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央提出换掉粟裕,陈毅:无论谁来代替他,都会全军覆没

诺言的卿史录 2023-12-03 07:08:00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行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我军将要和蒋军在中原地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目的是解放中原地区。

为了取得胜利并解放中原,中央军委特地制定了一个“调虎离山”的作战计划,而负责执行计划的正是粟裕。

粟裕

然而,当粟裕接到中央的指示后,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拒行军令”,更是连续两次向中央发电报来阐述自己的主张。

对于粟裕的两次“犯上”,中央军委有人提出要裁撤粟裕,另选他人来执行计划,就在此时粟裕的老领导陈毅站了出来:

“换人?要我看粟裕换不得!无论用谁代替他,都会全军覆没!”

陈毅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他对于粟裕两次“犯上”也十分困惑,不过多年的共事经历和对粟裕的了解都告诉他:粟裕绝不是一个胡来的人。

不得已之下,陈毅亲自来到前线询问粟裕,这一问不要紧,更是直接将陈毅绑在了粟裕的战车上。

粟裕和陈毅

粟裕拒行军令

按照中央原本的计划,粟裕需要抽调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从而将中原的蒋军主力部队引到南方去,然后我军主力再趁机发动进攻,从而取得胜利并解放中原。

之所以中央会选择粟裕作为计划的执行人,是因为在不久前,他刚刚在孟良崮之战中打了个胜仗,一举歼灭了蒋军中有着“五大主力之首”的第七十四师。

吃了败仗的老蒋复仇心切,所以对于接下来的中原争夺战势在必得,而粟裕所率领的部队,将会是国军在战场上着重打击的目标。

因此,选择粟裕作为调虎离山的执行人,有着利用蒋军报仇心切的心理意图:

如果粟裕带兵南下,那么蒋军主力为了报仇,很有可能会对粟裕紧追猛打,这样一来我军的战略目的便可达到。

然而,粟裕在接到中央的南下指示后,并没有选择立即行动,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和蒋军在中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

粟裕为何会有如此设想?还是在即将发生的重要战役上?难道他不知道一旦失败会有怎样的后果吗?

实际上,在孟良崮之战之后,粟裕就已经对敌我双方有了全新的认识,即随着双方战斗力的此消彼长以及解放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军政治和战略上的变化,粟裕认为此时的我军已经可以和蒋军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粟裕认为,相比于蒋军而言,我军的优势在于战士的政治素养和战略层面,而蒋军的长处则是在于士兵的人数以及武器装备上。

而且粟裕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军要想取得全国性的解放胜利,则需要把改变中原战略布局作为首要任务,然后再渡江展开战略进攻,最终才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粟裕的这套理论和认知是正确的,然而在当时,他还不抱有十足的信心。

不过,粟裕打算向中央发一封电报来阐述自己的见解,但直到写完电报的内容后,他都没有选择将电报发出,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这套理论缺乏实践的支持。

所以粟裕索性按下电报不发,他需要为自己的理论找到实践支持,幸运的是他没有等待多久。

接下来的邯郸战役中,粟裕在实战中印证了自己的理论,并且更加坚信自己对于敌我双方实力和战略的判断。

因此,在取得邯郸战役胜利的同时,粟裕也终于印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和可行,这才在写完电报的四十多天后,才选择将电报发出。

在电报中,粟裕结合邯郸战役的实践经过,阐述了自己所提理论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原和蒋军进行歼灭战的可行性。

中央军委收到粟裕的电报后十分重视,对于粟裕的建议,毛主席不仅亲自作了深入研究,而且还将电报传给了周恩来等人研究,并让他们给出自己的见解。

接下来的几天里,中央军委围绕粟裕的建议展开了几次会议磋商,而此时的粟裕,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回信。

对于自己的“犯上”,粟裕心里实际上是有些惴惴不安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军人,他这样的行为就是拒行军令,就在他设想中央会如何处理他时,回电终于到了。

1948年1月27日,粟裕接到了中央的回电,在回电中,中央明确表示:

“原计划不变!并要求粟裕抽调三个纵队,等待南下的指示。”

