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君主因素入手,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孙龙说影视 2023-05-13 20:53:41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七国分裂,都想称霸的时期,但百姓的生活却因为战争而十分痛苦,希望早日和平,实现统一,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并且不断动过战争的方式来扩大领土。可最后统一六国的却是曾毫不起眼的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的其他六国却被吞没。

秦国从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逐步走上了强国之路,也摆脱了被其他诸侯国“夷狄遇之”的地位,迎来了重要的转折,而后经过了刘代君主的持续推动,将困难化为优势,逐步成就了霸业,这段时期也是秦发展的关键时期 。荀子曾提出秦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四代君主都能够有所发展,这并不是因为侥幸,而是必然的。

秦国凭借着多种优势实现了大一统,其中君主因素是十分重要的,秦国的君主,每一代君主都是明君。与秦国同处一时期的其他六国,虽在明君的带领下十分强盛,但之后都出现了昏君,在政治军事上或多或少做出了错误的举措,将国家毁灭在了自己的手里。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君主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君主可以带领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因此本文将从君主因素入手,来分析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

秦统一后的版图

秦国各明军的不同政策

秦孝公是一位懂得任用人才的君主,他大胆的让魏国来的商鞅进行变法,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秦国现状的目的,但由于贵族势力受到了利益冲突,新法推行十分艰难,面对困难,秦孝公始终保持着坚决的态度,对商鞅给予大力支持,为新法的推行排除种种困难。

《史记》中记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闲小国十余。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秦国在秦孝公的带领下,凭借着商鞅推行的新法,改变了国家现状,使秦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甚至在秦孝公死前,他曾希望让商鞅成为下届君主,用来保证新法在秦国的顺利推行。经过了秦孝公的变法,秦国踏上了富强的道路。

商鞅变法图

秦惠文王使目标远大,懂得谋略的君主。他带领军队攻占中原地区,秦国的领土不断扩大,秦国在七国中的地位也不再是边陲小国。惠文王作为一国之君,在战争中充分的发挥着领导者的指挥作用,惠文王死后,传位给武王,武王开创了丞相制度,不论是哪国人,也不论是什么出身,只要是对秦国有贡献的人都可以为卿为相。秦靠着这种制度,收获了一大批有才学有胆识的人才。武王带领军队攻占了宜阳地区,使秦拥有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秦昭王在位时,他创建了一个全新的领导集体。在他的带领下,秦国灭掉了周国,削弱了楚韩魏齐赵五国的实力,齐国、秦国成为了当时实力最为雄厚的两国。而后,秦襄王在位时期外交十分出众,他有计划的拆散其他曾经友好的两国之间的盟约关系,六国全部被削弱。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地战术,逐个击破其他六国。

远交近攻示意图

秦始皇执政时,虽然拥有了前几代君主打下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灭掉六国的难题。他做出大胆的决定,让自己信任的将领来使用六十万大兵的军队的调配权。秦始皇在用人政策上也更加开放、大胆。各地的诸侯纷纷争着想进入秦国,为秦国效力,秦始皇也拥有了李斯、王翦、蒙恬等实力超强的臣子和将领,帮助秦完成统一。最终,在各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秦国终于实现了统一。

秦国是如何做到明军辈出的

秦国在西周时期被看作是看守西域边境的小国,而后,秦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了周国附属的小国。另外秦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并不好,进一步刺激了了秦人扩大领土的决心。到了战国之后,各国多次联合起来打击秦国,秦国君主在巨大的压力下,没有放弃,而是时刻保持着紧张的状态,为统一大业谋划计策。而其他六国处在十分安逸的环境下,没有任何压力,使得六国纷纷产生了贪图享乐的昏君或庸君,六国的实力也逐渐衰弱。秦经历的种种困难对于明君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礼记》中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六国联合伐秦示意图

