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食人唔𦧲骨”,喻吃人不吐骨头,连骨头也吃了,比喻极端贪婪、凶恶。也指某人非常之厉害,占尽了便宜。
食人唔𦧲骨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情,指的是唐朝农民起义头领黄巢。
唐朝末年,黄巢在长安做了三年大齐皇帝后,在唐军的联合围剿下,于公元883年4月,被迫撤出长安,败走山东过程中,率领大齐军队与唐陈州刺史赵犨部,在陈州(今河南淮阳)展开的一场耗时费力的攻坚战。黄巢军久攻不下,所抢来的粮食,无法养活十几万大军,怎么才能解决大军的粮食问题呢?为了攻陷陈州,黄巢发了狠,“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所谓的舂磨寨,最早来自二百多年前,隋末著名的吃人魔王朱桀发明的“捣磨寨”,就是将人像舂米一样放在石臼里磨碎,作为粮食。
为了供应十几万大军每日所食,黄巢将朱桀的食人方法,发扬光大,建造了数百巨碓,同时开工,日夜不停,实行流水作业,成为制作军粮的人肉作坊。食人魔王朱桀只是食妇孺,而黄巢则不论男女老幼,一概食之。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悉数纳入碓,磨成肉糜,真正是“食人唔𦧲骨”。
在黄巢兵围陈州的三百天内,到底吃了多少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估计不下三十万人。
在中国历史上,吃人事件并不鲜见,但像黄巢这样规模化吃人事件,纵观三千年历史,也只有他一人!
后来,广府人把那些凶残的人、害人害得好惨的人,称为“食人唔𦧲骨”。“食人唔𦧲骨”有人写作“食人唔哷骨”,这是不对的,“哷”的意思是鸡啼或鸣。
粤语中,带“𦧲”字的语句有不少。
一、音loe 1是“吐”的意思,除了“𦧲骨”,还有:
1、“𦧲口水”(𦧲口痰)是吐唾液(吐口痰)的意思,例如:“大吉利是!乱咁讲嘢,𦧲口水讲过。” “唔好随地𦧲口痰。”
此外还有“𦧲出来”、“𦧲唔切”等。
2、 “𦧲饭应”意思是立即答应,指吃饭时听到好事情,把饭吐出来回应。
二、音loe 2 ,音稍低,有三种不同意思:
1、“𦧲地”指在地上不停打滚。小孩为达到自己要求,身体躺在地上不停扭动,不停地蹬腿;
2、表示“纠缠”,例如:“任你点‘𦧲’,我都系唔应承嘅啦”;
3、“𦧲脷”,表示讲话口齿不清、说话含糊。
黄巢起义军也曾打来广州,并且屠杀了十万人之多。
公元879年9月,黄巢率领起义大军,以破竹之势攻陷了广州。广州作为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是连接中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地的桥梁,这里商贾云集,生意滔滔,繁华至极。
黄巢抢夺外国商人的财富,一是为筹集起义军的军饷,二是为了切断唐朝的海外贸易收入,进一步削弱唐室的经济基础。他作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下令对城中的所有外国商人进行无情杀戮。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三天三夜。据史料记载,死亡人数高达十余万,尸体堆积如山,珠江水被鲜血染红,景象之惨烈,令人不忍卒睹。
传说黄巢率农民起义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间开筑成一条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绕到唐军背后,攻下了广州。其后还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把一批批官员、土豪押到此处处死。这个地方就是大王(黄)滘[据传大王(黄)指黄巢],位于广州芳村南部的东塱以东。如今人工河已消失,仅存一条蔗基大王滘街。
大王(黄)滘口一带在广州城南水路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清代曾建有护城砲台。由三个炮台组成,西炮台设在大王(黄)滘,正炮台在其东侧的珠江河面叫龟冈的小岛上,俗称车歪(me 2,音近“咩”)砲台,“歪”是侧斜之意。而东炮台则建筑在珠江东岸的河南上,称“南石头砲台”。
“车歪炮台”是民间俗称,由于该处水道较狭窄,大船航行到炮台附近时,都需要转舵驶入主航道,在炮火射程控制下通过,故曰“车歪”。“车歪”在粤语中表示“转舵”之意。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叫《不第后赋菊》,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多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愤概至极,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我花开后百花杀”,反映黄巢残暴的一面。
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首《不第后赋菊》,如果用粤语朗读,要比用普通话朗读押韵、顺口。这说明唐朝时所讲的语言与今天的粤语很相似,类似情况的唐诗有不少。
不管怎样,黄巢起义还有进步一面,它极大地动摇和削弱了唐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打后,唐朝勉强支撑了23年后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