另外,毛主席还在电报中,针对纵队南下的时间和地点提出了三套方案,要求粟裕按照实际情况酌情选择。

面对中央的拒绝,粟裕心里有些不快,但很快便散去了。

几日后,粟裕按照指示,抽调了华东野战军的第一、四、六三个纵队组成第一兵团并亲自担任司令兼政委,副司令的位置在经过中央批复后,由张震担任。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粟裕都在进行作战动员。

为了拿下中原争夺战的胜利,粟裕针对部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纠正,特别是在孟良崮之战后,部分战士出现了骄傲自满的情况,甚至部队作风都出现了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粟裕带头自我批评,并在第一兵团内部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整治活动。

在粟裕的整治下,第一兵团重新焕发了风采,只需中央的指示一到,第一兵团立刻就能行动,开始执行南下计划。

看着眼前的部队,粟裕很是欣慰,然而他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那个设想。

这天夜里,粟裕辗转反侧,他始终觉得还是可以再争取一下,为此他决定再向中央发一封电报。

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发报他使用了“斗胆直言”的字样,在详细介绍第一兵团的准备和作战计划后,再次重申了自己的建议。

然而此时的粟裕还不知道的是,他的这次发报险些让他丢掉了第一兵团司令这个位置。

中央在收到粟裕的第二封电报后,一些人出现了不满的情绪,一位同志直接说道:这个粟裕到底在搞什么?中央的命令就是命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甚至有人向中央提出建议:

“裁撤粟裕第一兵团司令的职务,另选他人来执行计划!”

好在粟裕的老领导陈毅得知后,当即站了出来:

“换人?要我看粟裕换不得!无论是用谁来代替粟裕,都只会全军覆没!”

在陈毅的坚持下,粟裕这才保住了第一兵团司令的位置,然而此时的陈毅也在心里纳闷:粟裕到底在搞什么?

不过除了纳闷外,陈毅对苏毅还有着一种信赖,因为他深知粟裕绝不是一个胡来的人,更别说是在如此重要的战役上。

为了弄清粟裕坚持的原因,陈毅不得不亲自赶到了前线。

粟裕讲述其中缘由

前线战场上,陈毅一见到粟裕便笑骂道:

“你这个家伙到底在搞什么名堂?知不知道你差点就被换下了!要不是我给你争取,你现在都不知道在哪了!”

面对这个老领导,粟裕也放下了顾虑,彻底敞开了心扉,随后将自己的研究和看法向陈毅讲了个一清二白。

原来,粟裕认为老蒋为了取得中原争夺战的胜利,已经将四个主力军悉数调集到了中原,这足以说明老蒋对于中原的看重。

这四个主力军分别是邱清泉的第五军、杨杰的第十八军、李燊的第七军以及张文鸿的第四十八军。

粟裕说道:“按照中央的计划,第一兵团需要南下,将蒋军主力引到江南,但是江南一带的地势复杂,较为崎岖曲折,这就决定了部队无法携带重武器,后勤补给也会受到挑战,这对于我军来说非常不利。”

同理,邱清泉的第五军和杨杰的第十八军机动性很强,若老蒋把他们调到江南,战斗力会大打折扣。

老蒋不可能连这一点都不知道,更何况第十八军还是老蒋的嫡系部队,是他争夺中原的绝对主力,根本不可能轻易调动。

听到这里,陈毅点了点头,示意粟裕接着讲下去。

粟裕吧唧了几下嘴唇接着说道:

“这就意味着,第一兵团南下之后,老蒋很有可能不会派出主力军前去应对,这就是放弃芝麻保住西瓜,如此一来我们的计划就会完全落空。”

即使第一兵团能够吸引部分蒋军主力,但依然改变不了老蒋的“中原核心”战略,大部分的主力依旧会留在中原,如此一来第一兵团南下的行动就失去了意义。

而如果在中原和蒋军作战,首先我军在中原地区已经有了初步解放基础,其次还能背靠山东解放区,无论是在后勤补给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有明显的优势。

但在江南一带,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解放区,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对于我军而言都是一次艰难的挑战。

最主要的是在江南和蒋军作战,蒋军毗邻南京这个大本营,这不相当于我们去了人家的主场吗?岂不是“扬短避长”?

