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炎热的夏天,一个科技论坛上,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的股价再次腰斩,会议室里坐满了面色凝重的高管。
这个场景几乎演绎了许多科技爱好者对整个芯片行业未来的担忧。
“曾经的科技领头羊到底怎么了?”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随着美国政府砸下巨额补贴,却未能挽救这些困境中的科技公司,更激起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特尔的故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家长期处于行业巅峰的公司陷入至暗时刻。
巨额补贴为何未能挽救美国芯片行业?
事情要从美国政府的补贴政策说起。
2022年,拜登政府决定大力支持本土芯片制造,签下了520亿美金的补贴计划。
起初这项计划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不少人认为这是美国芯片行业的救命稻草。
三年时间过去了,补贴发得越多,企业亏得越狠,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开始质疑这个补贴计划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补贴的初衷是为了让本土芯片企业重新崛起,可美国的高成本却令这些企业难以盈利。
一次生产工厂建设的费用就比在亚洲高出整整50%。
此外还有人工费用,这些都让包括台积电在内的跨国公司无奈吐槽:“在亚利桑那州建厂就像在沙漠里种水稻一样艰难。”
更离奇的是,美国政府一边发补贴,一边搞出口管制政策,逼着企业们放弃中国市场,这就更像是给病人输血的同时反手拔了氧气管。
许多芯片公司断了大市场的生意,挽救它们的补贴最终沦为无用功。
英特尔的手机芯片市场失误:错失良机英特尔的失败还不仅仅是政策环境的问题,它自己的战略失误也难辞其咎。
早在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并掀起智能手机热潮时,英特尔就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巨大市场正在孕育的商机。
当时,ARM架构芯片逐渐占据市场,高通、三星等新兴公司迅速崛起,赚得盆满钵满。
再看英特尔,它直到2016年才承认在手机芯片市场上的彻底失败,灰溜溜地退出。
这九年间它硬生生烧掉了40亿美元,结果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回头看,当年如果肯放低身段学习ARM,专注开发低功耗芯片,困境也许不会这么严重。
AI风口的机会为何未能抓住?
英伟达故事解析接下来是英特尔在AI芯片风口上的失误。
2005年英伟达市值还只有200亿美元,当时英特尔本来有机会收购它,可英特尔高层觉得显卡业务没前途,于是放弃了这个机会。
现在英伟达靠着AI芯片风光无限,市值冲到2.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科技公司市值前三。
更讽刺的是,2016年OpenAI刚成立时曾经找英特尔拉投资,但英特尔高管觉得AI芯片是“伪需求”,直接拒之门外。
现在ChatGPT每天使用的全是英伟达的GPU,结果英特尔自己只能悔恨不已。
其实英特尔也曾尝试在AI领域发力。
2015年,它花了167亿美元收购了FPGA巨头Altera,试图弯道超车。
由于整合困难,等到2018年推出AI加速芯片时,英伟达的CUDA生态早已成为行业标准。
即使2019年斥资20亿收购以色列AI公司Habana Labs,却发现市场早已被英伟达占据主导地位。
芯片制造工艺的面子与里子:英特尔的困境英特尔的自制芯片制造工艺也是一个典型的“大公司病”案例。
曾经靠着14纳米工艺在市场上稳坐江湖老大,但如今十年过去,台积电早已量产了3纳米芯片,而英特尔还在折腾自己的Intel 4工艺。
最惨的是,2023年苹果彻底抛弃了英特尔芯片,连带着微软、亚马逊这些老客户也纷纷转投台积电代工。
英特尔自己的晶圆厂没赚到钱,反而亏了70亿美元。
去年,英特尔宣布分拆芯片制造业务,学习台积电搞纯代工,但客户根本不买账。
高通直接指出“工艺落后两代”,苹果要求“良品率提高到80%再说”。
结果生产出来的芯片一半都报废。
看来网友吐槽得对:“英特尔这不是在造芯片,是在印废铁啊”
反观中国芯片行业,虽然被美国制裁,但却在逆境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中芯国际用14纳米工艺包下了全球七成智能家电芯片市场,长江存储凭其192层闪存技术逼跌了市场价格。
华为更是跨过美国技术,研发量子芯片原型机,虽然离量产还有距离,但至少让美国人不敢再轻言“中国永远追不上”。
美国芯片行业如今如同一个重症病人,补贴是强心针,管制是呼吸机,却始终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创新枯竭和产业空心化。
今年初,美军被曝出F-35战斗机芯片依赖台积电,让五角大楼急得跳脚,计划重建军用芯片产能,但是如此庞大的计划什么时候能建成还是个未知数。
等到美国重建好芯片产能,中国可能连量子芯片都能量产了。
至于英特尔,最近新CEO高举改革大旗,放狠话说要五年内赶上台积电。
但网友们已经不买账了。
上一个承诺如此的CEO,坟头草都两米高了。
总结来看,英特尔与美国芯片行业的困境,不仅仅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而是多方面的失误和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想要重新崛起,或许英特尔需要学习改革模式,不再仅仅依赖自身技术优势,而是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如此艰巨的任务,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层喊话,而是脚踏实地的变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