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冬时节的上甘岭,充满枯萎的黄、了无生机的白。
湿冷的午夜,一支小分队背上弹药与补给,从上甘岭右翼的西方山主峰出发,在山间摸黑前行。
队伍之中,有一道身影尤为娇小。
她是主峰之上唯一的女战士,柳岳继。
这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这个曾有秦基伟给她当马夫的战士,退休后,即使已到古稀,依然带着同志们的遗愿,奔走各地做慈善。
1952年,秋冬时节,朝鲜上甘岭战场。
夜空之上,暂时出现片刻的宁静,但这平静里,裹挟着联合国军飞机不时落下的冷炮与探明灯。
背着补给的小分队争分夺秒,提着紧张的心,终于安全抵达2连爆破班所挖掘出来的坑道当中。
这坑道就在敌军的眼皮子底下,能将坑道挖到这里,可想而知其中的代价与危险。
在柳岳继与同志们将补给送到并慰问完准备返回西方山主峰之时,一声巨响骤然袭来。
紧接着,天地一阵地动山摇,坑道口应声倒塌。
3秒、5秒.....当世界恢复平静,柳岳继睁开双眼,只觉全身被震得发麻,腰间尤甚。
她向腰上看去,才发觉挂在上面的水壶被炸碎的弹片打出一个洞,如若再深一些,那弹片便要刺入她的身体。
她往坑道去看,竟是一片触目惊心!
飞起的弹片打中副排长的脑袋,血流满身,副排长当场牺牲。
一名同志大腿被炸断,露出血淋淋的骨肉。
其他战士,也有不同程度的受伤。
可这洞里,竟没有一声喊叫发出。
他们死咬着双唇,额头、脖颈的青筋暴起,似乎要将血管撑爆血管。
坑道距离敌军太近,一旦有声响,便容易被警戒的敌军发现。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
柳岳继慌忙去拿急救包先救断腿的同志,可他的鲜血源源不断。
一个急救包被浸湿,她换另一个,一个被浸湿,她又换另一个,用去3个急救包,血竟也止不住。
洞口被封住,做完救治工作,柳岳继又急忙与其他战士趁夜悄悄将洞口修复。
待他们修复完,天已泛出鱼肚白。
没有夜色的掩护,小分队回程,便会完全暴露在联合国军的飞机下。
无奈,他们只能回到坑道里,等待第二个夜晚的降临。
16岁的少女这狭小的坑道,瘫着死去的、受伤的同志,因忍受剧痛,他们连嘴唇都咬得发紫。
在同志的遗体旁边,在受伤的战士面前,柳岳继小心地哼唱起志愿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她是文工团的一员,她的任务是在胜利时,歌舞高唱,为战士摇旗呐喊,在苦难中,缝补他们破碎的士气。
她的眼眶发红,为这些死去的、受伤的战士,也为了他们远征千里、拼死守护的祖国。
还有她那远在四川、不知女儿生死的老母亲。
她一定是气极怒极,当年,自己不听规劝,硬要随军出征。
1950年的年初,柳岳继还只是一名不满16岁的少女,4月之际,解放军第15军路过她的家乡叙永,在她所就读的学校短暂驻扎。
心怀热血的柳岳继瞒着家里人偷偷报考15军的文工团,并如愿考了进去。
当初,她本已随军出发抵达马岭,为了不让她奔赴危险的前线,母亲追出20多公里,将她锁在房中。
即使是领导出面做工作,也不曾动摇。
是她与组长郭同昭里应外合,在夺门时佯装手被压到,母亲不忍,一时松了手,才叫她逃脱出来。
逃脱之后,害怕母亲再度追上,柳岳继没命地跑,直跑到队伍的最前面,便连脚后跟被磨破,血染红了鞋子都不知道。
直到队伍中一名同志提醒,疼痛感这才后知后觉。
这时一个人牵着马夫走了上来,此人身材魁梧,一提溜便将她提上了马,嘴里说着小鬼有伤就骑马的话。
他在前面牵着马,16岁的她在马上好奇地看着他。
部队一直从白日走到天黑,终于走到了位于达宿的营地,驻扎下来后,她跟同志们说起这位好心的“马夫”,竟迎来众人的哄堂大笑。
革命精神她满腹疑窦,但大家笑得根本没空给她解惑,最后是组长告诉她——这个马夫可不简单,不仅给你牵马,还指挥千军万马。
她这才惊悉,这位马夫非“马夫”,而是他们的军长,秦基伟。
这些话后来传到了秦军长的耳朵,在一次文工团演出结束、他来后台慰问时时,还故意当着柳岳继的面戏谑自己是“马夫”。
这些回忆,已然是两三年前,如今她身处战火连天的朝鲜,不知何时才能归家,更不知,是否还有归家日。
看着洞里牺牲、受伤的同志,柳岳继痛心,却从未后悔过。
他们是兵,兵,就要保家卫国,就要不怕牺牲!
但其实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之时,团长就曾要求连队派人护送文工团同志平安回国,柳岳继本有归家日,是她坚持要留。
她有自己的信仰,自觉自己是文工团的一员,哪里有战士,哪里便要有歌声。
同志在战场厮杀,敌人飞机大炮铺天盖地,只要有一个同志没倒下,她的战歌便永远为对方唱响。
她是文工团的一员,她要鼓舞士气,她要宣传革命,她要救援伤兵。
她是文工团的一员,她要在战友们出征前,在他们的衣服后写上他们的信息,她要在他们被炸得面部全非时,依靠这些信息,寄送他们的遗物回家。
她是文工团的一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后来,抗美援朝终于胜利,她回家了。
而她放不下、马革裹尸的同志,留在了那片陌生国土的每一寸。
她这位上甘岭战役中唯一的女战士,后来因为在这场战役中荣获三等功。
因为1955年转业时主动请缨到艰苦地区去工作;因为定期捐献爱心粥、看望特殊儿童。
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走各地,宣讲抗美援朝,宣讲同志们的舍身就义。
故先后被授予劳动模范、妇女英模等多个荣誉称号。
后来,她已90岁高龄,声音都已沙哑了,可依旧不停下公益、宣讲的脚步。
她在继承那些未能归家的同志的遗愿,代替他们,让革命精神流传下去,让后人,慢一点忘记那些在战火中焚身的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