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旋风司令韩先楚离世,屡建奇功的他,为何没能葬入八宝山?

文青说历史 2024-03-31 01:10:11

在战火纷飞的命年代,我军有这么一位将领,他在30年代就加入了红军,几十年的战场生涯他未尝败绩。他被誉为“旋风将军”,他在1950年力排众议成功解放了海南岛。那么,这位将领到底是谁呢?

这位将领不是别人,就是“四野五虎”之一的猛将韩先楚。1955年三军大授衔时,韩先楚原本预授为中将,然而毛主席认为他功劳很大,钦定他为57位上将之一。如此看来,韩先楚的功劳的确很大,且他的贡献是得到按中央首肯的。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一生战功赫赫的韩先楚,死后却未能享受葬入八宝山公墓的殊荣,这是为什么呢?他这一生又有着怎样具体的传奇经历呢?

韩先楚

韩先楚,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的红安县,家境贫寒,父母亲都是当地的普通农民。他家有兄弟姐妹4人,韩先楚年龄最小。上世纪初,举国凋敝,一般的百姓连维持基本的生计都难,因此韩先楚也过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

由于实在没钱,韩先楚的父母无力养活四个孩子,为了免于他们饿死,韩先楚的父亲只得将韩先楚的姐姐送到姓田的人家做童养媳。家里少了一个人吃饭,情况虽说好了一点,然而没过多久,比韩先楚大6岁的哥哥因为一场高烧被夺去了生命。巨大的丧子之痛,沉重地打击到了韩先楚的母亲,不久韩先楚的母亲郁郁而终。

母亲走后,韩先楚家里的日子越发艰难了,家里没有一个管事的女人,韩先楚的父亲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生活更加难以为继。无奈之下,父亲将韩先楚送往姐姐做童养媳的田家照顾,只为混得一餐饱饭吃。韩先楚一开始年幼懵懂,只当是自己的父母都死了,只能陪伴在姐姐身边。

上世纪的童养媳

转眼间,韩先楚长到了八岁,他也明白了自己为何会出现在田家。此时的他已经懂得了什么是尊严,觉得自己不能因为一顿饭就这么苟且地活着。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之下,韩先楚果断回到了家里,开始了和父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生活依旧艰难,8岁那年,韩先楚按理说也到了读书的年纪了,但父亲却连几块钱的学费也拿不出来,直到韩先楚12岁那年,父亲才节衣缩食供他读了一年私塾。

1927年,我党在黄安和麻城发动了起义(合称黄麻起义),起义军一举攻占了黄安(今红安)县,这让红安的老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时,时年14岁、辍学在家的韩先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了当地的游击队。1930年,韩先楚跟随支队在黄陂、孝感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没过多久便从一名战士升任为一名班长。

1931年,蒋军纠集了一群亡命之徒,在红安地区组建了一支叫“红枪会”的队伍,专门打击我党的游击队。与晚清的义和团类似,红枪会也迷信自己吃了朱砂就能刀枪不入。当时很多老百姓没怎么接受过教育,多半对此信以为真,因此对红枪会极为忌惮。

黄麻起义

童年的不幸,让韩先楚变得十分嫉恶如仇,尤其是对那些欺负穷人的白军,这种嫉恶如仇又驱使他变得极为勇敢。在一次与红枪会的作战中,很多游击战士都不敢上前,红枪会的人马一冲击,游击队员们更是一个个夺路逃命,跑得慢的就被红枪会残忍杀害,韩先楚的姐夫就是在这时被活活砍死的,苦命的姐姐还未成年就成了寡妇。

眼看着游击队就要敌军冲散,韩先楚对着游击队长大喊道:“队长,快组织大家反击,坚决不能后退!”游击队长听后,心里其实也害怕得很,迟迟下不了决定。韩先楚看到这一情况,当即朝着红枪会的人连开几枪,几名红枪队员应声倒地。这个时候,游击队长猛然意识到,其实他们只是输在了气势上,红枪会也不是什么金刚不坏之身。

就这样,备受鼓舞的游击队员们化逃命为反攻,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向红枪会狠狠地冲去。这一次,逃命的一方变成红枪会了,游击队员们想到多少战士丧身于红枪会手下,一个个拼了命地向前追去。最终,为非作歹的红枪会成员们大多命丧游击队员的刀下。此战,是黄安游击队成立以来打的第一场大胜仗,不久这支游击队被改编为独立营,韩先楚升任该营的一名排长,正式成为一名工农红军战士。

