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五代政权更迭虽然异常频繁,主打一个混乱,但实际上也就分为两个阶段:梁晋争霸的长期对峙和河东集团内部权力循环所导致的改朝换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五代的政治就是李克用所打造的河东集团作为主角、主演的历史剧本。而河东集团之所以能够主导五代政治又是因为李克用在刚进入河东时就以一套组合拳打造了一个强大、高效的军政集团。
唐中和三年(883),李克用佩戴着“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充河东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的头衔前往河东赴任,成为晚唐名副其实的强藩,具备了参与群雄逐鹿游戏的实力和资格。
这一切,都是大唐朝廷给李克用平定黄巢之乱的军功的分红。
李克用是带着其平定黄巢之乱的代北武力进入太原的,所谓的代北武力是以沙陀武力为核心,包括突厥、回鹘、吐谷浑、契苾、奚、鞑靼等游牧武力在内的军事综合体,人数大概在三万人左右,这是李克用统治河东的核心力量。
河东牙军的将帅也大多由这些人所出任。据学者统计,河东牙将有百分之六十四左右的人就是出自代北武力,李存勖建立的后唐王朝中佐命将帅的二十六人中出自代北武力的就有二十人之多。
这些人构成了李克用父子参与乱世竞争的权力核心,史书对此也予以说明:“亲军万众,皆边部人”、“武皇起义云中,部下皆北边劲兵”。
除了代北武力,河东军还包括原河东镇牙军,这部分人数大概在两万人左右。
同时,李克用在进入河东之后还招聘了一部分人,比如,作为义儿的李存贤、李存审,还有部将张遵诲、李周、张廷蕴、杜汉徽、刘训、袁建丰等人。
这些人的籍贯包括河东、河北、河南和关中,以汉人居多。
由此可见,李克用的河东军是包括代北武力、河东本地人和外来人在内的综合体。河东军的组织成分之所以如此复杂一个是李克用出于军事扩张的现实需求,一个是李克用要拉拢包括沙陀、契丹、回鹘、汉族等在内的所有民族,以强化自己对河东的统治。
也就是说,李克用的河东军之组织也是包含一定的政治作用的,属于李克用打的一张政治牌。
当然,不管是李克用带来的代北武力,还是原河东军,都是当时的武力担当,代表了天下军队的最高武力值,这是李克用父子能够参与乱世竞争并最终拿到建立帝业结果的最大砝码。
除此之外,李克用还对军队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李克用在牙军中设置了许多军号,如决胜军、铁林军、横冲军、突骑军、亲骑军、突阵军、五院军、飞骑军、雄威军、万胜黄头军、厅直军、匡霸军、马前直军、飞腾军、义儿军等。每一支军队都设有军使或指挥使等职位。
同时,李克用还搭建了一套军事组织的顶层设计,分别有: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马步都指挥使、马步都虞侯、藩汉马步军总管等高级职位。
最终,河东军的权力汇聚于李克用一人之手。
河东武力之军权集中于李克用一人之手 图源/剧照
这些职位后来都被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之后的北宋王朝所以继承。由此可见,北宋的军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继承了李克用的遗产,属于河东政治的延续。
另外,所谓的牙军就是禁军的前身,当时的河东军除了保护节度使的牙军外,还有驻守地方上的镇军,牙军和镇军共同构成了河东军的军事体系。
由于李存勖后来入主中原建立了后唐王朝,所以,河东军也成为统治中原的主体,一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并通过杯酒释兵权和科举等手段将这部分人洗牌出局之后,河东军才基本退出了权力核心。
当然,乱世创业最可信的还是亲人,李克用的河东集团也是亲人居于腹心掌握核心权力的格局:李克用的父亲李国昌以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忻代蔚朔等州观察处置使的职位替李克用把守着河东的北部门户,直到去世;李克用的兄弟辈中有李克修、李克恭和李克宁三人深度参与了河东政治;李克用的子侄辈中更是有大量人成为河东权力的核心,史书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光是亲兄弟就有二十多个。
不过,由于乱世竞争的格局异常惨烈,李氏宗亲的损耗也异常严重,比如李克用长子李落落就被朱温所杀。所以,李克用在亲人之外又继承晚唐藩镇的传统广收义子,还因此成立了所谓的“义儿军”。
据史书记载,李克用的义子有一百多人,以“嗣”和“存”作为排序,包括李嗣昭、李嗣本、李嗣恩、李存信、李存孝、李存进、李存璋、李存贤等人。其中,李存孝堪称晚唐、五代第一猛将,曾经在890年活捉了唐朝的招讨副使孙揆和朱温的骁将邓季筠,妥妥的五代版的吕布,只是后来因为叛乱被李克用所杀。
这些义子在待遇上和李克用的亲子是一样的,而且,麾下都有一定数量的精兵,成为河东军将帅群体的核心,比如:李嗣恩,最早是铁林军小校,后来历任突阵指挥使、左厢马军都将;李嗣本,最早是义儿军使,后来历任威远、宁塞军使、马军都将、代州刺史;李嗣源,任职横冲都军使;李存信,官至藩汉马步都校...
