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是梁晋争霸的最大变数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2-08 19:52:36

文 / 子玉

乱世之中,权力传承的效率和质量往往决定了一个王朝或者区域军政集团的前途命运,南北朝时的周齐争霸是如此,五代时期梁晋争霸的结果大体也是由这个逻辑所决定的。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楚汉之争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两大军政集团为了拿到主导天下的霸权而爆发的长期战争,抛除经济、地理、人才、战略这些因素不说,刘邦的汉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胜利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刘邦全程参与了战争并亲自拿到了胜利的结果。

假设刘邦于中途去世,那么汉集团内部必然会爆发争夺权力的内战,不一定就能战胜项羽。

所以,任何一个王朝成功的前提基本都是,创始人活得足够久,搞定了一切复杂事情,将帝国机器调整到良性运转的状态,如此,接棒者才具备控局的能力。

如果创业的周期足够长,创始人不能坚持到最后,那么继任者的素质就成为关键,北周能够灭掉北齐的最关键点就是,宇文泰之后,宇文护和宇文邕先后的权力继承非常成功。宇文护虽然是以权臣的身份执政,且后来被宇文邕所杀,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于北周的作用。

同样,五代梁晋争霸的关键点也在于双方继承者的素质:朱温的继承者朱友贞接棒后梁权力之后,后梁内部内斗频仍;李克用的继承者李存勖不仅能够迅速稳定内部局势,且在战场上一举扭转了梁强晋弱的形势,逐渐反超后梁,最终入主中原。

本质来说,梁晋争霸的结果就是由朱友贞和李存勖之间综合素质的博弈所决定的。

908年正月,李克用去世,去世之前,他以遗命的方式将河东权力移交到了儿子李存勖手中。但对于李存勖能不能接住晋王的权力,李克用则是深为担忧,因此,他才会对张承业说:“吾儿孤弱,群臣纵横,后事公善筹之。”

等于是托孤于张承业。

虽然李存勖曾经得到过唐昭宗“儿有奇表”“此子可亚其父”的高度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河东内部就会认可他。

为了说明李存勖当时的权力危机,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河东集团的内部形势进行深度还原。本质来说,河东集团内部就相当于晚唐天下的缩影,藩镇林立,势力较为强大的有两股势力:以李克宁为代表的宗室;以李存颢为代表的义子阵营。

对于李克宁,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对标为北宋初期的晋王赵光义,其权力是仅次于晋王李克用的存在。在李克用以河东节度使的身份入主太原之后,李克宁先后出任云州防御使和马步军都将等职位。天祐初,授内外都制置、管内蕃汉都知兵马使、振武节度使。

通过在太原和地方的历练、经营,再加上李克宁本人能力突出,所以很快就成为河东集团仅次于李克用的另一大山头。李克用去世之后,李克宁事实上就成为李存勖最大的权力威胁。

除此之外,李克用的诸多养子也是威胁李存勖王权的巨大势力。李克用在创业的过程中,为了弥补宗室不强的短板,于是就收养了诸多义子,以血缘和宗法来加强自身实力。在待遇上,李克用是将养子和亲子一视同仁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义子都掌握着太原内部和地方上的核心权力,比如:后来成为唐明宗的李嗣源曾经出任过横冲都军使;李嗣本曾经出任过代州刺史...

史书记载,李克用的养子们“麾下皆有精兵”,其构成了河东集团的权力核心。对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养子群体就是河东集团的内部藩镇,和大唐帝国一样,也会发生藩镇冲击中枢的事,李存孝的反叛就是典型。

李存孝的反叛不仅对李克用个人内心冲击极大,且给河东集团整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李存孝的反叛给河东集团造成了巨大损失 图源/剧照

更为要命的是,李存勖在接手晋王时不仅年纪尚轻,且没有任何军功,根本不能驾驭宗室和地方藩镇。

当时,蠢蠢欲动的正是李克用的那些养子们,史书也深度还原了当时的紧张形势:“比之嗣王,年齿又长,部下各绾强兵,朝夕聚议,欲谋为乱。及帝绍统,或强项不拜,郁郁愤惋,托疾废事。”

这里所说的“嗣王”和“帝”都是指李存勖。

由于养子们都比李存勖年长,有军功,且都掌控着一定数量的军队,所以就成为叫板李存勖王权的主力。

虽然李克宁在考虑到梁军正在攻打潞州的危急形势后,为了内部的稳定暂时承认了李存勖的王权,但后来还是架不住李存颢的忽悠,遂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李存颢说动李克宁的原话是:“兄亡弟立,古今旧事,季父拜侄,理所未安。”

弟弟继承哥哥的权力是胡人的传统,况且如今河东还面临后梁的强敌,更应该由长君嗣位。

李克宁被说动之后也同意了李存颢的夺权计划:在李克宁家中杀害张承业、李存璋等支持李存勖的人,一举夺取晋王之位。

对于此,史书都说是克宁老婆说动了丈夫,实际上,他早就有夺位的想法,在李克用弥留之际,克宁就问过兄长这样的话:“王万一不讳,后事何属?”

