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张秀兰,今年54岁,初中毕业,住在一个小县城里。年轻的时候,我在县里的棉纺厂上班,虽然辛苦,但收入还算稳定。
后来工厂效益不好,我便下岗了,靠着摆摊卖些小百货维持生计。丈夫王建国比我大三岁,年轻时在县里的建筑队干活,后来自己接点零活做,勉强养家糊口。
我们结婚的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生活还算过得去。
婚后,我们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王晨曦,今年28岁,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已经结婚生子;小女儿王悦今年25岁,在市区的一家企业上班。
两个女儿都挺争气,学习好,工作也稳定,可是当年她们出生时,我却没少受委屈。
在我们那个年代,家里生儿子是天大的事,特别是在农村或者小县城,觉得没有儿子就是断了香火。
我公公婆婆一直希望我们生个儿子,尤其是婆婆,三天两头拿话敲打我,说什么“女人生不出儿子,命就不够硬”。可我哪能决定生男生女?但在他们眼里,好像都是我的问题。
最让我寒心的,是我小叔子王建军的态度。他比我丈夫小五岁,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
当年我们生了两个女儿,他逢人就笑,说我家“断后了”,还在亲戚面前开玩笑,说我丈夫以后没人养老,得靠他这个弟弟帮衬。
我听了只能忍着,毕竟在这个家里,我的地位是最微不足道的。
我一直以为,等孩子们长大了,大家的观念会变一些,可现实却让我明白,有些人的偏见是根深蒂固的。可是,命运总是有它自己的安排,多年后,现实给了小叔子狠狠的一巴掌。
02
我和丈夫没有儿子,所以在婆家一直低人一等。婆婆虽然嘴上不说,但对待我们家和小叔子家是截然不同的。
她总是把好东西往小叔子家送,逢年过节,给孙子买新衣服、新玩具,而我家两个女儿,最多就是一包糖果打发了。
最让我寒心的一次,是小女儿王悦五岁那年,冬天特别冷,我给她买了一件新棉袄,粉红色的,孩子特别喜欢。
结果婆婆看见了,嘟囔着说:“小丫头片子穿这么好干啥?浪费钱。”
当天下午,她就偷偷把棉袄拿去给小叔子的儿子穿了。
我发现后去找婆婆理论,她理直气壮地说:“那是男娃,穿暖点才行,女娃将来是要嫁出去的,差不多就行了。”
我气得直掉眼泪,可是丈夫却只是叹了口气,说:“妈就这思想,咱们争也没用。”我心里难受得要命,可那时候的我,根本没有能力反抗。
更让我寒心的是公公的态度。小叔子家里条件一般,孩子多,公公就主动提出把家里的老房子留给他,说是让儿子将来有个根基。
而我们家呢?公公只是淡淡地说:“你们家有两个丫头,迟早是要嫁出去的,房子留给你们也没用。”
我知道在他们眼里,女儿就是外人,没有资格继承家里的东西。我心里有气,可是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告诉自己,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我拼命攒钱,努力供两个女儿上学。婆婆不理解,总说:“女娃读书那么多干啥?迟早给别人家养儿子。”可我不管,我就是要让我的女儿们有出息,不能像我一样,在这个家里受一辈子的气。
后来,大女儿王晨曦考上了大学,婆婆非但没有高兴,反而冷嘲热讽:“女娃读大学有什么用?不如早点嫁人,省得家里操心。”
小叔子更是当着我的面笑着说:“嫂子,你家这两个闺女是赔钱货啊,将来嫁出去,还不得倒贴嫁妆?”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刀子剜了一样疼,可我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你等着看吧,谁才是赔钱货。”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生活也在慢慢改变。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后来嫁了个条件不错的小伙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小女儿王悦也争气,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大公司,收入比我们当年好太多。
而小叔子呢?他当年觉得他儿子是家里唯一的孙子,父母偏心他,觉得自己有无尽的依靠。
可是,他的几个孩子并不争气,儿子调皮捣蛋,初中就辍学在家,小女儿也早早嫁人,日子过得并不好。
他当年嫌弃我们家只有两个闺女,说我们断后了,可是现在,他的儿子啃老,整天游手好闲,而我们的两个女儿却孝顺懂事,每个月都会寄钱回来,还时不时接我和丈夫去城里住几天,改善生活。
有一年春节,小叔子家闹得鸡飞狗跳,儿子嫌他没钱买车,女儿回来哭诉婆家不好,吵着让他出钱帮忙买房。他坐在院子里,愁得直叹气。
那天,我和丈夫刚从大女儿家回来,手里拎着女儿给的年货,走进院子时,小叔子抬头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羡慕。
他说:“嫂子,你家这两个闺女,比儿子还强。”
我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没说话。
03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婆婆已经去世,公公病重的时候,我们两口子尽心尽力照顾。而小叔子呢?他的儿子嫌弃老人麻烦,根本不过问,最后还是我们家两个女儿把公公接走,送到医院治疗。
临终前,公公拉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懊悔,他说:“秀兰啊,我以前错了,女儿比儿子强多了。”
我笑着点点头,心里却没有太多波澜。
小叔子再也不敢说什么“断后”的话了,因为他终于明白,孝顺的女儿,比冷漠的儿子更可靠。而我,也终于用一生的坚持,证明了当年的自己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