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文的爸爸行,为什么你不行

格十三 2024-10-19 09:17:15

郑钦文得了奥运冠军,我本来还等着看这回媒体要怎么夸她妈,没想到现在比较火的是她爸。

他们开始宣扬郑爸爸的「狼性育儿法则」,这一针正好扎在了不少家长的杏仁核上,多巴胺和育儿百年大计同时都被激出来了。

这波宣传的关键词都是诸如“爸爸不让喝可乐”,“爸爸要求她必须干到人类顶尖”,“爸爸卖房供她打球”,“聚少离多,见面只能在机场匆匆一瞥”......

上一次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父爱如山式育儿成功案例」之代表人物,还停留在郎朗他爹。

当一个人生赢家回顾往事的时候随口唠几句家常琐事,到了听的人这里就很容变成“育儿真经”。

结果,经过大量发酵与分析,有网友做出了高度总结:

我挺想对这些人说:培养人类顶尖小孩这条路,郑钦文爸爸行,但你不行。

因为人家郑爸爸其实是对自己狠,而你们只看到了对孩子狠。

有些人遵从「结果论」,只取一瓢饮,什么关键词够爽就抓什么关键词。

我猜以前在朋友圈疯狂转发《别再逼孩子努力了》和《承认孩子的平庸》的,也是这群人。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人家是一点主心骨都没有。

前几天看江旻憓父母的「天花板式中产鸡娃路」,有人总结出“带娃要舍得投资,要走高端路线,要反向领跑”,还让大家“照抄”;

这几天看了郑钦文爸爸的育儿故事,又有人给出了所谓「教育模版」:“带娃要够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弗乱其所为......”

当年为了模仿郎朗,真有不少琴童家长咬牙切齿地让孩子不走寻常路,把学琴当全职。

后来他们怎么样了,没有人在乎。

还有一阵子非常流行分享一些类似「我是怎么把孩子送进哈佛的」之类的故事,也真有不少家长完全照搬他们的原版教育路线。

后来他们怎么样了,也无人问津。

孩子是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也不一样。现在很多人只喜欢说郑钦文爸爸掏尽家财、背水一战、豪赌女儿的明天......反而没有人去讲郑钦文自身的天赋、努力、热爱。

还有人一本正经地拆解郑爸爸的战略战术,从选择赛道开始指南:

那你去学登月好了呀,没人跟你竞争不是很好?唉,插不进的嘴最好还是不要插了。

一切不以自己孩子为核心出发点的胜负欲和虚荣心,统统都是cpu。

孩子不喜欢的东西,家长把命搭进去也是一个笑话;

孩子真正喜欢且有天赋的东西,家长起个推动作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至于不出钱又不出力还盼着孩子走上巅峰的朋友们,记住:别人擅长教育,你擅长做梦。

所以现在这种「狼性育儿」没有普适性,“对孩子要狠”的教育理念只能说是盲人摸象。

教育最核心的东西是尊重孩子的热爱与天赋,之后是训练他坚持与努力的品质。

什么“砸锅卖铁下决心”,“对娃不狠没出息”,“虎毒就该去鸡娃”......

从华丽的裘袍里翻出一只虱子,就说虱子是华丽的本质,当然我们是不会中刀,但是要知道:中国家长有千千万,轻松中刀的占一半。

说不定很快就会有某些体育培训机构,瞄准这些中刀的家长,让你全力以赴,赴汤蹈火,甚至砸锅卖铁,挑选较小众的赛道,让你把娃送进去吃苦。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体育没练好,学习也没成。

很多人家里的娃没啥耀眼成就,并不是孩子干啥啥不行,是家长听风就是雨。

他们永远不从自己孩子本身的能力和兴趣出发,而是从所谓的“捷径路线”和“别人的成功经验”里摸索自己孩子的未来。

家长最应该做的首先是对自己狠。

而比起“逼自己多赚钱”,“逼自己多提升认知”,更重要的是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少听所谓专家、过来人、别人家的父母的各种意见和建议,逼自己多和自己孩子深度绑定,摸索自己的路,成为真正的合伙人和投资人。

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孩子根本不了解,看别人的娃光宗耀祖,总觉得是人家的孩子争气,却从来不想想自己和别人父母的差距有多大。

我觉得此刻比较重要的是对成功的定义,和对成功路径的辩证探讨。

郑钦文夺冠了,她很成功,她父亲的养育手段因此被证明是成功的。但这仅仅证明这种手段用在郑钦文这个人身上可以获得成功,不代表这个手段对任何人有用,郑爸爸假如有二胎也不见得能复制成功。

在这种巨大的成功面前,我们唯一能确定及肯定的,只有郑钦文本人的努力,她对自己的付出和责任。

至于其他的,来自家庭的、教练的、社会环境的协助,都属于后勤,成功后倒推回去看都是好的,但不等于这些因素放在每个人身上都奏效。

教育的成功应该就是培养起了孩子对自己的责任感——在任何领域,任何情况下,只要孩子对自己负责,追求卓越,努力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那就是成功的。

比如你家孩子虽然到不了人类顶尖,但他在小区羽毛球赛拿了二等奖,在他原本四体不勤、运动神经不发达的原生状态下苦练半年取得的进步,那你教育孩子已经成功了,因为他学会了让自己进步,甚至尝试了基因突变。

没苦不要硬吃。

不是非要父母受多大罪才觉得这是付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

也不是非要孩子经历多大的磨难,恨不得扒层皮,跟亲人疏远,脱离正常社会学习道路,才算成功的必经之路。

吃苦是吃苦,苦难是苦难。

吃苦是苦中有热爱,有收获,有价值,那就是幸福的。

苦难就是苦难,不用歌颂苦难,但现在很多人特别好这口,沉迷于自我感动。

如果真觉得孩子经受的是苦难,那就别干了,没有人生下来就有义务被你逼着去经历苦难。

反过来看,郑钦文父母为孩子孤注一掷,倾力支持,自己肯定也是从生活到精神都有压力,这也是吃苦,但这种苦里还是有强大的信任支撑,苦中有乐,这也不是真苦难,这还是幸福。

为孩子投资,给孩子花钱花精力,甚至吃苦,这都是相对容易做到的,最难做到的是信任孩子。

很多人做不到郑爸爸这样的极致,是因为不信任。

“万一失败了血本无归怎么办”的想法充斥在脑子里,信任没有,何谈吃苦背后有幸福感。

成功的人背后有方方面面的优势和支持,任何人的成就都首先都来自于自身的优异天赋和坚毅品格,如果没有这些,光想着“逼孩子努力”、“对孩子要狠”......那不是懂教育的父母。

那是缺心眼的父母。

0 阅读:0

格十三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