来,咱就去看望他。”
有时候,李敏会领着孔继宁去中南海,但毛主席因为忙大事抽不开空,就会让周总理出面,招待他们一家吃顿饭。
年纪一天天大起来,孔继宁也开始明白好多事情。他晓得自己的外公就是咱们国家的头儿,那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不光对他特别疼爱,还是所有老百姓的领头人。老人家一辈子都在为革命、为人民解放忙活。孔继宁渐渐懂得了外公工作有多重要,就不再老缠着妈妈带他去找外公了。
孔继宁的外公是个大人物,但这并没让他在生活中享受到啥特别待遇。他们从中南海搬出来后,老爸孔令华就拉着辆平板车,把家里所有的东西,还有他们母子俩,都带到了北京兵马司胡同的一个小屋。这房子是单位分的,可条件真的挺差,连厨房都得跟邻居一起用。
孔继宁身为党和人民的领导人的后代,打小就接受着非常严谨的培养。家里人一直叮嘱他,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能搞特殊待遇,要不然就是给家族丢脸。
妈妈李敏常常叮嘱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平常人,无论何时都不能说自己是毛主席的外孙。
孔继宁受家庭影响很深,他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从来不对外说自己是哪位大人物的后代。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一直蒙在鼓里,不知道他的外公其实是开国领袖毛泽东。
到了1976年毛主席离世那会儿,孔继宁特地请了十多天的假。这时候,他的同学们才知道,平日里跟他们一起学习生活的孔同学,原来竟是毛主席的亲外孙。大家都没料到,毛主席的外孙竟然跟他们一样,穿着旧衣裳,每天挤着公交车上下学。
他和其他毛家人没啥两样,性格朴实又低调,身上压根儿看不出半点高傲。他日常抽的烟,一包才4块钱,用的打火机也是商店里最不起眼的那种。
孔继宁他外公是大名鼎鼎的毛主席,而他爷爷孔从洲也是共和国的中将一枚。孔从洲将军起初在国民党那边,但后来被革命的热情所吸引,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我们党。他为咱们军队的炮兵建设那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说说孔继宁的爷爷孔从洲,他这一辈子可真够传奇的,打过北伐战争,参与了西安事变,还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简直就是把中国近代的革命历程给走了一遍。你深入了解下他的故事,就能发现,不管在哪个时候,他做的那些大决定,心里想的都是国家和老百姓,就是为了让这个苦命的国家能好起来。
受他和家庭氛围的熏陶,孔令华作为他的儿子,孔继宁作为他的孙子,都形成了正直不张扬的性格,长大成人,成为了有担当的男子汉,凭借个人的奋斗,在各自的领域里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孔继宁,在军人世家长大,从小就有个心愿,那就是长大后能跟家里的前辈们一样,穿上军装走进军营。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孔继宁的老爸孔令华就劝他去考军校。孔继宁这人,从小学习就好,品行也端正。他下了一番苦功夫,最后真的用出色的成绩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学院。这样一来,他小时候想穿军装的愿望,总算是实现了。
大学毕业后,他直接进了解放军总参谋部干活,接着又被安排去了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还有英国大使馆,担任武官的帮手。
后来,孔继宁为了照料年迈的父母,就离开了原来的队伍。改革开放政策一出,他立马回到北京开始创业。孔继宁有魄力,胆子也大,没多久就在商场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后来,孔继宁挑起了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梁,当上了董事长,并且搞了个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他主要忙活的事儿,就是宣扬毛主席和他的思想。不光如此,他还张罗着出版了老妈李敏的自传,书名叫《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
【追忆外公】
孔继宁,他出生在一个领袖世家,打小就接受着特别严谨的培养。他后来在工作和日常中,总是表现得特别谦逊、稳重,还有那股子实干精神,其实都是在小时候,家里严格的教育环境下慢慢养成的。
1976年9月,毛主席生命走到了尽头,就在那紧要关头,中央特别允许李敏,也就是毛主席特别宠爱的女儿,去探望他。那时候主席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所以通知来得特别急,李敏都没来得及叫上在学校上课的儿子孔继宁。结果,孔继宁遗憾地没能见到外公最后一面。
瞅见李敏的那一刻,毛主席原本迷糊的神志猛地清醒了许多。他就像回到了从前,紧紧拽着李敏的手,笑着说:“娇娇啊,你来瞧我啦,怎么老是不来看我呢?”
