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长子朱标有多恐怖?强大到让朱棣畏惧,历史差点被他改写

梦里花落人 2025-04-21 17:06:22

朱标这家伙,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太子里的头号人物,虽然没亲自拉帮结派,但身后站着的是整个帝国最牛掰的军队。他的地位高到没边儿,家里25个兄弟呢,愣是一个也不敢动当皇帝的心思。活着的时候他没坐上龙椅,可死了以后的排场,比好多皇帝都风光。他就是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

说到雍正王朝那点事儿,不少人爱开玩笑说十三爷就像是副皇帝一样管事儿。但其实,要说真正的“常务副皇帝”,那还得是朱标活着的时候。那么咱们就想一想,如果这位大权在握的太子没有英年早逝,后来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想要篡位,他的胜算会有多大?还能不能成功呢?

【夫妻结发,培养嫡子】

至正十二年对朱元璋来说是个大转折,他那年投奔了郭子兴,成了起义队伍里的一员。朱元璋虽然家里穷,但脑子灵光,打起仗来不要命,总是冲在最前头,军事才能相当出众。郭子兴特别看重他,也很信任他,后来还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马氏就成了朱元璋的老婆,也就是后来的孝慈高皇后。

结婚头三年,夫妻俩一直没生出儿子。后来,他们就领养了三个孩子,分别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还有一个定远来的孤儿沐英。马氏对这三个孩子特别好,就像自己亲生的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

龙凤元年,朱标的到来,让朱元璋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大儿子。那时候,朱元璋正忙着集庆前线的战事,没能亲眼看着朱标出生。但一听到这个消息,他高兴得不得了。等看到襁褓里的小家伙,朱元璋眼里全是疼爱和期盼,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跟打仗时一样。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后代,更因为他一统天下的梦想,还有对朱标未来的美好期待。

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自己当上了吴王,并且直接让九岁的朱标做了世子。那时候的朱标还是个孩子,但已经确定是未来的接班人了。这说明朱元璋在选继承人这事儿上,心里早就拿好主意了,没动过别的念头。

第二年,明朝开国了,朱元璋把朱标定为接班人,还封了好多大将为公侯。这里面,有六个特别厉害的人被封为开国大功臣,他们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还有一个也是魏国公,不过是邓玉。另外,还有好多文官武将也被封了官,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太子那边的重要人物。但这个太子身边的人,跟以前那些拉帮结派的不一样,是皇帝自己定的。

【立势相佐,建立太子根基】

大明刚站稳脚跟,中书省和都督府也是新出炉没多久,就有大臣提议让朱标去当中书令,但朱元璋没答应。他觉得吧,一来朱标还嫩着呢,现在正是打基础、攒经验的好时候,让他去独当一面处理朝政,实在还早了点。就算真让他当了中书令,那也只是个摆设,没啥实际意义。二来,等朱标真长成了能独挑大梁、处理国家大事的料,那还要中书令这个头衔干啥,啥军国大事直接交给他不就得了。

朱元璋经常拿自己的过往来教育太子,让他知道打下江山不容易,守住江山更辛苦。朱标虽然生在富贵之家,但一点也没有富家子弟的坏毛病。为了让太子具备当皇帝的本事,也为了巩固他的太子之位,朱元璋特意挑了些有功绩、品德又好的老臣来辅导他。比如左丞相李善长还当上了太子的老师,右丞相徐达也兼职太子的教导,中书平章路军国重事的常遇春也负责教导太子,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文臣武将都在东宫有别的官职。这些人都是开国功臣里的佼佼者,朱元璋简直是把他的得力助手都派到了太子身边。

朱元璋不光是对外臣有打算,他对自家宗室也挺上心。洪武四年那会儿,常遇春的女儿被选为皇太子妃,虽然常遇春已经不在了,但他手下的蓝玉,因为跟常遇春关系好,也跟着沾了光。从常遇春女儿当太子妃开始,朱元璋就让皇室和功臣们结亲,比如邓愈的女儿嫁给了秦王当嫔妃,徐达的大女儿成了燕王棣的妃子,冯圣的女儿也做了周王的素妃。这些功臣都是太子那边的人,而且跟其他皇子也都有亲戚关系。这样一来,大家既能互相帮忙,又能互相看着点,主要还是想让太子的地位更稳当。

