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战术的初期发展

战史1927 2020-04-13 18:15:41

导语:本系列讲的德军防御工事指的是德军在野外战场上由士兵亲手挖掘、就地取材建造的临时性防御阵地,它是一个根据周围环境,由相互交错的散兵坑和其它各型武器阵地组成的具有一定纵深的防御阵地,比如机枪阵地、迫击炮阵地、反坦克阵地、野战炮兵阵地等等,是一个由多兵种混合组成的野战防御体系;不是指“齐格菲防线”那种规模庞大的永备性防御工事,这种是由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堡垒群,是由专人建设的。而本文讲的德军防御战术就是适应野战防御体系的!

齐格菲防线

一战后的防御战术总结

德军认为一战中的野战防御阵地是通过"线”式来体现的,最经典的就是壕沟,由多条壕沟呈一定纵深的堑壕防御体系。当敌人进攻时,各防线上的各兵种应该尽最大火力将敌阻挡在前沿阵地之前,其中最主要的防御力量就是炮兵,因此前沿阵地除了根据地形来建造,还要根据己方的炮兵来决定建造的位置,这个位置必须有利于己方炮兵观察员的观察。如果敌方势大,那么可以考虑暂时放弃第一条防线,等敌人攻上第一条防线立足未稳或者继续进攻时,再利用炮兵的弹幕射击切断敌人的后续进攻力量,然后己方利用纵深削弱敌人的进攻,并且进行反击,重新夺回第一条防线,其实这就是弹性防御战术。

德军战壕

德军在一战中最常用的防御战术就是弹性防御战术,这个我在之前写的从一战德军步兵师装备的变化来看德军步兵战术的变化(三)和从一战德军步兵师装备的变化来看德军步兵战术的变化(四)这两篇文章中有详细的介绍过弹性防御战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本文就一笔带过了。一战末期德军在西线所有的阵地上都使用了弹性防御战术,可以说当一战结束后,弹性防御战术对德军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另一个方面,惨烈的蹲坑战(阵地战)也让德军展开了反思。这使得德军在战后的总结上分为了两派,一派继续支持弹性防御战术的防御派,他们还把弹性防御战术进行了升级,但他们并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在防御中带有机动性进攻的防御战术,总体以防御为主;另一派是支持机动性进攻的进攻派,他们认为弹性防御战术只有在丧失了战略进攻主动权或者进攻间歇的时候防御才能起作用,他们都对一战中的堑壕蹲坑战深有体会,深知蹲坑战并不适合发动战争,这不是德军想要的,必须要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才能保证德国未来的优势。一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内都是进攻派占据了上风。

这是我个人画的弹性防御战术的简易图

升级后的弹性防御战术

原来的弹性防御战术分成三个区域,依次是警戒区、战斗区、后方区,改进后的弹性防御战术把原先的防御纵深进一步加宽了,也就是指挥官要根据战况,把警戒区、战斗区、后方区的防御区域纵深加深,比如说警戒区原先的防御纵深是500~1000米之间,现在加深到1000~2000米之间,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不一定就是这个数值,具体的看实际情况。除此之外,德军还提出来,在弹性防御战术的三个防区前方再增加一个防区,也就是前出阵地。这一防区的作战部队主要由步兵和轻型炮兵以及能够快速机动的轻装部队组成,他们并不是整个防线的炮灰,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打乱敌人的进攻部署,提前迫使敌人展开防御队形;次要作用是阻止敌人的阵前侦查以及打掉敌人的警戒巡逻部队。

北非战场上的观察哨

当然,在最初的时候改进版的弹性防御战术只是防御派一厢情愿罢了。当时的德国国防军总司令泽克特就反对德军演练弹性防御战术,他一贯是机动性进攻的支持者,他甚至把带头演练弹性防御战术的军官撵出了军队。泽克特的战略方针很简单,就是采取进攻,从战略到战术上都要求德军进行机动性的进攻,用进攻代替防御,避免陷入阵地消耗战。一直到1930年代,德军反对弹性防御战术的声音才低了下去,德军也被允许训练弹性防御战术。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军开始了扩军,并且制定了新的防御规范,首先在弹性防御战术的基础上,增加了反坦克的力量,在四个防区内部署大量的雷区,这里面包括反弹地雷,同时也建立大量的反坦克障碍等;除此之外,还在弹性防御战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兵种,比如坦克和反坦克炮等。

个人画的简易图

虽然这时候德军的装甲进攻理论开始慢慢成型,而且德军也开始组建装甲部队,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很多人持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是反对。也就是说这时候,德军对坦克的理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大部分人认为坦克是用于配合步兵作战的,只有少部分装甲进攻理论的军官认识到了装甲集群的重要性。因此德军对防御颇为重视,此时会有大量的坦克被用于弹性防御战术的防御,一是部署在战斗区的位置上,当敌人攻破主防线时,坦克就被用于战斗区的反击;或者部署在后方的预备队那边,以逸待劳,等到敌人突破战斗区以后,坦克作为反击手段进行反攻。另外这里还产生了一个分歧,主要就是反坦克炮的部署问题,有人觉得反坦克炮应该部署在前出阵地,用于攻击敌人的坦克,打乱敌人的步坦协同;但是还有人觉得坦克应该部署在警戒区内,配合主防线击毁敌人的坦克;与此同时,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应该将反坦克炮部署在战斗区内,因为当敌人进攻时,主防线将会承受敌人的大部分炮火,为了避免损失应该尽量将反坦克炮部署在战斗区,当敌人突破主防线后,反坦克炮可以用来阻挡敌人向纵深的突破。

虽然德军开始在训练场演练新的弹性防御战术,但是没用几年后,德军的装甲进攻理论逐渐成熟,尤其是1935年组建的第一装甲师在演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使得德军的军官们更加崇尚于进攻。新组建的装甲师能够施行更高的机动性进攻,虽然此时德军装甲部队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防御战术开始被摆到次要位置了,甚至连带有防御性的部队都被改成了颇具进行性的名字,比如反坦克营就被改成坦克歼击营或者装甲猎兵营。

苏联航拍的德军阵地

当战争爆发后,德军的闪电战进攻理论确实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尤其在战争的头两年时候,大家要的都是进攻,防御战术只是个锦上添花的辅助,在这一段时间内德军在战略上一直都保持进攻。当随着德军装甲部队进攻的深入,苏联国土面积大的优势逐渐体现了出来,因为德军占领了大片的领土,使得防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另外德军的步兵师还是“骡马化”,根本赶不上前方装甲部队的深入,而且后方的油料也因为路途的遥远加上泥泞的道路使得装甲部队的补给越来越困难,这就显得防御战术越来越突出。尤其到了莫斯科战役的时候,进攻乏力的德军不得不重新开始重视防御;而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彻底在东线失去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全线转为战略防御,这个时候,德军因为占领广大的地域,使得德军要防御的正面变得非常大,而德军以前的防御战术只是适合于小规模的防御,像这种正面很大的防御需要的兵力非常的多,因此德军必须要对现有的防御战术进行调整。

1 阅读:42

战史1927

简介:解读战争记忆,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