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农村红白喜事,村民们到底有多“忙”?

阿运农村人 2024-07-27 03:13:10

“一家有事百家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爷爷在村中干了四十年的红白喜事总管,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爷爷的“徒弟”(带出来的新总管)接任才正式“退休”。儿时,常听爷爷讲起农村红白喜事上的事情,每次讲到动情处,爷爷会情不自禁地说:“过去的人真的厚道。”

三十年前,农村红白喜事,村民们到底有多“忙”?

农村红白喜事,历来都是全村村民(父老乡亲,男女老少)齐上阵,虽说白事有白事的讲究,喜事有喜事的传统,但说起帮忙,三十年前的村民,可是一丝不带含糊。

白事。

三十年前的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村中有白事全靠喊。

谁喊?当然不能是主家,由左邻右舍喊,不管是谁家,不管什么时辰,主家白事,总管第一个到位,寒冬腊月的半夜被叫醒是时有的事情,上了年纪的老人扛不住冬日的严寒而离去,总管披着棉袄出门,纽扣都来不及扣,一路小跑往主家奔去。

到了主家,左邻右舍第一时间知道消息已经整齐待命,总管安排左邻右舍去村中喊人,穿寿衣的、纸扎铺的、挂电线的、抬棺的、挖墓的等,挨家挨户地喊人(不分时辰,死者为大)。

全村人基本到齐后,主家会委托总管安排具体事宜,分工明确,无人马虎,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为逝者穿好寿衣后,《哀乐》喇叭响起,纸扎到位,总管安排烧“倒头纸”,礼毕,对联、招魂幡、七斋单等公示张贴,正式开始忙碌。

账房、烧水、端盘、抬礼、看茶、拾馍、灶头(厨房)、打墓、库房等,都会写在“执事单”上,张贴在主家堂屋的墙壁,被登记的人员按执事单安排帮忙直至葬礼结束,未被登记的人员“查漏补缺”不可偷奸耍滑。

农村丧葬多为三天,也存在避讳日辰而顺延至五天或七天,整场白事期间,来帮忙的村民全部在场。

听母亲讲:“那时农村,出殡前一日的唢呐乐队要一口气干活到半夜两三点,父亲和村中的同龄人彻夜守在乐队现场,乐队散场,一群人都不回家,守在灵堂与主家聊天,夏季好过点有风扇,冬季寒风刺骨就点一堆柴火熬通宵,人家主家过几天事情,大半个村的小伙子几天不回家。”

整场白事,全村人都在一口大锅里吃饭,做饭和帮厨是全村的妇女,男人们则各自做好该做的事情,几天时间下来,人困马乏,尤其是总管,白事过完最少一个礼拜说不出话(喉咙冒烟)。

出殡当日,全村青壮年一刻不离主家门前听候号令,起灵号响,逝者的棺木被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来的迟的连“搭把手”的空隙都插不进去,十六人抬棺,几十人的替补队伍,哪怕几里地,都是一口气抬到地方,不停、不放、不歇、不退。(下雨路不好走,多少人的肩膀都磨出了血泡)

逝者入土,所有村民人手一把自家的铁锹,扬土填埋,三米左右的墓穴,土方不小,没有挖掘机,全部依靠人工填土,一时间尘土飞扬,最后告别逝者。

之后的酒席、收拾、送客结束后,一条毛巾一块香皂的“答谢礼”,各自回家,生活重新恢复平静。

红事,即为喜事,帮忙也是一样,从头忙到尾,凝聚了全村人的鼎力相助。

那些年,农村的红白喜事,真的称得上是“一家有事百家帮,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的农村红白喜事,年轻人为了谋生走出农村远离家乡,上了年纪的人逐渐迈入了晚年,新兴起来的“红白喜事一条龙”开始服务于农村的红白喜事,农村的人少了,帮忙的人自然也少了,曾经那份浓浓的乡情成了永远的回忆。

0 阅读:200

阿运农村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