【铲除异党,巩固地位】

朱元璋为了帮太子稳住江山,做事向来果断。就像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他动手处理了胡惟庸一案。早在洪武四年,也就是1371年,那时候的中书左丞相李善长因为生病告老还乡,汪广洋就成了右丞相,接着胡惟庸又接了汪广洋的班,做了中书左丞。洪武六年,汪广洋被贬到广东当了个小官。没多久,胡惟庸就升了中书右丞相。又过了几年,朱元璋见胡惟庸办事挺靠谱,才提拔他做了左丞相。但根据明史的说法,胡惟庸倒霉是因为他儿子在街上坐车飙得太快,不小心摔死了。胡惟庸一怒之下,把赶车的人给杀了。朱元璋听说后火冒三丈,让胡惟庸给那赶车的抵命。胡惟庸想赔钱私了,朱元璋却不答应,摆明了是要跟胡惟庸过不去。这样一来二去,胡惟庸就联合御史大夫陈宁、忠诚、图杰这些人,开始密谋造反,还偷偷联系了自己笼络的那些文武大臣。

事儿真是一茬接一茬,洪武12年那会儿,占城国的人来进贡,可胡惟庸他们愣是没跟朱元璋说一声。结果让宦官撞见了,宦官赶紧跑去跟朱元璋禀报。朱元璋一听,火冒三丈,立马下了命令,把中书省的那些大臣们好一顿数落。胡惟庸和汪广洋呢,虽然磕头认错,但私下里却把锅甩给了礼部。礼部大臣也不甘示弱,又把责任推给了中枢。这下可好,把朱元璋惹得更生气了,他干脆把所有涉事的大臣都给关了起来,非要查个水落石出,看看这事儿到底是谁挑的头。结果这一查,牵连出好多大官儿,胡惟庸也因此倒了大霉,全家上下都被治了罪。

明朝时,丞相这个官位被取消了。丞相没了,内阁还没出来管事,那全国的大小事务谁来搞定呢?朱元璋虽然搞了个内阁给皇帝当参谋,但这些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可没宰相大,他们只能提提建议。这样一来,就得找个朱元璋信得过的人来帮忙处理政务,这个人嘛,就是太子朱标。

打那以后,朱标就开始学着帮他老爹打理日常的国家大事。等丞相这个位子没了,他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朱棣老想显摆自己,总说朱标软弱,但其实想想,一个没上过战场的太子,能把朱元璋那些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都拢得住,这哪是软弱的人能干到的事儿啊。

朱标从小就在军营里摸爬滚打,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也亲眼见过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他受到了老爸朱元璋的全方位培养,而且他跟朝中那些大佬的关系好,可不仅仅是因为有朱元璋在后面撑腰。要不然的话,朱元璋为了稳住朱允炆的位置,也没必要把那么多大臣都给收拾了。其实朱标这个人特别有魅力,不管是在朝廷上还是军队里,威望都特别高。就连朱彪这个弟弟,都是他一手带大的,他还直接管过其他兄弟的事情呢。据说,朱元璋好几次想收拾那些藩王,都是朱标给拦住了。这说明,朱元璋在处理藩王兄弟的问题上,都会先跟朱标商量。朱标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处理其他皇子的大权了。看看朱标活着的时候,根本没人传过他要争皇位的话。朱棣也不可能傻到去跟朱标对着干,毕竟朱标的政治影响力那么大,全国上下都服他,他背后还有那么多文臣武将支持,朱棣要是敢反,那简直就是找死。

【尾声】

1391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四年那会儿,朱元璋琢磨着要把都城搬到西安去,所以就派了朱标去陕西那边看看情况。同时呢,在陕西封地的秦王朱尚,因为老在当地捅娄子,被叫回了京城。朱标这次去,也顺便得查查秦王的所作所为。朱标逛了一圈回来,给朱元璋带了张陕西的地图,还帮秦王说了不少好话,想让朱元璋别再追究了。朱元璋这才松了口,让朱尚回了西安。可朱标从陕西回来没多久,就病倒了。在病床上,他还惦记着都城建设的事儿,给朱元璋写了封信谈论这事儿。没想到第二年,朱标就去世了。朱元璋知道后伤心得不行,把朱标葬在了孝陵旁边,还给了他一个“懿文太子”的谥号。

0 阅读:7
梦里花落人

梦里花落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