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当自己在期待有趣或是轻松的事情时,会希望它赶紧到来。比如,早已经安排好的年假行程,恨不得明天就出门。
但是,一想到那些令人头疼的事情时,反应就不一样了。有的人会一直拖延或是希望它推迟发生,而有的人则会马上把事情安排妥当并完成。
比如困扰自己多年的智齿,有的人虽然也想拔掉它们,但总是寄希望于“这次疼完应该就没事了”,于是一直拖延或是试图把拔智齿这件事取消掉;还会有一些人,则是“快刀斩乱麻”型的,毫不拖泥带水,直接拔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行为呢?国外的一些研究,也许能给出一些答案。它提出了兴奋、期望和恐惧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
研究者:“符号效应”影响了一个人的决策偏好“一个人想要立即得到积极的东西的欲望,比他们推迟消极事物的欲望更强烈。”
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大多数人想要买买买的欲望,会比他们推迟蚂蚁花呗还款的欲望更强;一个人想要吃美食的欲望,会比他们推迟去刷碗的欲望要强。
这是因为,每件事物在我们的观念中是有特定符号的,这就是“符号效应”。我们给买买买标记上了积极的符号,给还款标记上了消极的符号,诸如此类。
当我们面对带着积极符号的事情时,会更愿意马上去做;而面临消极符号的事情时,会尽量推迟,甚至希望消极的东西永远不要来临。
在一个人需要处理消极的事情时,他们对于这件事情的用心程度往往不那么明显,从外在也看不出多么强烈的动机。比如说刷碗,你很难看出来一个人有非常明显的刷碗动机;还蚂蚁花呗账单也是如此。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不想刷碗,但是他们知道迟早还是要刷,如果一直放着还会滋生细菌,索性就赶紧完成它。这是恐惧因素带来的结果:为了避免恐惧的事情发生,赶紧行动起来,将它规避掉。
未到来的积极事件会混进消极情感,消极事件会产生较为单纯的焦虑有研究表明,在人们展望未来的积极事件时,他们感到愉悦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耐烦等负面情绪,这就会让他们出现一种混合的情感体验。
比如,我们提前了一个月准备即将到来的年假旅行。虽然想想能够出去旅行就很开心,但却会因为无法摆脱繁重的工作任务、做攻略很繁琐、收拾出行要带的物品很麻烦等等事情搞得很烦很焦虑。
但是,当面临一些即将到来的消极事件时,人们的情绪反应就不像面临积极事件时一样,会出现混合情绪了。而是,人们通常都会情绪很糟糕。所以,人们会期待尽可能地把这些负面事件排除在外让他们永远都不要发生,而不只是让它们推迟发生。
例如,当你在预订出行要住的酒店时,你会不自觉地想到旅行的舒适和开心。与此同时你也会感受到,现在天天要上班好烦。这种对比,就会让你体验到情感混合的感觉。
而当你需要去医院拔掉智齿时,你却不喜欢去想坐在牙科椅上的感受,你只想“要是不用拔就好了”。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小组在网站上发布了两个关于退休计划的广告:
第一个广告语是:期待退休福利吗?
第二个广告语是:担心退休后的开支吗?
结果是,第二个广告的点击率提高了43%,因为它以减少人们的担忧为核心卖点。期待退休福利的同时,会考虑到退休前要付出的月供;而看到退休后开支的担心,则会希望这条广告能帮自己解决忧虑。
经历过的事件,人们对它的情绪记忆会更单一,同时感受力会下降还有一项独立研究,调查的是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感受。这项研究与前面的不同在于,调查经历过的事件,会消除人们的预期对事件影响。
例如,问一个已经拔掉智齿的人,他们对这件事的感受;或是一个旅行刚刚回来的人,他们觉得假期旅行如何?
结果会发现,记住消极事件会让人感觉很不爽,而记住正向事件则会让人感觉很好,这有效地消除了“符号效应”的影响。同时,时间越久的往事,我们对它的情绪反应就越平静。
所以,那些只能勾起你对往事回忆的广告,往往不会让你心动;而那些能够引发你对未来恐惧的广告,则会让你心甘情愿点进去浏览、询问、购买。
总结对即将到来的消极事件,我们也许会用一些决定来规避,以此获得掌控感。然而,有时这些决定未必是最优的,保持理性才是最根本哦。
文|@鸵鸟说话
图|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