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来复枪团的战斗力可以打中国军队的一个师或一个军!”
骄傲的皇家来复枪团团长阿尔斯特如是说道。然后在1950年1月初,这位团长却骂骂咧咧,特别是在听到志愿军军号响起时,阿尔斯特看着队伍里的楞不等儿:冲锋什么,撤!
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
吹起我心爱的小军号看着扭头就跑的英军,司号员郑起有些傻眼。好吧敌人暂时撤退也是好事,可以留给自己和战友们一些休整的时间。他坐在阵地上,小心地擦起自己心爱的军号。
郑起是在1946年时加入解放军部队的,只不过那时候他才14岁,因为太小了,部队首长本想让他去当卫生员或理发员,但小萝卜头郑起却提出,自己想去号兵班。部队首长刚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每次要发起冲锋时,司号员都要第一时间站起来,吹响军号发出“进军”信号。
郑起是司号员
但架不住郑起的蛋花眼和无数次请求,在他的首肯下,郑起欢天喜地的进了号兵班。
“在战斗中,号兵与指挥员、轻重机枪手一样,通常都是敌人的重点狙击目标,牺牲率极高。”
这是郑起进入号兵班后,时常能听到的一句话,但他不怕。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司号员,郑起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背诵号谱。等天亮了大家都醒了,就跟着大家一起吹号练习。刻苦总是有回报的,郑起虽然年纪小,但号兵班谁提起他都要竖一竖大拇指。
郑起非常认真的学习军号
后来郑起奉命参战,经历了不少生死攸关,但这些都没有打消他对军号的喜爱,也没有劝退他,他仍然留在部队中,当那个在战场上首个站出来鼓舞士气、传递指令的司号员。
军号这凄厉决死 天塌地陷英军逃抗美援朝爆发时,郑起19岁,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参战,作为司号员郑起首当其冲。1950年1月初,志愿军无线电侦部门截听到一个机密消息:李奇微要撤出汉城。
朝鲜战场上的李奇微
彭老总即刻下令,要志愿军第39军、50军以及人民军1军团攻打汉城。双方交火不断,在总部的指挥下,第50军将英军29旅皇家重坦克营和皇家来复枪团包围了起来。
同一时间,志愿军第39军347团奉命前往釜谷里,作战目标是切断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让这支所谓的英军王牌装甲部队插翅难飞。该团7连,也就是郑起所在的连队,以强大的火力将英军逼退回去,占领了南山阵地。
攻打汉城油画作品
英国人不服——我们怎么能被一个连队打败呢?于是在坦克和炮火的支援下,英军开始分多路向尚未稳定的7连发动进攻。
战斗特别惨烈,7连的连长重伤伏倒在重机枪旁边,连队的指导员、副连长以及几位班长全部都牺牲了,就连唯一的一挺重机枪,也被敌人打过来的炮弹炸坏了。
郑起跑到努力维持清醒的连长身旁,声音坚定:
“连长放心!阵地由我负责,只要有我一口气,阵地就不会丢!”
郑起年轻时照片
而后郑起将连长手里的手枪拿走,心里默念,已经挡住五次冲锋了,坚持!他转身组织剩下的13名战士,静静等待下一波冲锋。
很快,英军发起了第六次冲锋。郑起等人寸步不退,子弹没有了,郑起就冒险匍匐去敌人的尸体堆里,搜寻枪支弹药。
但这样的弹药补给办法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到3日下午3、4点,郑起趁着敌人炮火减缓的间隙,清点阵地上的幸存战士,加上他只剩下7人了,其中5人负伤,且他们已经弹尽粮绝。
吹响军号震慑敌人
此时敌人的喊杀声再度响起,郑起咬咬牙,让战士们上好刺刀,准备冲锋,最后拼死也要带走几个敌人。
一声凄厉决死的号声从南山阵地的传出,郑起站在最前面,身后是竭力支撑起身体,做好拼刺准备的战士们。然而郑起没有想到,敌人一听见军号声,别说前进了,一个个扭头就跑,生怕跑得太慢会被志愿军追上一样。
博物馆中的军号展示
郑起有点懵登,但军号要吹完,于是瞪着眼睛继续吹,将敌人从山上吹到了山下。
一群猛虎钢七连而就在郑起吹响军号时,347团的团长李刚和政委任奇智并团主力也在赶来支援的路上,他们距离停靠在山下公路上的英军汽车、留驻部队不远,忽然就听见山上的军号震天,英军吱哩哇啦往下冲,直奔汽车而来。
支援部队没懂发生了什么,但惊慌失措的英军让团长李刚眼睛一亮,他让大家集中攻击英军的汽车,等英军冲下来时,迎面就是347团的枪林弹雨。
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
他们有的人倒下,有的人趁乱爬上汽车。
英军的汽车那么多,但最终只有一辆突破247团战士的火网,剩下的在原地燃烧,那辆逃出去的汽车后面,还坠着狂奔大吼的幸存英军,当然汽车没有停下,追赶的英军也没有停下,英国皇家来复枪团折了2个连,狼狈不堪地跑了。
团长李刚带着主力部队爬上山,在南山阵地看到7个相互搀扶着的战士,李刚询问是谁在指挥,郑起立正敬了一个军礼:
“连长受伤严重,指导员、副连长,还有班长们都没了,我负责指挥!”
郑起在纪念馆
话毕19岁的郑起淌下眼泪,死的人太多了。
李刚和任奇智心酸不已,含泪迎上去,和7个战士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釜谷里战斗结束了,郑起以军号震慑敌人的消息传开,志愿军总部授予司号员郑起“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而郑起所在的连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钢七连”。
钢七连旗帜
一年后,郑起作为志愿军特等功臣,应邀前往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让郑起非常兴奋,他整理好自己有些发白显旧的军装,踏上前往北京的道路。9月30日,郑起收到了一个红色请柬,是毛主席要宴请200多名各界来宾,郑起赫然在列。
当时因为桌子排号的原因,郑起与毛主席中间就隔着一张桌子,郑起非常敬佩毛主席,所以在大家互相开始敬酒时,郑起站起来,端着一杯酒走向主席。
晚年的郑起精神矍铄
毛主席看着来敬酒的郑起,问了郑起和前线的情况,喝酒后还与郑起亲切握手,这让郑起感到受宠若惊,也感到无比幸运。国庆观礼结束后,郑起返回前线战壕,他跟战友们讲述了此次北京之行的经历,还说起了主席同自己握手,回忆道:
“毛主席的手热热的,又厚又软。”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不远处是敌人轰鸣的炮响,震得战壕上的土扑簌簌往下掉,其他战士们笑着羡慕着,夸郑起真是好运气。他们握紧手上的枪,紧紧盯着对面:背后即是祖国,我们寸步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