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我的阿勒泰》:人啊!似乎总在追求中失去了什么

王思站 2024-09-01 23:42:29

最近董宇辉采访李娟老师,让《我的阿勒泰》和李娟老师又火了一把,还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一直不喜欢与辉同行这个栏目,也不喜欢董宇辉,说心里话他所有的东西都是拿来主义,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只是卖货,有点小聪明,小作文写的很好。

回到他专访李娟老师,看到各大媒体平台褒贬不一,我也看了几段小视频,不做评论,今天重点要说说,《我的阿勒泰》这本书。

我非常喜欢读小说,散文类的书籍读得不多,难得看完一本特别喜欢的散文,却有种不知如何表达的困惑,仿佛失去了语言。看着草稿箱里零碎的句子,我萌生了“以绘画方式来呈现这么一本如诗如画的书”的念头,却又发现自己的绘画功力不足以勾勒出脑中的画面与感受,画了几张深感挫败只好作罢。

心得体会就这么一直拖着。既然内心的感受是分散的,那也不强求非要把他们兜得完完整整。零散,就零散吧。

《我的阿勒泰》不是那种会让人急不可耐呼噜噜一路吞下去的内容,每天啃个两三篇是刚刚好的饱度。有那么点像一扇通往异时空的窗子,每天想放松一下或沉淀心情时就开窗探头进去,看看今天能瞧见什么有趣的人事物——天遥地远的新疆啊,什么都是新奇的。

看着李娟和家人间有趣的感情交流;看她们老中小三个汉人女子怎么来到阿勒泰的牧场搭起小杂货店做生意、那儿的人们又爱买些什么;或跟着翘班的李娟跑出去玩耍、躺在不讲道理的荒野中睡觉或看云;跟着她去散步捡拾漂亮的石子。想象着那块大地的广阔、大自然的力量与美,感受着渺小人类在这之中生存的样貌与温度。

透过李娟的文字把那遥远的国度拉至眼前,这个世界一会儿活泼吵闹,一会儿娴静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逗趣又温暖,前一刻李娟还发着怒呢,下一刻就又感性起来。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而真挚的情感,每个场景、对话、人物,都无比生动而可爱。明明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的生活片段,读来却如此有滋有味。

李娟是那么的幽默诙谐,好像什么事情到了她笔下就会多几分趣味性,让我忍不住笑起来。比如《属于我的马》里的这段对话:

我妈很为难,打电话同我商量该怎么办。她说:“你说我要马做什么呢?”我说:“自己留着骑呗。”她说:“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骑马!”我说:“那就不要呗。”她说:“可是我又很想要……”我说:“你要它做什么?”她说:“自己留着骑呗。”到了下午,她又兴冲冲打来电话:“娟儿啊,我决定了,我要把那马留下来,我要把它送给你!下礼拜我给你牵到阿勒泰市去啊?”我吓一大跳:“我要它做什么?”“可以骑着去上班啊,你们单位那么远的。”“骑自行车就可以了。”“自行车还得去蹬它。马多好啊,一点儿力气也不必费。到了单位就放在你们地委大院里,让它自己去找草吃。回到家就拴在后院的大柳树上,河边草也多……”我大汗:“可是,它认识红绿灯吗?”

读到这里,我还忍不住一人分饰两角念给妹妹和侄女听。

李娟说着记忆里的新疆,说着与自己划分不开的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说着如何与大自然共处,自然界如何时而神秘时而令人惧怕又时而令人赞叹,生活如何寂静而心满意足,其中也穿插着对人类生活形态的轻声叩问。比如《蝗灾》,或是最后的《木耳》,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有一天,汉人来了,山里便出现了木耳,母亲脑筋转得飞快,把心思动到了罕见野木耳的身上,竟也有人买单,而且价格愈喊愈高,竞争者一个个冒出来。话锋一转,广袤沉静的森林忽然涌入了大批人群,原本的平衡被打破,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强韧在人类足迹踩踏下化成稀烂一片。

