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Veer
在同一个地方,你一错再错,换个人也错。那么,究竟是谁的错?
我们先来考察一个故事。甲乙两人到一家公司拜访。
这家公司门窗都是落地玻璃。由于玻璃太透明,不到一刻钟,就有两个客人都撞到明亮玻璃大门上同一个位置。
甲忍不住笑了,对乙说:“这些人真是的,走起路来,这么大的玻璃都看不到,眼睛长哪里去了。”
乙并不认同,他说:“真正愚蠢的不是撞玻璃的客人,而是设计者。如果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犯错,那就证明这个地方确实存在缺陷,应该考虑修正缺陷,而不是嘲笑那些犯错误的人。”
乙向这家公司经理提意见,在这扇门上横着贴上一根标志线,或者贴一个公司标志。从此,就再也没有来访客人,撞上玻璃门了。
这个故事体现出管理学的“修路理论”。意思是: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差错,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就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
例如,很多来访者都容易撞上玻璃门,那就表明不是来访者有问题,而是玻璃门设计不合理。
图源Veer
先来看修路理论假设部分:“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差错;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
如果同一个地方,只是发生一次差错;或者只有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发生差错,可能只是偶然、个人因素。
如果是多人出现、多次出现,通常不是偶然、个人因素,更可能是规律、共性因素,也就是路有问题。例如,路坑坑洼洼、泥泥泞泞,无论是谁都很容易摔倒。
也就是说,差错次数不同,问题性质不同。
例如,一个人偶尔撒谎,我们并不会上升到人格高度;但如果一个人习惯性撒谎,就表明这个人不正直、不可信、不可靠。
修路理论提醒我们,要量化统计差错次数,准确界定问题性质,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找到杠杆解,或者只能止于症状解。
再来看修路理论结论部分:“那就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
读友们如果留心新闻会发现,有不少地方发生过楼梯踩踏事故。没有人愿意发生这种灾难,但发生次数并不少。
根据修路理论,不同地方多次发生类似事故,表明是“路”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楼梯、通道设计有缺陷。
楼梯踩踏是否发生,取决于人流速度、拥挤程度、前后信息沟通、是否有人倒地等因素。
对比研究会发现,地铁里人流非常密集,却很少发生踩踏事故。原因在于,地铁设计师,将楼梯和通道做一些分割,使其变得更窄。
更窄通道,一方面可以减少人流中横向交叉;另一方面,就是降低速度,这是人员密集场所,减少踩踏事故发生关键。
修路理论中的“路”不仅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设施。
做一个类比,一条平平整整大路,如果没有明确各种机动车行驶范围、行人动线以及红绿灯规则,通行就不顺畅,甚至容易造成各种交通事故。
类似的,同样一家公司,管理流程和制度完善与否,产出就会有很大不同。正如邓小平所说:“好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
回到文首问题:“如果你在同一个地方一错再错,或者换个人也错。那么,究竟是谁的错?”
如果理解修路理论,你就会明白这可能是某些“路”有问题,而不是你或者别人不想做好问题;你就会系统思考去诊断,而不会使蛮力。
例如,可能是做事方法这种“路”有问题,方法不对,都是白费力;也可能是做事时机这种“路”有问题,当下做事条件欠缺较多,不管是谁都只能当先烈。
修路理论提醒我们,要注意区分:“究竟是人的问题,还是路的问题?”
我们不仅要低头赶路,还要抬头看天,定期反思:自己是走在什么路上?是好的路径依赖,还是坏的路径依赖?
如果没有审慎思考,就很难避免一错再错、一败再败。
以上是关于修路理论部分内容,更完整内容可点击阅读词条《709:修路理论》。
《精读君通识词典》宗旨是:每天一个认知积木,持续精进终身成长,目前已发布2000+词条。处理问题、决策行动之前,你不妨先查查通识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