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滕的话剧《窦娥》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元代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讲述了从小被父亲寄养在别人家的窦娥在阴曹地府般的山阳县等待着父亲的归来。一天,窦娥遭遇不公正的陷害,成为了杀人嫌疑犯,谁知从远方而来的审判官竟然是抛弃自己的父亲—窦天章。窦娥原本以为父亲会为自己做主,找出真凶,没想到父亲竟不愿与这个跪在自己面前的亲生女儿相认。窦娥在绝望中屈打成招,她发下三个“感天动地”的诅咒:第一,鲜血飞上白练、第二,山阳县三年旱灾、第三,六月飞雪。
虽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但是,导演丁一滕将元杂剧内容用现代语言和现代思想重新演绎了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现了别样的窦娥冤。在其中,老天与窦娥“天人感应”的瞬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构思,面对老天爷,窦娥将如何选择?是继续等待?苟且隐忍?还是打破砂锅与这个荒诞的世界一较高下?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故事开场,导演男扮女装演绎一直受到压迫和不公正待遇的窦娥,只见窦娥一身红衣站在舞台中央,刺眼又惊心,仿佛要从这个人物形象上迸发出火一样的激情和情感,然后是略带刺耳的二胡声,配上窦娥哀怨的嗓音,似乎已经为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尼采曾经说过“我们否定上帝,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拯救世界”。窦娥在最后的邢台上对着头顶的乌云密布的天空哭喊道“老天死了”,人类永恒眺望无尽的必然性与虚无,因此,站在刑场上等待处决的是全人类。直到最后剧院的灯光慢慢亮起,你才发现你以为你是观众,不,其实你也是窦娥。
再来说说这部话剧中的现代表演形式。导演不仅将舞台语言和小视频相结合,还在故事情节和结构上用了比较现代的表达方式。在关汉卿的剧本中,很多人物形象都不够丰满,导演重新刻画了人物形象,把元杂剧那种古典的叙述模式中加入了很多新的情节,中间还有给观众发糖的环节,这是话剧形式上的创新,也是现代戏剧的表现形式。整部话剧的道具舞美非常少,这恰恰考验了演员的表演功力,如何用身体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话剧在飘雪的时候迎来高潮,窦娥与天为敌,拒绝了老天爷的请求,与地为敌,诅咒三年干旱,与自己为敌,为不是自己的罪名买单。窦娥一身红衣对着苍天哭喊“你给予我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艰辛苦难,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我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在哪里?”最后窦娥死在了刑台上,缓缓出来一句唱词“日有朝夕月有暮,有个鬼神掌握着生死权”如果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剧中,阴险狡诈的菜婆和背信弃义的窦天章都是带着面具的,他们的灵魂早已被腐蚀,是如行尸走肉般的存在。
窦娥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的满腔悲愤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血红色长裙是对世俗的反抗更是对这个荒谬世界的抗议。 去剧院看看吧,旧愁新唱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去看看,这个窦娥是不是你期待的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