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筛选标准只有一条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5-02-09 19:52:34

文 / 子玉

对于历史上的牛人,我们对其成功的解读总是聚焦于能力、运气这些显性因素,实际上,这都是术的层面,这些人除了资源优势之外能够胜出的最根本原因是,他们都解决了当时的历史问题。同样,对于创业这件事,大家也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关起门来搞自认为不错的产品,而应该深入客观环境,发现市场的痛点,成为解决问题的人,才能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对于此,我们还是以刘邦和项羽的案例进行说明。对于项羽的失败,大多数人总是聚焦于制度、人才、经济等能够量化的指标,甚至认为项羽此人缺乏政治能力和胸怀。但实际上,项羽不仅是和韩信比肩的军事精英,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人生巅峰,以主导鸿门分封为切入点打破贵族王政的旧有体制建立军功政治,同时自己也佩戴上了西楚霸王的标签获得了大量的优质土地就已经能够说明一切。

而且,刘邦所建立的汉帝国实际上也是对项羽霸权政治的继承,因为,和项羽一样,刘邦的身份本质也是霸主,在制度层面采用的也是郡国制。

那么,刘邦能够打败项羽除了经济、人才、地理等优势之外,其能够代替项羽主导天下的本质原因就是,他解决了当时的历史难题。

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还得从秦朝灭亡说起。秦朝灭亡的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没有将天下精英收入庙堂绝对是导致其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早在秦始皇时代,项梁叔侄、张良、田儋兄弟等六国贵族就长期活跃在关东,成为帝国最大的威胁。

而现实又是,项梁和张良等人只是六国贵族的代表性人物,除了这些人,关东还存在着大量六国精英,这些人没有为秦所用,或者被秦所控制,所以就在陈胜起义之后迅速在天下燃起了熊熊大火,在短时间内灭亡了大秦。

由此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始皇的徙陵政策到底落实了没有,或者即使落实了可能效果也非常有限。

本质来说,大秦系统和关东之地的黏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交通、经济等层面,更是体现在人,只有大秦的系统能够兼容六国贵族和精英,那么帝国就相对能够稳定,因为,能够有实力参与竞争的也只有这些人。

而聚拢这些人最好的办法除了对项梁叔侄等关键人物的实控之外,大多数人需要的其实只是利益分配。可是呢,始皇不仅终其一生都没能搞定项梁、张良等威胁性比较大的人物,对于六国精英,也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

结果就导致,这些人利用了陈胜起义的顺势在短时间内就还原了战国末年贵族王政的政治局面。

当然,始皇也有自己的难处,秦军将士的军功兑现就已经让始皇感到吃力了,秦国根本没法解决关东精英的分配问题。

既然根本矛盾没有解决,那么秦帝国就始终存在被关东精英颠覆的威胁。

所以,始皇虽然继承了大秦历代先君的遗志兼并了六国,迎合历史趋势缔造了大一统局面,但由于没有解决根本矛盾,所以就造成帝国的周期特别短。

由此可见,完成大一统是解决历史问题,始皇迎合了历史趋势,但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却导致大秦的江山危机四伏进而二世而亡。

始皇没能解决根本问题 图源/剧照

最终,天下就只能以战争的方式进行重组来解决根本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最早是走在刘邦前列的,实力也绝对在刘邦之上,但刘邦为什么能后来居上,核心原因就是,刘邦解决了这个根本矛盾:

创业之初,刘邦先是不断聚拢楚地精英,然后又在西行灭秦的过程中一路收揽沿途精英,在进入秦地之后更是将秦地精英吸收进团队。之后,汉军在灭魏、亡赵、降燕、击齐、歼楚的过程中又不断兼容列国精英。在彻底灭亡西楚国之后,包括以项伯为代表的项家人都成为了刘邦所构建的汉帝国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

为什么刘邦能够做到如此又是因为,大多数诸侯是区域性政权,而刘邦却在从区域性政权向帝国进阶的过程中基本将天下打了一遍,打天下的过程其实就是刘邦兼容天下精英的过程。

另外,像韩王郑昌、魏王魏豹、西楚霸王项羽等这些不能被兼容的精英也都被刘邦物理消灭。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被战争所淘汰的齐国的田氏兄弟。

也就是说,能够兼容的贵族和精英都加入了刘邦团队,不能被兼容的也都被战争所淘汰,刘邦通过对七国贵族和精英的兼容、洗牌、直控牢牢控制了天下。其紧随其后的徙陵政策也是直控关东精英的手段之一。

