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道德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便凭借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占据了道德制高点,逐渐取得了节节胜利,让当时的割据势力陈友谅翻不过身。
首先,朱元璋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在他接受密旨起义的时候,他并没有马上就投身到革命运动中去,而是先行在家自修,强化了自己的基本素养。此外,朱元璋还将道德挂在嘴边,常常在教育自己的部队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这些做法引导了士兵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战斗力。
其次,朱元璋还注重把道德运用到政治上。他对官员的选拔,不仅看重他们的才能,更看重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政治品行。他强调“巧言令色,鲜花鼓吹,千金市骨,无益于国” 。他就深知任用不道德之人,将为国家带来危害。因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任用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祖先为官,因为他认为这个人虽然起过义,但在廉洁方面非常得力。
最后,朱元璋还注重为人民做好事,秉持“以民为本”的思想。他一开始就提出,治国必以恩怨为本,以百姓为本,以善政为本,让人民得到实惠。同时,他也让自己多做一些善事,感召人心。朱元璋因为过去曾经当过和尚,有开百姓教场和树立教堂的经历。为了表达自己的信仰,他还曾经请人制造了6万个佛像来祈求国泰民安,为民众带来好处。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点,朱元璋最终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节节胜利,而陈友谅则翻不过身。因此,朱元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以德服人”,为中国历史注入了浓厚的道德色彩。
小人物
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