游击队

1934年4月,中央为了加强留守鄂豫皖的军事力量,将韩先楚所在的独立营编入红25军,韩先楚成了一名营长。1934年11月,红25军从河南西进至豫鄂交界,在南阳的独树镇遭遇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在这场战斗中,韩先楚率部主动担负起冲锋突击、夺关开路的任务,采用迂回和灵活机动的穿插战术,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一举歼灭,打出了红25军的威风,从此一战成名。

1935年7月,红25军为了有效配合中央红军北上,离开鄂豫陕苏区开始长征。同年9月,红二十五军军顺利完成长征,抵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被编入红15军团。不久,韩先楚随红15军团先后参与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劳山、榆林桥战斗和直罗镇战役,在这些战斗中,韩先楚每每担任突击主力,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尤其是在直罗镇战役中,韩先楚一举歼灭了驻守在南山的军队。此战过后,韩先楚因战功升任为15军团75师团长。

1936年春,在红军东征山西时,韩先楚指挥若定,以区区两个营的兵力占据黄河渡口,牵制了敌军五个团的兵力,保障了党中央毛主席和彭老总指挥部的安全;又以一个营的兵力主动出击,全歼敌军一个营和民团百余人,升任为红15军团的78师的副师长。

年轻时候的韩先楚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被改编为国民军第八军,整体编制上大为缩减,韩先楚担任115师344旅688团的一名副团长。从1937年7月至1940年间,韩先楚的军事生涯持续高光,逐渐成长为八路军的一名著名将领。如在向冀南挺进的过程中,韩先楚所在的东路纵队直接歼灭了伪军一个军,先后攻克威县、广宗、平乡、巨鹿等地区,打开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局面;率部配合129师进行了邯长公路破击战,成功拔除了日军据点23处,让太行山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连成一片。

多年的作战生涯,韩先楚几乎做到了逢战必胜。相比我军其他一些优秀的将领,韩先楚的军事指挥都是在战争中自我总结而来的,连一天军校都没有上过。基于这个原因,中央让韩先楚先后到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军事理论。不久,韩先楚从军事高干队调入中央党校进一步深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都把目标认准了东北。此时,得到系统的军事理论训练的韩先楚,已经成长为一名军事理论和实战双高的我军将领。1946年2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在东北战场上,韩先楚敏锐地捕获战绩,率部像旋风一样难以琢磨,打出了一个又一个堪称经典的案例。

抗日军政大学

1947年3月,东北蒋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调集1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临江,中路蒋军嫡系部队89师直扑红石镇地区而来,东北民主联军首长命令4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统一指挥第3纵队和第4纵队10师应敌。面对来势汹汹的蒋军10万大军,韩先楚决定在红石镇地区设伏,并把目光定准了蒋军89师。

当时,由于我军在一年前的四平保卫战中严重失利,蒋军并不把东北民主联军放在眼里,作为蒋军精锐的八十九师更是如此。89师进入红石镇地区后,不但没有构筑相关阵地工事,就连基本的阵地战术没有摆开。韩先楚抓准这一时机,提前埋伏好了数十门重炮和上百门迫击炮,朝着89师的阵地一阵猛轰。此时的89师哪里会想到,东北民主联军有如此强大的炮火攻势,很快就被炸得七零八落。就在蒋军89师部队四散逃亡之时,韩先楚率部将89师余部穿插包围、分割围歼。最终,走投无路的蒋军89师被逼入绝境,纷纷向我军投降。

红石镇一战,从开始到结束历时不到10小时,以我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我军歼灭俘虏了89师少将以下8400多人,自身仅付出326人的伤亡代价,创造了我军对阵蒋军精锐1:25的光辉战绩。不久,韩先楚的表现引起东北民主联军首长的注意,被升任为第3纵队司令员。

陈诚

1947年,我军发起秋季攻势中,韩先楚奉命歼灭驻守在威远堡的蒋军53军116师。当时,威远堡的东侧是116师的主力部队,西侧则是53军的另外两个师,彼此之间形成掎角之势。在进行作战部署时,第3纵队军官普遍建议先打威远堡西侧,解决对方后援后再攻打116师。

得知大家想法后,韩先楚思索一番后给出了不同的建议,他认为攻打无威远堡西侧无疑会惊动东侧的敌人,最终令对方有所防范,最终打成了一场消耗战。不如出其不意直接奔袭威远堡,一方面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围点打援歼灭来援的西线部队。