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群雄争霸的时期,原本落后的秦国要想在逆境中生存强大,就要掌握竞争的资本,而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秦国在用人方面,注重以法为准则,充分发挥臣子和将领的作用。秦国完善的管理选拔和用人制度,激励着大臣们积极的为君主出谋划策,保证了队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避免了出现君臣离心的现象。

《谏逐客书》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秦人在早期的发展中,为了扩大领土,经常会发生战争,秦君主为了牢牢地把握住各项权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这种制度将无限权力给与君主,但如果君主将权力滥用的话,将成为毁灭国家的一把利刃。但秦国的君主们却都可以把无限的权力投入到国家的治理当中来,由此可见秦国明君辈出是十分难得的。

秦军队

关东六国出现的各代昏君

魏国位于七国中央,被其他六国包围,战争频繁,魏国虽在英明君主的统治下曾经称霸七国,但在魏惠王之后的五代君主,不懂任用贤才,对于臣子们十分多疑,加剧了人才的流失。对于魏无忌这样的人才也没有受到重用。魏国君主不敢直面魏国所处的困境,处事十分消极,魏国也难逃被灭亡的命运。燕国燕昭王在位时,虽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但被后面的历代君主化为乌有。燕国不自量力的对赵国发起战争,使燕国不断战败,消耗了大量国力。燕国几代君主自以为是,不听劝解,最终被秦吞并。

《史记》中记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

魏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齐国在齐威王领导下国家地位和国家实力大大提升,但齐宣王缺乏大局意识,目光短浅,不听劝诫。在军事上做出错误决定,为燕国联合其他国一起伐齐埋下了祸根,最终被秦国吞并。楚国同样疆土辽阔,是秦的强大对手,楚考烈王在位时,毫无斗志,政治权力被架空,沉迷于享乐,最终强大的楚国在几位君主腐朽的统治下不断败落。屈原在死前对楚国的状况感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在战国时期,赵国曾在明君的领导下,成为了十分强大的国家,甚至曾将战争的局势逆转。而在赵悼襄王和赵幽缪王在位时期,国内出现了君臣离心的现象,一大批有实力的臣子在此时期被残害,最终赵国在三代昏君的统治下,被秦国吞没。同样,韩国虽在五国相王运动中称王,但此后,韩宣惠王不听从忠臣的建议,却“听楚之虚言而轻强秦之灾祸”。导致韩国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被攻伐,韩国也成为了第一个被秦国吞没的国家。

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都不乏明君,甚至都有过超越秦的迹象,但可惜明君之后出现了昏君或庸君,前人的功绩前功尽弃,最终都走向了衰败。秦国却凭借着历代君主的不断努力超越了原本强盛的六国,完成了统一的重任。

秦王扫六合示意图

评价

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秦最终能够完成统一的大业,各代君主的雄才大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六国联合伐秦,刺激了秦君主统一的决心,他们实施改革、壮大军队,来摆脱卑微的困境。长期的战争环境迫使各君主不能稍有怠慢,否则就会国破家亡。并且秦君主所作出的决策多是为了让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带着这样的目的所做出的决定,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秦国在漫长的崛起道路中,发展出了不同于其他国的特殊的制度,那就是“择勇猛者立之”,这种制度往往可以促使能力强、善于作战指挥的人继续带领秦国完成统一的大业。并且秦君的官僚管理制度,使秦国拥有了一支廉洁高效、服从指挥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对于引导国君做出正确的抉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秦君主保持廉洁之风、一心致力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于秦国,魏国因为一位好战的君主的即位,逐步走上了衰弱的道路;齐国君主在灭宋伐燕时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导致五国联手攻打七国,齐国无力回天;楚国君主不懂得分析形势和特点,楚国国力日渐衰败……尽管六国都不缺少拥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但前几世君主的功绩都在昏君或庸君的错误领导下毁于一旦。

秦国完善的制度使得秦从君主到官吏,都将为国效力作为己任,秦经历六代君主的统治最终实现统一,可见这并非偶然,因此,本文从君主角度,分析了秦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参考文献《史记》《谏逐客书》《礼记》《新书》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