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将,全家47口被清军灭门,300年后他子孙把溥仪赶出皇宫

同同说 2023-04-01 09:19:02

远山长黯,落霞似血,天光乍现,只见将军一人,执枪立于城墙之上,眸中落寂两行,眼下已是满目疮痍,千载荒凉,白骨成沙,长烟破晓,三军齐出,抬眼望去,是马革裹尸后的一腔热血,是冷贴卷刃里的一寸悲凉,血染黄沙,只言:“愿得此身长报国!”继而,一道斑驳的影子,轰然倒下……

纵观历史卷轴,有少年文人天赋异禀,意气风发,一笔书写风花雪月,盛世繁华;有天涯浪子,一剑生花,守卫心中正义;有骁勇将军,保家卫国,浴血奋战,长枪突出重围,守得一线生机。他们有的湮灭在历史浪潮,让今人无从考究,令人扼腕,有的得幸被后世载入史册,或名垂青史,或受万人唾骂。

《明史》一作,记录了明朝开国至灭国近三百年的光景,其中风流人物数不胜数。著名爱国将领袁崇焕都与十几人挤在一篇列传之中,就连威名远扬名震天下的开国功臣徐达和常遇春都要二人共用同一篇列传。而有这么一个人,却拥有一篇自己的列传。可见其在明朝的地位之重要。

此人便是孙承宗。观其一生,跌宕起伏,两次辞官,却又两次为了保家卫国征战沙场。

一、生平事迹

孙承宗在《明史》中被描述为身姿挺拔,身材彪悍,威武豪迈,长须飘飘,中气十足,一看就是个壮硕的武将,可谁人能想到,孙承宗一开始是个文官呢?

万历六年,孙承宗在乡试中拔的头筹,考上了秀才,那年他才十六岁,可见其天资聪慧,才思敏捷。可是他不知如何遭遇,后来一路仕途反响平平。由朋友引荐,他先后在京师御史中丞姜壁和易县兵备道房守世家中任职。二者都是那时的高官,在其府中的见闻也为孙承宗后续的仕途打下基础。

后来房守士升任至边关,邀请孙承宗一同前去,孙承宗自己也对边防部署感兴趣,欣然应允,与之一同前往。在边境,孙承宗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边关老兵聊天,深入地了解他们过去征战的各种经历和边关防务,这些也为他之后镇守边关积累了许多经验。

籍籍无名地教了将近二十年的书,人近中年,还无功名傍身,孙承宗幡然醒悟,还是决定走上仕途,大展拳脚。他开始发奋读书,夜以继日的学习。

万历二十二年,步入中年的孙承宗同着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进入考场,看着少年人脸上胸有成竹的笑容,他是否会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呢?但是青年人的沉稳又怎会被一群初生牛犊的少年打败,孙承宗在那年会试中脱颖而出,蟾宫折桂,考中了举人。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孙承宗也不忘读书,废寝忘食,终于在四十一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并且成为了那年殿试的榜眼(即殿试第二名)。蹉跎者时光如梭,奋进者岁月如歌。孙承宗经过不断努力,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考取了功名,步入了仕途。

但是由于孙承宗初入“职场”,还不够圆滑,在那个党争越演越烈的时候,他却得罪了阉党头子魏忠贤。再加上在他主持一场乡试时竟然拿着自己说过的话做考题,被人猜疑是在自我夸耀,拉拢人心。党人试图利用官员每三年一次的考核,将孙承宗逐出京师,幸得朝中有人极力保他他才得以豁免。

最后只是被贬为了太子师。为何做太子的老师会被说做是被贬了呢?明明帝师是个举足轻重,受人敬仰的官职。那是因为当时的太子朱常洛非常不受宠,皇帝多次想换掉他另立储君。所以太子之师一职在那时明升实贬。

万历四十八年,皇帝驾崩,朱常洛即位,仅登基一个月便因病驾崩。其子朱由校即位,孙承宗又成为了新帝的讲官。新帝朱由校年仅十六岁,沉迷木雕,是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他一心扑在木头上,只对刀锯斧凿,丹青揉漆感兴趣。

万幸孙承宗拥有二十年的教书经验,什么样的调皮孩子没见过。他最后凭出色的讲课功底吸引了新帝朱由校的注意力。他的课新颖有趣,引经据典,深得朱由校喜爱。

天启二年,辽西广宁县沦陷,战事吃紧,有人建议派孙承宗去边关镇守,说他有领兵才能,皇帝十分不舍自己的老师不愿意派恩师出战。但是随着金人的大举入侵,边关线一退再退,前线兵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皇帝在不舍恩师也只能派他去了。孙承宗前半生仕途坦荡,后半生弃笔从戎。他接任之后就计划要先收复失地,建造防御堡垒。他火速赶到了山海关,知人善任,提用袁崇焕等人带兵收复失地。

当时金人之首努尔哈赤的思维还停留在游牧民族的“抢”上,“抢”完了辽东地区金人便退回了沈阳,让明朝收复失地的难度减少了很多。等到努尔哈赤回过神来,再看辽东地区,已然被孙承宗建立起来各种强悍的防御堡垒。在极短时间之内,孙承宗打造了一条以山海关为根基,以宁原为核心,延伸到锦州的防线。

