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新了在科创板的招股说明书。
北芯生命成立于2015年,主要开发冠脉介入相关的产品。传统的“放支架”通常在造影的指导下进行,难以精准评估血管内部结构。精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就可以更好的辅助医生进行手术。
心血管精准诊疗包括血流储备分数(FFR)、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几种技术,北芯生命主要做的是血管超声成像和血流储备。这一领域市场长期由雅培诊断、波士顿科学、飞利浦几家进口厂商垄断。国内企业中北芯生命、乐普医疗、开立医疗等也有自己的产品。
截至去年,北芯生命有9款产品商业化,2024年营收达到3.17亿元,核心贡献来自于精准冠脉介入辅助产品。血管内超声成像导管、血流储备功能检查压力微导管占据了公司超90%以上的收入。

图源:北芯生命招股说明书
虽然已经有了收入,北芯生命并未摆脱亏损的局面,毕竟大多数产品还处于市场早期。2022-2024年,北芯生命累计亏损超5亿元,去年亏损有所收窄,仍有5373万元。
眼下的北芯生命急需资金续命。

靠集采翻身
北芯生命已经不是第一次筹划IPO。2021年,北芯生命曾向港交所谋求上市,但最终未果。
2023年3月,北芯生命转战上交所科创板,受理后至今都没得到上会通过。当时公司的两大产品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血管超声系统都已经获批上市,而且实现了不错的销售:2021年,血流储备分数测量系统上市第二年就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的30.6%,仅次于雅培诊断;2022-2024年,血流储备分数系统每年都能拿到约8000万元的收入。
血管超声系统的壁垒却没有那么容易攻破。北芯生命的血管超声系统产品2022年上市,收入主要来源于导管的销售,2023年这一系列产品的收入就达到了9708万元,算是国内企业中市占率最高的。但和外资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2023年,北芯生命的血管超声业务市占率只有5%,远不及波士顿科学、飞利浦等。
集采的到来,给了北芯生命喘息的机会。2023年,浙江省牵头启动冠状血管内超声诊断导管的省际联盟采购,规模近乎于国家集采,平均降幅53%,北芯生命成功中选。
从去年业绩来看,集采帮了大忙。2024年,北芯生命的血管超声类产品销量翻了3倍,销售收入则增加了约124%,达到2.17亿元。公司的净亏损因此有了大幅缩减,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也终于扭正。
可以说,2024年已经是目前北芯生命表现最好的一年,也是北芯生命最接近上市的一次。

腹背受敌
北芯生命此时寻求上市,可能也是迫于对赌协议的压力。
没有商业化产品上市之前,北芯生命一直仰赖着资本输入支撑创新医疗器械的开发,吸引了红杉铭盛、太平医疗、国投创合等诸多知名机构。2016至2022年,北芯生命共进行七轮融资,估值从5400万元迅速膨胀到53.2亿元。北芯生命与诸多投资方达成了对赌协议,赌的是北芯生命在2024年12月31日前能不能顺利IPO。失败的话,投资方不仅要拿回本金,还要收取本金年化12%的复利。
此时更新的招股说明书,很可能相关对赌延期,北芯生命在寻求最后一次“续命”的机会。
单就市场空间而言,精准PCI的未来其实是可观的。我国是心血管疾病大国,心血管病人就高达3.3亿人,冠脉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类型。人口老龄化以及冠脉手术普及的提升,血管超声等精准诊断手段的应用会越来越高。而我国精准PCI的渗透率较低,其中,中国血管超声在冠状动脉手术中的渗透率仅在15.4%,日韩则已经超过了90%。
北芯生命等国产厂商最大的难关,其实在于挑战外资企业的市场地位。2024年落地的浙江联盟集采中,外资企业在报量上就占据了绝对优势,波士顿科学首年采购需求量总计23万根,占总需求量近八成。创新医疗器械不比仿制药,产品尚处于商业化早期,北芯生命很难做到像药品那样,用价格来突破重围。从集采报价中就能看出,国产厂商并没有在价格上形成优势,与进口厂商的报价维持在了同一水平线。

图源:广东省医保局
国内的竞争对手也不容小觑。国产厂家恒宇医疗、开立医疗、全景恒升,以及远大医药和博动医疗等新一代血管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产品均已陆续获批上市,对北芯生命形成合围之势;国产厂家乐普医疗的FFR产品,以及博动医疗等开发的新一代基于影像的FFR产品都已经获批上市,这些将与北芯生命同台竞争。
此时的北芯生命,很需要上市。
撰稿 | 杨曦霞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廿十三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