战局果然不出韩先楚所料,第3纵队在急行军200里之后抵达威远堡后,得知对方正在出操跑步,韩先楚当即下令对116师下达攻击。由于事发突然,116师还来不及反应,威远堡高地天王山就被我军占领,随后数十门火炮朝着116师师部倾泻而下,我军最终全歼了威远堡守军并俘虏了116师师长刘润川。等到威远堡西面之敌来援,我军早已严阵以待,一番较量后给予敌人迎头痛击。

韩先楚

在之后的作战中,韩先楚也是这么做的,总能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敌军最薄弱的地方,给予敌军极大杀伤。正因为如此,蒋军高层普遍认为韩先楚很难对付,将其称为“旋风司令”。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就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韩先楚是很难对付的‘旋风司令’,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他的部队。”

如在1948年的锦西作战中,韩先楚担任锦州攻坚战北突击兵团的总指挥,在经过现场勘查之后,韩先楚看出要想拿下锦州,必须占领锦州正面配水池和大疙瘩的两个制高点。随后,韩先楚将指挥部转移到离敌军不到一公里的配水池,并一举攻下了大疙瘩高地。最终,锦州在我军900门大炮的轰炸之下,成功被我军突破,蒋军在东北的防御体系彻底瓦解,极大地加速辽沈战役的进程。

再有辽西之战中,以廖耀湘为首的西线兵团进攻黑山受挫,接连向营口和沈阳方向后撤,不料在此时遭遇了韩先楚的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廖耀湘兵团因为几次转向,阵营已经混乱不堪,韩先楚得知后下令部队保持灵活作战,哪里有敌人便向哪里打。随后,第3纵队第七师以高度灵活的战术一举歼灭了廖耀湘西进兵团的指挥所和新6军的军队,并成功俘虏了兵团司令廖耀湘。最终,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宣告覆没。

廖耀湘

再比如解放海南前夕,在广州召开的攻打海南岛的作战会议上已做出决定,在1950年5月份完成作战准备,6月份正式实施渡海登陆作战。但韩先楚并不这么想,他认为我军渡海只有风帆船,最好在4月实施渡海作战,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为了尽快解放海南岛,韩先楚在43军未准备好的情况下,请求亲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终于以一己之力得到了中央的首肯。最终,韩先楚冲向海南岛,成功突破薛岳苦心经营的“伯陵防线”,顺利将海南解放。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当初不是韩先楚力排众议坚持要解放海南岛,等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海恐怕会成为第二个“台湾”,从这一点来说,韩先楚的贡献无疑是居功至伟的。

1976年,为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韩先楚上将在北京逝世,年仅61岁。令人疑惑的是,韩先楚上将并没有像大多数有功于国家的我党将领一样,被葬入北京八宝山公墓。众所周知,八宝山公墓庄严幽静、清雅肃穆,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圣地。据不完全统计,有三万多名将领长眠此地,享受着后世的无限缅怀和瞻仰。那么,韩先楚上将为何没能享受这一殊荣呢?

渡海作战

原来,韩先楚之所以没有被葬入八宝山公墓,并非是党中央对他的差别对待,而是遵从了韩先楚个人临终前的遗愿。韩先楚一生虽然常年在外作战,但是对家乡却始终满怀深情,尽管在少年时期,这个养育他的地方给他带来无尽的苦难,但解放之后他却三次回到家乡黄安,尽可能帮助老家的乡亲们。

得知老家的相亲冬天没有御寒的衣物,韩先楚致电南京军区,调拨了五万件旧的军大衣给当地相亲。遇到生活不下去的,他总是拿出自己有限的一些工资,尽可能帮助乡亲度过难关。

在韩先楚看来,葬入八宝山虽然可以和很多战友长眠在一处,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无限的荣耀,但他更笃信“落叶归根”这个道理,因此临终前特别交代儿女,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葬回老家黄安,这就是为什么韩先楚最后没能葬入八宝山公墓的根本原因。

韩先楚与妻子刘芷

值得一提的是,韩先楚上将的老家黄安,后来被改为“红安”,可以说是被烈士的鲜血染红成“红安”的。据了解,在整个战争年代,红安县前后一共牺牲了近14万人,其中光烈士就有两万三千人之多,并诞生了61位开国将领,成为超越江西兴国、安徽金寨之上,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将军县。

作者简介:文青史话,一位90后上班族,兼职写作已有两年,通过不断的努力,现在已写出了多篇10万+的爆款。如果你也对写作赚钱感兴趣,想希望下班后靠自媒体做副业赚钱,不妨关注我,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0 阅读:4

文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