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病危的黄梓辉把孙子黄志清拉到病床前,语重心长的对他说
“咱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左大人的守墓人,你一定要做好守墓人的本分,不要丢了左大人的份儿”,随后便离开了人世间
黄志清没有辜负爷爷的教诲,他和母亲每日都把陵园打扫的干干净净,就算没人来看的时候也是整日忙于陵园修整,一年四季都是这样过来的。
但是平静的生活总会在你不经意间掀起波澜。
1971年的一天,左宗棠陵墓被炸,尸骨被丢弃在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个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一生的功臣会在死后遭到这样的待遇呢?
一生报国的左宗棠左宗棠不同于那些历史上的名人名家,仕途之路是一考就中,对于他而言,考试就是八个字:“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但科举考试的多次失败并没有打消左宗棠对于仕途之路的渴望,反而越发激起了他对于报效国家的决心,不过这一次,他换了一条思路。
左宗棠开始研究兵法和军事策略,并且因为出生在湖南湘阴,他还自称自己为“湘上农人。”
不久之后,太平天国的爆发让左宗棠看到了机会,在他加入了湘军后,很快便在战场上展露出自己在军事领域上的天赋。
不仅在战场上利用地形优势以少胜多,还创造性的提出了“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的战略决策。
崭露头角的左宗棠屡建奇功,这些都被大臣曾国藩看在眼里,不止一次的称赞他是国之大才,并亲手举荐他为四品京唐。
在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又举荐左宗棠去西南地区担任总督一职。
在任期间,左宗棠对于当地的内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严重惩治了危害百姓的贪官污吏,奖赏了为国为民的清贫好官。
除了政务上的改革之外,左宗棠还在当地兴修水利,帮助当地百姓解决了灌溉水源问题,深受百姓的爱戴。
在西学思想上,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左宗棠就已经密切的关注“西学、洋事”的动向。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下定决心,兴办“福州船政局。”
这一举动为后面我国近代海军的开创和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左宗棠对于西学的的运用上并不仅限于军事运用之上,他逐渐把军用转为了民用,
那些原本是单一生产和制造船坞的工厂在他的指导下,变成了具有多功能多品种类型的加工厂,使管办经济逐渐向民营经济靠拢。
但这些都是左宗棠生平中不值一提的“小事情”,他最厉害且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收复新疆。”
19世纪70年代的新疆,在政府无力管辖的情况下各地豪强并起,逐渐变成了三不管地段。
除了新疆内部的混乱之外,外部沙俄也对新疆领土虎视眈眈,左宗棠认为此事不能再耽搁下去,必须要出兵西征,平定内乱夺回领土主权。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成为左宗棠西征的行动纲领。
从1876年4月正式出兵,到1878年1月收兵,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左宗棠先后收复了北疆(除了伊犁)和南疆。
为了感谢左宗棠收复新疆,解救百姓的壮举,新疆人民纷纷在各地建立左公祠,为其烧香礼拜。
1885年,左宗棠病逝于福州,后被安葬在湖南。
但可能谁都没有想到,一生伟业的左宗棠,墓地会被炸的稀巴烂,自己的尸骨甚至会被丢弃在野地里。
拨乱反正1971年6月,作为第四代守墓人的黄志清准备前往外地购买农具,却不曾想意外就在眼前发生了。
其实对于左宗棠墓地的迫害早在民国时期就一开始了,当时还是黄志清的爷爷黄梓辉在负责看守陵园。
原本左宗棠的陵园占地至少有百亩,有着各种的石碑街亭,上面记载的都是左宗棠的丰功伟绩。
但后来的军阀割据导致土地一点点被吞并,里面的石碑街亭也被那些人拆了去。
后来,为了解决当地干旱的问题,修建水利时为了节省物料,政府便拆除了墓园中的麻石等材料。
对墓园的迫害虽然一直在持续,但没有伤及墓园中的根本“左宗棠的主墓。”直到1971年的那一次爆炸。
事件爆发后,影响越闹越大,直至传到了北京的王震将军耳中后,事情发生了转变。
听闻此事的黄震将军怒斥道:“岂有此理!”作为一名开国元勋,作为一名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军,黄震一直都深深敬仰着这位收复新疆的左将军。
为此,他发表了文章,严重斥责了此事的始作俑者,并且呼吁公众,应当对历史人物表示应有的尊敬。
他在文中重点提到:“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让历史的英灵在随意破坏中沉沦。”
王震将军的文章引发了中央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了解了来龙去脉后严厉的打击严惩了肇事者。
1985年,在人民的呼吁声中,左宗棠墓正式的被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次年进行了翻修,恢复了爆炸之前的原貌,而黄志清,依旧负责着墓地的守护工作。
左宗棠墓被炸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件事:在当今的时代发展下,人民群众是否要用实际行动去保护文化遗产。
我想这个问题在何种时代都应该是肯定的,左宗棠墓和其他文化遗产的作用是相同的。
我们需要通过这些遗产去了解历史、去缅怀历史,并从中汲取时代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让后代感受和理解那些或辉煌、或悲痛的岁月时刻,从而更加珍惜现如今的时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