(唉唉,这些发展模式怎么那么熟悉呢?人类最擅长这类复制粘贴的行为了。)

从我妈找回的第一朵木耳开始,我们源源不断得到的东西使原先牵扯住我们的那根绳子挣断了。生活中开始有了飞翔与畅游的内容,也有了无数次的坠落。那么我们过去又是怎么生活的呢?在那些没有木耳的日子里,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的希望的日子里…………那些过于简单的,那些不必执着的,那些平和喜悦的,那些出于某种类似“侥幸”心理而获得深深的满足的……还有森林山野的美好的强烈之处,永远强烈于我们个人情感的强烈,我们曾在其中感激过、信任过的呀……几乎都要忘了!森林里除木耳之外的那些更多更广阔的……

原本美好的事物,都变了调,那么生活究竟有没有变得更好?从这几段文中已经看到了答案。我深爱李娟这种下笔不带犀利批判力道的柔软。

我们真有点害怕了。我对我妈说:“今年我们还去采吗?”她也怕了。但她想了又想,说:“不去的话怎么办呢?你看我一天天老了,以后我们怎么生活……”

母亲思索后的这句回答让我突然意识到,有些人与其说是贪婪,应该说是对未知的未来感到不安而萌生恐惧与匮乏感,所以试图抓住更多。竞争于是产生。结果,得到了木耳(钱),失去了祥和的自然环境、更疲于奔命的生活和一身的筋疲力竭。

我经常在想,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越来越便利的时代,明明拥有的多了,却感觉更不自由,更焦虑更迷茫。不知道自己会活多久,也不知能工作到几时,为了未来该做到什么程度的准备才足够?当下的生活与老后的生活间该如何兼顾?我们究竟应该为了生存做多大努力的挣扎与牺牲?拥有了原本没有的事物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有了这些日子更好过了吗?没有了这些东西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吗?内心就踏实富足了吗?还是为了追求更多而更不安了呢?

人啊,似乎总在追求中失去了什么。

冬天冷到无处可躲夏天又热到汗如瀑下、出个远门可能吃个满脸沙、搭个车可能栽进路旁的水涧里、时而风大如飓雨势滂沱,像这样的地方,坦白说吃不了苦的我实在很难心生向往。

所以我说呀~能读字的人很幸福,因为总能透过别人的文字,去遨游那些自己不可能实际亲访的国度,跟着李娟的脚步在那个陌生土地兜兜转转,乘着李娟的文字在那不着边际的大地间移动。

李娟的文字有让人愉悦、心静的效果,阅读过程不禁会佩服起来,同样的事情让别人(我)来写可能就是无味的流水账,但到了李娟笔下却成了迷人的散文。

我在书写上有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对于景物的捕捉功力欠佳,描景的词汇格外贫乏,在阅读时也会觉得写景要写得让读者有画面又不招人烦是很困难的,往往会快速读过(甚至略过),但阅读此书时,明明写景占了很大的篇幅,却令我深深着迷以致跪倒在李娟文字的石榴裙下,让我读得意犹未尽、处处惊喜。在那些文字里愉快畅游之余,还能作为写景的参考与学习。

就像李娟为外婆准备了咸烧白,吃进嘴里却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味道,意味着过去的事物与感觉“永不再有”……物换星移,如今那里的人事风情想必不复以往,幸好有李娟细腻观察所留下的文字,重现她眼中的阿勒泰供我们神游想象。

关上这扇窗后,不禁心生一股探寻自己家乡的欲望,想多观察自己脚下这片生活多年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提醒自己偶尔也该把自己从电脑、手机、书籍与工作中拔出来,多多回去探访才是。

李娟,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籍贯四川乐至,中国当代作家。1999年开始写作投稿,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2003年,出版首部散文集《九篇雪》。2010年,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2011年,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2012年,相继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与《羊道》系列散文。2017年,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后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0 阅读:6
王思站

王思站

文史点评 诗歌散文 小说杂论 生活随笔 影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