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二年(1863 )十一月,打下苏州的淮军兵分两路,李鹤章、刘铭传等军进攻常州、宜兴,以策应正围攻天京的湘军曾国荃部吉字大营,程学启、潘鼎新、李朝斌等直趋嘉善、嘉兴,与左宗棠的楚军遥相呼应。
程学启、潘鼎新、李朝斌等军水陆俱进,最初进展极为顺利,仅在十一月一个月内,依靠招降纳叛,先后进占平湖、乍浦、海盐、嘉善等城,基本未经血战。十二月,进围嘉兴时,却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
12月24日,程学启兵分五路进攻嘉兴,利用火力优势,架炮轮番猛轰,炮轰千余发,太平军守军亦还以颜色,从城头上炮轰淮军,双方从24日早晨一直战至次日午后三点,淮军虽攻破城外太平军营垒数座,但自身也付出了死伤5、600兵勇的沉重代价。
同治三年(1864)正月底,程学启又增调数十门火炮,持续轰击6、7个小时,炸塌城墙十余丈,前锋敢死队遂发起冲锋,沿缺口奋死登城,但太平军用整桶火药“燃泼下城” ,淮军攻兵顿时伤亡数百人,其余的狼狈撤回。
2月26日,总兵程学启令各军发起总攻,先用大炮连续轰击3昼夜,城墙被炸得土石翻飞,千疮百孔,一处城垣被炸塌数十丈,形成一道巨大的豁口,淮军将士奋死攀登4次,均被守军用火枪及滚木擂石击退。城墙内外淮军和太平军的尸体堆积如山,污血横流 ,境况异常惨烈。
18日,淮军悍将程学启亲自率军发起冲锋,“肉搏以登” ,官兵们前仆后继,终于破城而入。激战中,淮军“弁勇伤亡极多”,程学启亦身负重伤,不久伤重毙命。
另一路淮军攻下无锡后,大将刘铭传即挥军西下攻打常州,太平军守军顽强抵抗,双方鏖战至12月,淮军仅攻毁太平军在城外构筑的壕垒多处。李鸿章见常州“长毛”守军顽梗异常,于是从程学启军以及作为第二梯队的后防军中抽调人马增援,并设法请戈登率洋枪队(常胜军)前来助攻;戈登建议李鸿章,刘铭传等军继续围攻常州,由洋枪队以及淮军水陆师组成联军,往攻素有“江浙之通衢,常州、金陵之后路”之称的重镇宜兴。李鸿章采纳戈登建议。
同治三年(1864)正月至二月,中外联军经过几天苦战,一举攻占了宜兴,接着用甘词厚币诱降太平军溧阳守将,兵不血刃进占溧阳,并趁势向金坛进击。(铁马冰河wu作品)驻守常州的太平军名将、护王陈坤书见情势日益危殆,乃分兵四出,偷袭清军后方,先后攻占杨舍、福山, 旋即进围常熟,一时间,苏州、太仓、无锡大为震动,一日数惊。李鸿章立刻命刘铭传等停止攻打常州,除留少部分兵力继续留在城下,抽调主力驰援常熟。
几乎与此同时,戈登所率的雇佣军和淮军水陆师也在金坛遭到挫败。联军抵达金坛后,仍沿袭老战术,将“许多重炮移至距城数百码内,持续炮击数小时,然后步兵向缺口处发起冲锋”。但太平军守兵一直藏匿在工事内,当敌军开始登城时,就蜂拥而出,突然发起反击,“猛投砖石,势如暴雨,用长矛搏战”,淮军将士埋头冲锋,猝不及防,瞬间被击中、刺倒一大片,接着太平军趁乱发起反冲锋,攻兵死伤惨重,只得“混乱败退”。
这样你来我往的攻防战连续进行了3次,太平军的伤亡固然不轻 ,淮军和洋枪队也“损失了十四个军官和约四分之一的雇佣兵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戈登等因战损过重,只得从金坛撤往溧阳休整,旋又奉命驰援常熟,再遭重挫。戈登常胜军在常熟之战中损失惨重,伤亡兵勇三百余人,外籍军官阵亡八人,丢失枪械四百多支 。经半个多月的激战,太平军奇袭常熟之战,最终仍宣告失败。
接着,戈登又率雇佣军参加了当年3月对常州发起的总攻战役。陈坤书指挥太平军誓死坚守,“戈登的大炮队用榴弹炮和铁筒炮扫射都没用,城墙缺口处的首批太平军被扫光了,第二批太平军又立刻补上《太平天国史料》” 。混战中,外籍军官十九人受伤,十人阵亡,淮军伤亡更多,城墙内外特别是豁口处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这样战至四月六日,在淮军和常胜军不惜血本的猛攻下,孤立无援、弹尽粮绝的常州城终告陷落。守军主将、护王陈坤书又率余部与联军展开残酷巷战,使联军又伤亡一千多人。(铁马冰河wu作品) 陈坤书力竭被清军生擒后,拒绝投降,还慷慨陈词道:“欲保守常州以为金陵(天京)犄角,奈事不成,只有尽忠” 《李文忠公奏稿·克复常州折》。陈坤书旋被清军凌迟处死。之后,数万残余太平军守军被淮军和常胜军搜杀殆尽。常州破城十余日后,城中大街小巷仍布满倒毙的僵尸 ,无人收殓,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恶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