也就是说,李克用以血缘和宗亲打造了河东军事统治的核心,大大强化了河东军的内部凝聚力,更加强了李克用本人对河东军的掌控,“李氏宗亲”成为李克用统治河东和军事扩张战略的主体。
另外,从义儿军出身不同民族的现实来看,这也是李克用打的团结各族的一张政治牌。
同时,这些人也常常作为地方大员成为李克用控驭地方的主体,比如:883年十月,李克用以李克修为昭义节度使;李克修死后,李克用又以李克恭为昭义节度使;李克宁也担任过云州防御使、振武节度使等要职;李嗣本曾任代州刺史;李存进曾任石州刺史;李存璋曾任泽州刺史;李存贤历任蔚州等州刺史、卢龙节度使...
从这些职位任命我们也能看出李克用统治河东的特点:以军人为地方大员是其常规操作;李氏宗亲成为中枢和地方军政要职的核心。
但这种设计也存在弊端,就是河东集团内部也是藩镇林立,相当于晚唐朝廷的缩小版,而且,极其容易出现威胁节度使权力的人,比如李存孝造反,后来的李克宁也是所谓的强藩,曾经一度威胁李存勖对于河东的统治,这是后话。
在军人政治之外,李克用还广泛招收士人加入河东集团,一个是为了文武并用优化河东内部的组织结构,使其能够良性发展,同时这也是李克用向外界表明其是大唐政治延续的主要动作。
就拿位于节度副使、行军司马、节度判官之下主要负责朝觐、聘问、祭祀等工作的掌书记一职来说,著名的就有李袭吉、卢质、王缄、马郁等人:李袭吉自称是玄宗宰相李林甫之后,其人博学多才,有士大夫的风范,据说,“金戈铁马”的成语就出自于他写的文章里;卢质也是出身于世家大族,其祖父卢衍曾经做过唐朝的刑部侍郎、太子宾客,父亲卢望曾任唐尚书司勋郎中,卢质本人也喜好读书,是标准的文人;王缄“博学善属文”,在进入太原之后迅速就声名鹊起;马郁是幽州范阳人,不仅能言善辩,且下笔成文,被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所先后重用。
另外,河东的节度副使也有文人出任的案例,比如:王瑰出身于河东世家大族,李克用刚进河东就任命其为节度副使;卢汝弼是唐昭宗景福年间的进士,是前河东节度使卢简求的儿子,后被李克用任命为节度副使。
为什么河东集团能够打败朱温的汴梁集团,不仅是因为河东武力武德充沛,更是因为河东军政集团的文武平衡。
文武平衡是河东集团的一大特色 图源/剧照
当然,重用士人也是李克用团结地方大族以强化自身统治的政治手段,南北朝时的许多胡人政权都是这种玩法。
除了重用,李克用还常常以联姻的手段来加强和当地世族的关系。比如,李存勖的韩淑妃和尹德妃就是标准的名门之后。
对于地方长官,也有出身士人的案例,比如:石州刺史杨守业不仅喜欢藏书,且颇有才气,是所谓的文化人;代州刺史韩逵、历任忻州和汾州刺史的伊广、历任代州和宪州刺史的任圜,都出身于世族;先后出任介休、西河二县县令的任茂弘和先后署交城、文水二县县令的韩恽,都是文人出身。
文人政治也是河东集团的一大特色,这在晚唐属于营养均衡的一个藩镇。
更为重要的是,李克用虽然是标准的军人,但其却对文人表现出了一定的尊重和包容,这在晚唐、五代的乱世中是不多见的。
为什么李克用的河东集团能在乱世中拿到统治北方的结果,可能原因就在这里。
总之,李克用通过一套组合拳打造了一个以沙陀武力为核心,义儿军为权力延伸,且武德充沛、文武兼备、多民族合作的军政共同体,为李存勖后来能够建立后唐王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这一切都做完之后,就是武力开拓的阶段。
现实对于李克用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