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观点,对于《野孩子》这部电影,我惋惜大过喜爱。《野孩子》于10月31日上线流媒体平台,在某瓣上,它的评分是6.7分,挺中肯。《野孩子》取材于真实新闻事件,叙述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事实孤儿”(父母健在,但无人照管的孩子),相依为命的故事。王俊凯饰演“马亮”,包揽脏活——偷窃、抢劫等,将赃款用于抚养弟弟轩轩(8岁),他不想让轩轩成为他这样的“坏孩子”。两个被抛弃的“孤儿”互相取暖、互相救赎。原著新闻事件就挺感人,哥哥置身黑暗,却将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托举至阳光下,因此,《野孩子》只要基本还原这个故事,就足以令人潸然。
太可惜!王俊凯的《野孩子》,避开了这2个「反派」
《野孩子》有两处缺陷。其一,对底层生活还是略显美化。马亮和轩轩这样的孩子,以常识就能想象,他们的生存环境会有多恶劣。但在《野孩子》中,对其生活境遇的描摹,不够写实。譬如,他们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他们总能找到废弃的房子,然后生活在整洁的房间里。我不是说,他们就不能讲卫生之类,而是,这俩为了生存就够累了,应该无暇再顾忌个人卫生。此外,我看原新闻视频介绍,这哥俩是住在荒地之中,马亮本人的衣服极其破旧,轩轩确实是整洁的。对于这种美化行为,我持保留意见吧。可能导演不想表现得太悲惨,而是想呈现马亮将轩轩照顾得很好;又或许是太写实无法播出吧。
如果,看完这部电影,大多数人只是觉得感动的话,那这部电影,就是失败的;如果在感动之余,还能对另外俩“反派”有些思考的话,那真是功德无量。只是,无论如何,《野孩子》的控诉太轻了,太轻了。
我想再聊聊王俊凯。细观王俊凯近年电影作品,大多为文艺片,其形象大多为“边缘少年”,与其“偶像气质”严重不符,譬如《断·桥》《刺猬》。《749局》不算,虽然是今年上映的片子,但开拍是在几年前。
这个问题得这么看,对文艺片来说,王俊凯的参与利绝对大于弊,以王俊凯的粉丝体量,虽然难以令一部电影票房刷新影史纪录,但令一部偏小成本的文艺片获取更丰厚利润倒不是一件难事。譬如《野孩子》,此片于9月13日全国上映,成本据说是0.8亿,最终票房2.41亿,应该是小赚了点儿,这就是我所说,王俊凯对文艺片的加成。那也许有人会问,王俊凯目前稚嫩的演技,是否会影响一部文艺片的“成色”呢?我觉得也难,文艺片一般是导演的作者性占据主导,演员工具性为主,也就是说,文艺片的成败,一般看导演,不看演员。
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