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有的人一天24小时血压差距比较大?
二、影响血压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三、如果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血压差距大或高血压,如何处理?
血压就是血管里面正常流动的血液所产生的对血管的压力,在不同的血管内分别被称为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压,一般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正常成人的血压≤130/80mmHg(国际标准)。
为什么有的人在同一天不同时段测量血压,早上、下午、晚上会不同,甚至差距很大?其实在健康成人人群中,血压并非一天24小时不变,而是呈现“两峰一谷”的动态变化,即上午、下午各有一个高峰,夜间血压则降到低谷。这是因自主神经功能和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的昼夜节律变化所致[1]。正常人的夜间血压表现为勺型血压,也就是平均夜间血压较平均白昼血压下降10%-20%。所以,在正常人群中,24小时血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高低变化规律的。
能对血压产生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1、心输出量;2、外周阻力;3、心率;4、大动脉的弹性;5、血容量。凡对这五个方面有影响的因素都可能引起血压的变化,如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心率、血容量增加时会引起血压升高,反之是降低的;而若大动脉弹性差,有动脉硬化则可以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远较低血压多见,最新流调数据显示,中国成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33.5%,据此统计中国高血压患病总人数已达3亿之多。
正常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3次以上,收缩压超过130(国内目前是140)mmHg或者舒张压超过80(国内目前是90)mmHg。高血压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多数是原发性的高血压。
影响血压升高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生理性的原因像情绪紧张、激动、体力活动(劳动、运动)等都会造成血压升高。病理性的原因既有原发性,也有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以及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熬夜等)、肥胖等密切相关。继发性高血压可见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包括肾动脉狭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以及皮酯醇增多症、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还有一种情况在医院经常遇到,即“白大衣高血压”,是指一些平时血压正常者,进到医院或见到医生之后,血压值就会升高的情况。这些人回到家中测量血压是正常的,或者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时,发现血压并不升高,所以通常称白大衣高血压,或者诊室高血压。原因与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也有认为这些人出现持续高血压的几率远高于正常者。白大衣高血压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患者可通过些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的调控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情绪改变等方式进行干预治疗。对于白大衣高血压不要太过于紧张,要学会放松自己的情绪,谨遵医嘱,并且要坚持动态监测血压水平和记录血压情况。
如前所说,正常成人不同时段血压相差大的原因,是由于受到机体昼夜节律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方面的调节,血压呈现“两峰一谷”的动态变化,一般波动范围在20到30毫米汞柱左右,而且血压波动的最高值也不会超过正常血压上限值,这种情况一般是生理性的。病理性的血压波动一般见于反杓型高血压病,血压波动比较明显,而且最高的血压值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根据24小时血压的结果来决定治疗方案。此外,在高血压病患者人群中,由于服用药物,特别是一些短效的降压药物,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过大,对于动脉弹性减退或者动脉粥样硬化者,也容易导致血压相差比较大。
血压相差大还包括脉压差大,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如果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相差超过一定范围,则称为脉压差大。正常脉压差是30-40mmHg,如果患者的脉压差>40mmHg,称为血压脉压差大。血压脉压差增大常见于老年人,可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退行性改变、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因素引起。
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和水钠排泄的失衡,患者夜间血压不降反升,从而出现反勺型高血压[2],即夜间低谷血压不明显,与日间高峰血压接近,24小时血压差距反而缩小,并失去正常的生理节律。另外还存在一部分CKD患者,不仅失去昼夜节律,同时血压波动显著增大,高峰低谷血压水平超过20%。一方面,这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运动情绪变化、未按时或不合理服用降压药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CKD患者同时合并或原发于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维持血压生理节律的激素分泌发生变化、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所以出现24小时血压差距过大。此外,因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差等原因,导致一些CKD患者血压脉压差大。
高血压既是CKD的原因,也是CKD的结果,并且会导致CKD继续进展[3]。此外,高血压和CKD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大大增加[4]。当CKD患者出现24小时血压差距显著增大和/或脉压差大时,对心、脑、肾脏的血液灌注不稳定而损伤靶器官。所以,应该选择合适的降压方案,维持正常的血压及24小时血压节律。
治疗目标是既要降低夜间高血压,恢复勺型血压模式,又要控制某一时间段异常增高的血压水平,缩小24小时血压差距。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明确CKD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模式。动态血压监测是一项无创检查,能够准确监测CKD患者24小时不同时段的血压情况并提供其血压模式,同时能够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并帮助发现隐匿性高血压[5],为CKD患者的降压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当CKD患者明确高血压及其血压模式以后,尤其是观察到某个时刻血压显著升高时,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药物个体化控制高血压:1、对于CKD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mmHg,选用降压药的原则包括:起始小剂量、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以及个体化用药,因为小剂量避免血压瞬时变低,长效制剂可以缓慢平稳降低基础血压,这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2、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提供的血压模式调整服药时间,反勺型高血压患者可在睡前加用降压药以控制夜间高血压,某一时刻血压过高可适当增加短效降压用药。同时,CKD患者仍需要坚持非药物治疗,包括:(1)改善饮食方式,减少钠盐摄入:控制每日摄入钠盐1-3g[6],有助于降血压;(2)戒烟戒酒、规律运动、减肥:肥胖患者减肥在降血压和尿蛋白方面有效,对于肥胖和蛋白尿(>1g/24 h)的CKD患者,平均体重减轻4%可以减少约30%的蛋白尿[7],并且长期规律运动和戒烟戒酒有助于改善血管,延缓血管硬化。
总而言之,CKD患者应重视对血压的控制、尽快完善动态血压监测,在医生的指导下改善生活方式、规律服用降压药;平时自我监测血压水平,定期复查肾功能、尿蛋白等,肾内科门诊随诊,减少因血压波动对肾脏、心脏、脑等靶器官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Manfredini R, Portaluppi F. Dipper and non-dipper blood pressure 24-hour patterns: circadian rhythm-dependent physiologic and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Chronobiol Int. 2013 Mar;30(1-2):17-30.
2、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apan Cohort Study Group. Clinical correlates of ambulatory BP monitoring among patients with CKD.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3 May;8(5):721-30.
3、 Kestenbaum B, Rudser KD, de Boer IH, Peralta CA, Fried LF, Shlipak MG, Palmas W, Stehman-Breen C, Siscovick DS. Differences in kidney function and incident hypertension: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Ann Intern Med. 2008 Apr 1;148(7):501-8.
4、 Gansevoort RT, Correa-Rotter R, Hemmelgarn BR, Jafar TH, Heerspink HJ, Mann JF, Matsushita K, Wen CP.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Lancet. 2013 Jul 27;382(9889):339-52.
5、 KDIGO 2021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Pressure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 2021
6、 Laverman GD; HOlland NEphrology STudy Group. Moderate dietary sodium restriction added to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compared with dual blockade in lowering proteinuria and blood pressu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2011 Jul 26;343:d4366.
7、 Morales E, Valero MA, León M, Hernández E, Praga M. Beneficial effects of weight loss in overweight patients with chronic proteinuric nephropathies. Am J Kidney Dis. 2003 Feb;41(2):3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