李敏看到这一幕,眼泪再也绷不住,一下子扑到父亲怀里,哇哇大哭起来。主席心里还挂念着外孙,就问女儿:“继宁咋没来呢?”只可惜,他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外孙孔继宁了。
孔继宁说起那段往事,“那天我正在学校里头上课呢,突然学校老师来找我,说外公走了。因为家里没车,学校挺够意思,直接派了校车送我到医院去见外公最后一面。”
李敏和孔继宁,作为主席的直系亲属,他们也只是比普通老百姓早几个小时得知主席离世的事情。
毛主席离世后,孔继宁聊起和外公的那些往事,心里头总是难过得不行,眼泪说来就来。他讲,外公说过自己有三回真哭了。头一回,是听到穷苦百姓的哭声,心里头不是滋味,一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外公就背着人偷偷擦泪。第二回,是那些跟了他多年的通讯员,外公特别舍不得他们,有的人牺牲了,外公伤心得直流泪。还有一回,是在贵州长征那会儿,听说外婆贺子珍受了重伤,可能挺不过来了,外公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追寻外婆】
孔继宁是毛主席的外孙,但他其实跟外公接触得并不多。小时候,他还在襁褓里和刚学说话的那会儿,跟外公待过一段时间。不过那时候他还太小,什么都不记得了。
孔继宁虽然已记不清外公的模样和声音,但在他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和家人时常提起外公,让他把外公的精神带到了自己的日子里。他拿外公当标杆,研读外公的事迹,学习外公的精神,还主动参加纪念和宣传毛主席的活动,盼着能让更多人知道毛主席的想法,传承好毛主席留下的好东西。
孔继宁对外婆贺子珍有着极其深厚的情谊,他的整个童年时光都是在外婆的陪伴下度过的。每当聊起外婆,孔继宁总是满心激动。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外婆总是特别温柔、亲切,心里头那股子劲儿,满满的都是对新中国建设的热情与期盼。
小时候,孔继宁常跟外婆贺子珍一块儿玩。有次,他注意到外婆身上有些小洞和伤疤,就眨巴着眼睛问:“外婆,你身上这些小点点是啥呀?那时候疼不疼呢?”
贺子珍瞅着外孙那张纯真的小脸,轻轻松松地讲道:“那是被飞机轰炸时受的伤,早就没啥感觉了。”
孔继宁长大后慢慢明白,外婆贺子珍身上的那些伤疤,其实是长征路上,为了救战友,在战斗中受的伤。
贺子珍在那些年吃过不少苦,身上的弹片一直拖着没治。时间一长,弹片就跟肉长一块儿了,再也拿不出来了。这些弹片就在她身体里待了几十年。一直到她离世,遗体火化后,骨灰里还发现了十几块弹片。
孔继宁讲道:“外婆这辈子从没获得过啥奖章,但她身上的这十几块弹片,就是她最牛的荣誉证明。”
外婆走了好多年,孔继宁心里还是一直惦记着她。在贺子珍百年诞辰的时候,他决定去趟莫斯科,那是外婆住了十年的地方,想去走走外婆曾经走过的路。孔继宁亲自到了那些外婆生活过的旧址,还四处打听收集了不少当地的情况和故事。
之后,他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亲力亲为制作了一部名为《贺子珍》的文献纪录片,并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播放。
参考材料
杨晨回忆外公外婆的点点滴滴——对话毛主席外孙孔继宁我深深缅怀我的外公外婆,这份情感一直藏在心底。近日,我有幸与毛主席的长外孙孔继宁进行了交流,听他讲述了一些关于他外公外婆的故事。这次访谈挺有意义,孔继宁说起外公外婆时,眼神里满是怀念。他提到外公外婆的点点滴滴,让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慈祥的笑容和忙碌的身影。孔继宁说,他的外公外婆都是特别朴实的人,对待生活特别认真。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了他,让他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他特别感激外公外婆对他的教导和关爱。访谈中,孔继宁还分享了一些他小时候与外公外婆相处的趣事。他说,那时候的他特别调皮,但外公外婆总是耐心教导,从不生气。这些回忆,对他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这次与孔继宁的对话,让我更加了解了外公外婆的为人处世,也更加敬佩他们。我会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