这句话足以说明克宁的权力欲望。

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的危急形势下,李克用其实就应该将晋王之位传给克宁,以保证河东内部的稳定,只有河东内部稳定,才能形成合力对付梁军。

将晋王之位给了年纪小、没有军功的李存勖确实属于冒险之举。

但河东集团的幸运之处就在于,李存勖稳稳地接住了晋王的权力。李存勖强化王权的第一个举动就是,通过诛杀李克宁稳定了内部。

对于李克宁擅杀大将李存质并提出以自己为云州节度使并割蔚、朔、应三州为属郡的要求李存勖是爽快答应以麻痹对方,然后设了鸿门宴一举将克宁诛杀,暂时解除了权力危机。

这不是李存勖非要自残,而是其为了稳定内部的必选项,用张承业的话来说就是:“不即诛除,亡无日矣。”

但乱世的生存法则从来都是以军功驾驭内部,李存勖为了坐稳晋王之位也必须迅速积累军功,何况,此时河东的潞州也正面临梁军的强攻。潞州是河东的门户,丢失潞州,太原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

所以,不管是出于稳固自身权力,还是解除河东的生存危机,李存勖都必须得在潞州战事中迅速积累军功。

当时,镇守潞州的是昭义节度使李嗣昭和副使李嗣弼,梁将康怀贞和李思安先后挖了深壕、修筑了“夹寨”,准备困死潞州城内的晋军。

在确认了李克用已死的消息之后,朱温也从前线回了汴梁,等待胜利的消息。在他的认知中,李克用都不是自己的对手,何况李存勖呢。

朱温并没有将李存勖放在眼里 图源/剧照

而被朱温轻视却正是李存勖的机会。908年四月二十四日,李存勖亲率大军自太原南下,抵达潞州北部的黄碾(今山西长治潞城西北),安营扎寨。

在出征之前,李存勖还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上党,河东之藩蔽,无上党,是无河东也。且朱温所惮者独先王耳,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这里的上党就是潞州。

对于此战的意义,李存勖也说的非常明白:“取威定霸,在此一举,不可失也!”

五月初一,李存勖率领大军埋伏在潞州城北三十里的三垂冈。当天,老天也在成全河东军,天降大雾,梁军根本就没有发现晋军,因此,对于晋军的突袭也是完全被动,招讨使符道昭被杀,伤亡将士数以万计,丢弃的粮草堆积如山。

此战,被称为“三垂冈之战”或者“夹寨之战”。李克用去世之前曾说,潞州之围不解,自己死不瞑目。如今,李存勖用胜利让父亲的人生画上了还算圆满的句号。

李存勖给出了乱世帝王稳固权力的标准答案:以军功破局。后来的周世宗也是通过打赢高平之战稳固了帝位的。

朱温呢,在听到这个让自己无比意外的消息后也是大惊:“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通过对李存勖和自己儿子们的对比,朱温似乎已经能预料到梁晋争霸的最终结果。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乱世中领头羊的素质才是决定性的。

通过三垂冈之战,李存勖不仅暂时解除了河东的生存危机,且一举稳固了其晋王之位,拿到了乱世的入场券。

李存勖一战破局 图源/剧照

二十年前,李克用曾在大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太原路过三垂冈时置酒庆贺,让伶人演唱《百年歌》,情到深处,克用抚摸着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李存勖的头充满期待地说:“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

从888年,到如今的908年,刚好二十年。李存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不过呢,此时的朱温还毕竟在世,现实对于李存勖的大考还在后面。

但是呢,李存勖确实是在即位之初就表现出天赋异禀的素质,其英武也令后人是无限遐想。

对于此,笔者想用清代严遂成的诗《三垂冈》作为文章的结尾:

英雄立马起沙陀,耐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笔者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但总是会在某一个瞬间被历史刺激到内心,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笔者曾被两个历史场景所触动,一个是高欢去世前吟唱的《敕勒歌》,一个就是这首《三垂冈》。

好吧,那就把《敕勒歌》也补上吧: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像高欢和李克用这样的历史牛人,总是能做到理性和感性的共存。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22
子玉的史无边界

子玉的史无边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