此时的陈毅已经意识到了什么,他知道了为何粟裕会如此坚决,然而让他彻底决定支持粟裕的,还是粟裕接下来的讲述。

“就算按照原计划进行,我们也未必能够成功,先不说存在作战失利的可能,就算三个纵队顺利南下,吸引走了蒋军的全部主力,那区区三个纵队,又如何面对四个主力军?到时候第一兵团溃败,蒋军主力再反攻中原,失去了三个纵队后,我们又该如何取胜?更何况老蒋是绝不会调动第十八军的。”

粟裕盯着陈毅,沉声问道。

陈毅也接着说:

“老蒋肯定不会把主力全部调走,这四个主力军都被他调到中原,显然是想打个胜仗,这么看南下确实吸引不了主力。”

“按你所说,就算老蒋只抽调部分主力,但到了那时候,不擅长江南作战的我们就会被分散战斗力,进而使我军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样一来岂不是两处皆输?”

粟裕神情严肃地说。

听到这里,陈毅的心底不由得一颤。粟裕所说的完全有可能发生,而一旦真的到了那个时候,等待我军的将会是严重的后果,甚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局势和走向都会因此而改变。

“还有一点,一旦第一兵团南下作战失利,势必会给中原战场造成影响,而那时的战争局势,将会向着蒋军靠拢,这个可能你想过吗?”

不等陈毅开口,粟裕便紧接着问道。

“我就说嘛,你粟裕可从来不是胡来的人,原来你考虑得这么深入,这一次我支持你给中央发报!”

陈毅拍着粟裕的肩膀,痛快地大笑着。

有了陈毅的支持,粟裕第三次给中央发去了电报,并在电报中将自己对敌我双方的研究尽数阐明。

相比于前两次发报,这一次粟裕有了十足的自信,这不仅是因为有了陈毅的支持,更是因为他相信,在自己深入地研究和阐释前,中央一定会了解其中的利害。

果然,中央在收到粟裕的第三封电报并研读了他的研究后,进行了多次会议磋商,最终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

几日后,粟裕收到了中央的回电:

“同意粟裕同志的建议,第一兵团可以暂时不过江,留在中原地区配合其他部队进行作战。”

看着手中的回电,粟裕难得地笑开了花,因为这不仅说明自己的建议被中央采纳,更说明自己对于战场局势的分析以及对敌我双方的研究是正确可行的,进而使得中原争夺战的天平向我军倾斜。

1948年后,我军先后多次在和蒋军的作战中取得胜利,其中不乏大规模的歼灭战,最为著名的便是累计歼灭154余万人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在整个解放战争的过程中,我军开始正面和蒋军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的起点,便是在粟裕向中央提出建议之后。

所以从这里也反映出了粟裕作为一名资深的将领,所具备的出众的军事才能,无愧于我党的“军神”之称!

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粟裕“斗膽直陳”二三事》

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2015/0421/c85037-26879207.html

中国新闻网:《粟裕3次斗胆直陈改变战局 毛泽东赞淮海第一功》https://www.chinanews.com.cn/m/mil/2015/04-23/7229048.shtml

今日头条:文汇网《粟裕为何三次致电中央军委斗胆力陈战中原?主席逐句圈点电报并召他列席扩大会》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98040502613574152/?channel=&source=search_tab

53 阅读:20519
评论列表
  • 2023-12-11 19:25

    陈毅也不愧为被二、三野哄抢的司令:知将信将!

    陈觅 回复:
    全国为棋盘
  • 2024-01-07 08:16

    历史上能改变毛主席战略决策的人,唯有粟裕!可想而知,粟裕在毛主席的心里地位!!!

  • 2024-01-28 15:16

    战神粟总

  • 2023-12-13 04:56

    小便不懂历史在那里瞎编!中央让粟裕带兵南下的时候,华东野战军与陈毅的山东野战军还没合并!两军合并之后才打的孟良崮!

    秋之风 回复:
    已经是1948年,城南庄会议,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5月。
    姚建 回复:
    华野是46年底合并起来的,孟良崮是47年中打的,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