而且,刘邦还在建立汉帝国之后通过高帝五年诏的方式对大家进行了利益分配,其江山就只会更稳。

既然刘邦解决了天下的根本矛盾,那么天下的主导者就只能是刘邦,而且,汉帝国的江山也没有理由不稳定。

此后,历史的发展逻辑也大体如此,历史从来不是以实力强弱为指标来筛选主角,而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衡量标准来定主角。谁能够发现核心矛盾并具备解决矛盾的一揽子方案,谁往往就能成为主演。最典型的就是忽必烈。

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就面临如何治理汉地的时代命题,尤其是在窝阔台时代完全灭掉金国之后,对于中原汉地的治理就更成为蒙古贵族的主要课题。

但是呢,不管是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还是蒙哥,都没有拿出一套成熟的、可行的方案来治理汉地,部分蒙古贵族甚至还想将汉地开辟为牧场以草原文化同化之。

但如此行事只会加重蒙古兼容汉地的难度,导致汉地精英和蒙古系统的离心力越来越大。而现实又是,蒙古武力的开拓是有极限的,当不能从战争中攫取财富之后,就必须盘活存量经济,从汉地汲取财赋来维持帝国的运转。

只是,当时的蒙古内部没有任何人能拿出治理汉地的成熟方案。如果历史照此发展下去,汉地的儒士和具备武力优势的世侯所形成的合力必然会脱离蒙古的体系,天下的格局也会就此改写。

我们不知道忽必烈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却是蒙古贵族中最早思考如何经营汉地的人,而且以延揽汉人精英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落地。当时的忽必烈不仅有“思大有为于天下”的壮志,也将和儒士讨论如何治理汉地设置为常态模式。

当蒙哥成为大汗并将忽必烈分封于汉地之后,忽必烈就迅速将自己经营汉地的构想落地,从制度、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发力,不仅盘活了汉地的存量经济,更是将汉地打造为自己稳固的基本盘。

忽必烈解决了治理汉地的根本问题 图源/剧照

众所周知,忽必烈之后正是凭借汉地的经济优势打败了漠北的阿里不哥并建立了同时覆盖中原汉地和漠北草原的大元王朝。

表面上看,是汉地成就了忽必烈的帝王之志,实际上也是因为忽必烈解决了治理汉地的核心问题,这属于互相成就。

本质来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围绕汗位之争实际上拼的是两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忽必烈解决了当时的历史问题,所以他才能取得胜利并成为天下的主宰。

和刘邦一样,忽必烈的成功也是建立在紧抓核心矛盾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时代问题就是将自己置于历史发展的顺势之上。

这个世界一再验证着一个逻辑:只有那些将个人的发展和时代趋势重合的人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打天下如此,创业也是如此。创业的逻辑就是在发现市场需求之后研发、制造市场需求的产品,然后顺便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用段永平的话来说就是,创业这件事一定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但市场上永远也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没有经过调查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制造出了自以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结果呢,常常被现实打脸。

大部分人创业失败都是因为没有弄清市场的根本需求,不具备解决消费者问题的能力,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所以,要想在创业这条路上拿到结果就要以消费者为导向,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如此才能成为市场的宠儿,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也只是顺手的事。

而要想解决市场痛点首先就要做好调查,必须深入市场、和消费者互动才能精准的发现市场的痛点。

看看那些能够拿到结果且生命力旺盛的企业无不是遵循了这个逻辑。

创业这件事,切忌闭门造车。千万不要自以为是。

就拿笔者写文章这件事来说,也要遵循这个逻辑。我不能自以为是的写一些所谓的“好文章”,而要通过不断的更新来验证大家在知识领域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经过长时间的验证、思考,笔者发现,大家所需要的不仅是本就存在的静态的知识,还需要经过深度思考能够经得起论证的独特观点,更需要能够指挥现实生活的方法论。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笔者就知道文章该如何写了,那就是,既要做知识的搬运工,又要做观点的生产者,更要以史为镜结合自己的深度思考总结出对大家工作和生活有帮助作用的方法论。

事实证明,笔者的良苦用心是正确的,属于自媒体领域中具有稍微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文章首先要以有用为目的 图源/网络

将做自媒体这件事扩展开来讲就是,不管是图文还是视频,亦或者直播,都要以服务大家为目的,要么让大家收获知识、智慧,要么给大家提供精神食粮,最低级也要能让大家开怀一笑。

千万不要总是在视频的场景搭建和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文章这些价值不大的行为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视频,拍视频的人就是用再粗糙的场景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引发热烈讨论。

总之,一定要有价值。不管是企业和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前提条件都是,必须得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

友情同样如此。所谓交情,关键点不在于情,而是你和对方能交换什么价值,比如知识、情绪、资源这些点。

遵循的依然是市场逻辑。

归根结底就是,任何一个人想要和这个世界产生互动时都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具备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你才能知道自己该如何出拳。

当然,调查也很重要,这个调查不仅指的是对市场的调查,更是对自我的深度内观。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0
子玉的史无边界

子玉的史无边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