这边是著名的关宁锦防线,这条防线可以说为明朝多续了二十几年的命。虽然朝廷给孙承宗派了七万人马供他调遣,但是都被孙承宗拒绝了,为了保障军队驱动力,他选拔辽东当地男儿组建军队。先保国还是先保家在当时的平民眼中定然选择后者,在这支军队中凝聚了保卫家园,敢豁出性命的热血青年。

这支军队不仅熟悉辽东地形,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更是拼尽全力,战斗意志十分强烈。这边是大名鼎鼎的关宁军。虽然关宁军骁勇善战,但是终归是私家军,功高震主,皇帝的怀疑加上宵小的诬陷,饱受委屈的孙承宗毅然决然选择辞官闭世,这一去便是四年。

经过朝堂上各派不停的内耗,满清太子皇太极率满清八旗军队攻占了山海关外两百余里城池,直逼京城。袁崇焕等爱国将领奋勇杀敌抵抗满清进攻,却遭奸人诬陷入狱。局势动荡,内忧外患。刚刚即位一年的新帝崇祯宗这才想起辞官在家的孙承宗,赶忙召见他。

孙承宗临危受命,终于将清军准出北京近郊。此事之后,孙承宗重的重用,继续巡视边防,却又被小人弹劾,无奈之下只能再次辞官回家,回到了老家高阳。当时的大明朝的根在土里发烂发臭,庭外战火连绵,无能人应战,朝中宵小内斗不断,无人主持大局。

奸臣当道,忠臣含冤,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但是终究是被自己守护一生的大明伤透了心。孙承宗心灰意冷,准备在家乡高阳颐养天年。可这时金人大举进攻,围在了高阳城外。年值七十二岁的孙承宗,身披坚执锐,带领高阳乡绅誓死守城。孙承宗站在城楼上,看着眼前黑压压的敌军,心中不曾有半分惶恐。

头戴盔甲,手持武器,一身浩然正气,誓要保家卫国。血顺着长枪流下,在地上晕涸了一圈一圈,看着自己的孩子,孙子共计四十七人一个接一个惨死在战场上,孙家满门忠烈皆为国死,孙承宗心里何尝不痛。随着武器的不断消耗,己方供给不足,数日坚守的城门最终还是被打开。

敌军入城。满清将领多尔衮知晓孙承宗之雄韬武略,起了惜才之心,诚心招揽孙承宗。但是孙承宗一心只有大明,纵使大明现在已然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内忧外患不断,但是对家国的忠诚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魂,他绝不会向满清低头。最终孙承宗请求自缢以证其拳拳爱国心,满清将士敬佩其高风亮节,应允他的请求。

至此一位爱国将领从容而悲壮的结束了自己崎岖绚烂的一生。在死前他立誓倘若他有子孙尚存,清朝必将灭亡。谁料他死前一言,三百年后竟然真的应验了。二、应验之誓孙家当时有几个子孙正巧在外地躲过了惨烈的战争,侥幸存活的他们不忘孙承宗之遗言,代代相传祖辈以身殉国的忠烈,家族使命敦促着他们不停前进。

三百年之后,孙承宗十世孙孙岳竟真的将满清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赶出了京城。孙岳自小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也曾想通过科考大展宏图,他于光绪二十八年,考中秀才,但见清廷政治腐败,又念祖先遗志,心中对清朝愈发不满,反清之意渐渐生出。

他在京城为一人打抱不平失手杀人,便逃到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仍努力学习,先后在保定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陆军行营军官学堂修学,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中国同盟会成立之时,孙岳毅然决然加入。后革命失败,前往日本留学。学成归来,与冯玉祥、胡景翼发动北京政变,将末代皇帝赶下了龙座。

历时三百年,先祖孙承宗临死遗言,竟真的在百年后复现。

三、爱国之志

或许是机遇巧合,或许是后辈秉承先祖遗志,不断努力,总之灭清者确实有孙家后辈的参与。孙承宗的一生有荣辱有波澜,但是他对内不向阉党低头,对外不服满清招降,他既有一身铮铮傲骨,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乃至学以致用,为国家续命。

在宵小沉迷内斗之时,孙承宗早就将眼界放到了关外,励精图治,只一心放到家国安康之上。可是那时的大明朝内部一滩烂泥,外部敌人骁勇,再大的气概也救不回眼界短小之人。

历史之中,或有文人骚客自恃一身风骨傲气,于武将之人横眉冷对,倚空有一身才识,虚度光阴,只会自怨自艾,鲜有如孙承宗者,对文学敬畏,废寝忘食,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故而能四十一岁提榜眼。此等毅力心志,匹夫不能及也。

但孙承宗不满意止步于此,在金人入侵之时,他亦可抛却学者文人身份,转身便提枪策马,黄沙百战,金甲破楼兰,一人却如带有千万之势。

千百年来,诸如孙承宗者甚多,可心如明镜者,也少。在荒乱时代,守寻自己一片初心,窃以为,如斯,身处动荡之中而不为动摇者,可封大将军也。一腔热血,只追寻自己所爱,坚守心中正道,不为时局要挟,坦荡坚定的走自己的路

借红楼梦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1 阅读:7
同同说

同同说

想读更多,看更多细节,就来看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