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陈晓、陈妍希官宣离婚,某主流媒体AI实验室推出首位AI记者,以DeepSeek为工具,生成《AI记者 | 陈晓陈妍希官宣离婚:9年婚姻终落幕,昔日“神雕侠侣”成追忆》。AI上岗做娱记,是新闻行业拥抱AI的大胆尝试?还是充满了风险的危险之举?AI开始写新闻稿件,记者“饭碗”还保得住吗?
某AI实验室AI稿件截图。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这篇AI稿件,真实性能否经得住考验呢?出于核实需求,笔者以某AI实验室同样的提示词与DeepSeek交流,在陈晓陈妍希相恋时间上,得到了与前述AI稿件内容不一致的结果。
某AI实验室AI稿件内容部分截图。
笔者DeepSeek官网对话截图。
该媒体的AI稿件称:“2016年,陈晓与陈妍希因合作《神雕侠侣》相恋,同年举办婚礼。”而笔者与DeepSeek对话,得到的结果为2015年8月两人默认恋情。经笔者核实,2015年8月27日,两人分别在个人微博公布恋情。
陈晓陈妍希微博官宣恋情截图。
由此可见,AI生成的新闻稿件存在有事实性偏差的可能性,难以确保新闻的客观、真实、准确。如今互联网信息本就真假难辨,若AI新闻稿件肆意传播,加上平台算法“盲推”,大众必然陷入“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的困境,出现认知失衡。另一方面,新闻记者过度依赖AI,不仅自身成长路径被摧毁,出现“功能化退行”,整个新闻业也将遭受沉重打击。
那么,新闻记者要拒绝AI吗?答案是否定的,毕竟AI融入各行各业已是大势所趋。新闻记者要清楚,AI只是工具,人始终占据主导。
笔者认为,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潮流下,记者更应强化自己的“把关人”职责。新闻记者可以让AI做数据整理、语音转写、多语言翻译等基础工作,可以利用AI进行背景调查或思路启发,但核心创作、深度分析、调查报道等必须由新闻记者主导。同时,新闻记者在使用AI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严格核查事实、验证逻辑,建立多重信源比对机制。
“AI记者”上岗,新闻记者不会失业,更要坚守岗位,绝不能失职。
记者依然要迈开脚步,走进每一个新闻现场;张开双眼,观察每一种社会变迁;淬炼思维,传递每一份真实与力量;握紧笔杆,书写每一段时代篇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依然是这个时代中,记者职业精神的坚守。
我们有理由相信,具备专业水准与职业素养的新闻记者,有了AI技术的加持,会为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内容,新闻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会迎来信息传播的变革。
那么,让我们迈出拥抱AI的一步,看看DeepSeek如何以其独特的哲思性语言,为本文收尾:
当下,拥抱AI是不可逆的趋势。让AI成为新闻记者的智能副驾驶,而非职业底线的试金石,而非消解新闻理想的糖衣;AI虽赋予我们快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超能力,却永远无法替代新闻人用双脚丈量真相的温度、用良知校准价值的坐标。此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左手紧握AI的算力引擎,右手高举新闻的求真火炬,在算法洪流中锚定人文价值的灯塔。
——DeepS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