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之所以会快速的解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冷战初期,社会主义阵营产业配套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和制造业配套到了卫星国。毋庸置疑,精细化的产业分工,这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
其实二战后美国也进行了一系列产业转移,对全球的资产进行统一配置。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美国会产业空心化的原因,因为他像苏联一样,只留下了高端产业和金融业。
在两强对峙的情况下,大家采取的都是同一套方案。但是到美国策反了东欧,祭起了石油战的大旗,苏联的资源输出型的经济就受到了重创。当民生出现了巨大问题的时候,一个帝国的瓦解就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是内因。

北约要东扩,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的国家也同意被北约吞并,这不光是一句颜色革命所能够解释的。那是因为北约所开出的筹码足够动人:苏联解体后,每一个国家经济体系都已经成了一个断片的跛足鸭,而与俄罗斯划清界限,加入北约就预示着加入了以美国主导的世界的产业链分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大家都懂。
而一个国家的产业的转型升级,难度最大的就是重工业体系,谁都知道拥有完备的重工业体系是国家生存的关键。但更关键的是,烧钱!建立重工业体系,不光投入大见效慢,而且对于中小型国家来说,根本就没必要。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产业分工,更重要的是前期的积累和投入不是谁都可以承担得起的。
而建立完备的重工业体系的,无一不是在民族存亡的战争重压下,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说,有人要为这种工业化付出代价,但付出代价后,并不影响政治格局的稳定。
美国的工业体系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因为他们远离战场,两边做生意,所以既有资充足的资金保障,还有无限可能的广大市场。不但推动了国内工业技术的提高,在促进就业的前提下,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在后期投入战争,那就是为了确保既得市场,同时为了防止债务的违约。说白了,欠的货款总得有人还不是?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英法还具有相应的世界影响力和实力,美国的野望并没有成真。所以美国多余的资本就进入了德国,这就是所谓的杨格计划,德国的重建计划使得德国快速的完成了工业化;由于受意识形态的重压,新成立的苏联本身就受到了外部的安全危胁,于是美国的设备和技术就进入了苏联,苏联也快速的完成了工业化。
苏联在30年代为什么要肃反?就是因为重工业化的转移支付,使得民生问题出现了巨大的危机,为了瞄准工业化的目标,必须要进行政治上的清洗和镇压。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谓的报酬只是个由头,借的钱不需要还吗?庞大的工业产能不需要市场吗?只有拥有广大的市场,才会使德国这台工业化的机器充分开动起来。
中国会成为硕果仅存的全球全产业链的工业化国家,就得益于抗美援朝。说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这是从国际局势和政治上来说的。其实想当年苏联的大使馆,并没有留在北京或者南京等待人民解放军,而是跟着蒋介石徹到了广州。所以指望在战争初期苏联支援中国,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就是因为中国在战场上顶住了美国的进攻,并且把美国打回了三八线,苏联认为这个以农民战争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成为争取的对象,同时分担自己在东西双方对抗美国的压力。为了筹备战争物资,在战时体制下,中国大量的手工业和小型工厂已经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苏联向中国转移了156个大型项目。千万不要以为他是发善心,这是互经会的体制下所进行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产业配套分工。
为什么我们会有58年的大炼钢铁?为什么会有三年自然灾害?就是苏联发现,中国他操控不了的时候,撤走了技术和专家。而中国面临着美国和苏联两方的重大压力,在西南还有一个受美苏支持的印度的挑衅,在这种生存的压力下,必须确保这一套重工体系。不论是继续研究和发展还是大三线建设,都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但是我们的人民过得很苦,原因很简单,工业化不是靠积累完成的,那是在战争中或者战争的威胁下,通过转移支付来完成的。所谓转移支付,就是把一部分人该拿的钱要给另外一部分人。而我们现在之所以会快速发展,就是在全产业链的工业化体系下,我们获得了世界市场,只要有市场,我们都能生产。也就是说转移支付的红利现在爆发了出来。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制度改革和工业化,由于其难度,首先要解决它的必要性,而必要性就是战争,因为战争事关存亡。完成了战争中的经济转型,那么这个国家就浴火重生;如果不能完成转型,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在逐渐的失血中灭亡。

泽连斯基跑到美国去化缘,这就是典型的依靠外援来维持战争,他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从这一点上来看,大概率会输掉战争。因为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不光有泽连斯基,还有当年的蒋夫人宋美龄。而当年美国的投入并不比今天少。

昨天,普京与俄罗斯国防军工企业负责人召开了工作会,还视察了位于图拉州的希普诺夫仪器制造设计局。这个设计局是研究轻型装甲车、坦克、炮兵制导系统和防空、反坦克导弹的。普京在工作会上说“根据在特别军事行动中获得的战斗经验,改进和完善武器和装备的特性十分重要。国防军工企业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是在短时间内向前线部队提供所有必要的武器、技术设备、弹药和装备”。也就是说俄罗斯经过一段战争,他已经开始重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他不是开始从头研制,而是重启,这是除了美国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无论从经济转型还是产业转型,甚至于从就业和民生的角度来讲,如果通过这场战争,俄罗斯把自己改造成为不光只是依靠能源出口来过日子的国家,本身就是一场胜利。在外力的作用下,内部出现质的变化。毕竟这是一个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的国家。
战场的得失很重要,通过战争所促使内部发生的变化和进步更重要。因为历史的铁律就是不是在战争中浴火重生,就是在战争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