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的一个黄昏,干完农活的张绪宏准备前往水库边纳凉,自从水库建立之后,很多人都会在炎热的夏天来这里吹吹风凉快一下。
正走着,在路边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坑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径直来到跟前观看。
扒开土后,他看见了几枚白色的椭圆形的蛋,这可让张绪宏开心的不得了。
1982年,能吃到鸡蛋都是件稀罕事,更别提吃到野生的鸟蛋了。
但仔细观察后,他发现这些蛋和自己平生见过的鸟蛋完全不一样,蛋的上面全是斑点,看着有点让人发麻
拿不定主意的张绪宏随即把几枚蛋都拿回了家,等之后再做打算。
回去之后,张绪宏四处打听,终于在一个老前辈那里听到了点靠谱的消息。
这蛋应该是“土龙蛋”。
什么是“土龙蛋”?这所谓的老乡口中的“土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土龙之谜为了确定信息正确与否,张绪宏去到县里找到了养殖生物的专家前来观察。
专家听闻疑似“土龙蛋”后焦急的拉着张绪宏回到了村里。在亲眼看到后专家确定,这就是“土龙蛋”
原来,“土龙蛋”就是鳄鱼蛋,但并非普通的鳄鱼蛋,而是“扬子鳄”的蛋。
至于为什么专家这么欣喜若狂,是因为扬子鳄作为中国独有的鳄鱼品种,在时代的发展中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没想到能在安徽的红星水库亲眼见到活生生的扬子鳄蛋,专家评定后委托张绪宏一定要好生照看这几枚“土龙蛋。”
“这些对于国家来说可是珍贵的宝贝,这是组织上交给你的艰巨任务。”
张绪宏听完之后顿感责任深重,握着专家的手答应了下来
那么为什么专家不把这些蛋带回去由他们孵化呢?
其实,专家也想把这些蛋带回去,但是县城的环境和红星水库的环境相差甚远,
那时候的条件不允许也不能够支撑他们单独孵化“土龙蛋”,所以只能把一些方法和技巧交代给张绪宏,专家定时的过来察看。
2个月后,这些土龙蛋接连孵化出了小扬子鳄,在喂养一段时间后,张绪宏听从专家的意见,将他们放生到水库中去,让他们自行长大。
之后的张绪宏,除了家中农活之外,还多了一份水库巡逻员的工作,在他与这些珍稀动物的相处中,逐渐产生了感情。
他认为,保护这些扬子鳄是国家的需要,是组织的任务,同时也是个人的职责。
从1982年开始,他几乎每一天都会在水库边巡逻,留意着扬子鳄的迹象。
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扬子鳄的生存空间,张绪宏还在附近村落中宣传扬子鳄的重要性,提高大家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意识。
除此之外,面对那些过度捕捞的人,张绪宏也会极力的劝阻。
终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扬子鳄的数量明显得到了提升。
那么,扬子鳄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导致濒临灭绝的呢?
土龙之谜扬子鳄,古代称之为“鼍”,这种称呼是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记载中流传下来的,可见,扬子鳄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在我国出现。
在现代有一种对于扬子鳄的调侃,那就是“连大鹅都打不过的鳄鱼。”
虽然品种属于鳄鱼的范畴,但过小的身材以及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外表也让扬子鳄成为了“鳄鱼之耻。”
但实际上,扬子鳄并没有网传的那么夸张,虽然它的体型确实没有其他品种的大(目前最大的不超过1.8米)。
但是作为鳄鱼,它的咬合力还是轻轻松松的把野外遇到的乌龟壳给咬碎的,虽然它不屑于这样做。
通常情况下,扬子鳄是白天休息,夜晚活动。
在白天的时候,他们喜欢在河里露个头,装做一个漂浮的木头,静静地等待猎物的经过。
生性胆小的它们,在捕猎中的猎物通常都是比他小个数十倍的生物,比如说鱼、虾、河蚌等。
一旦遇到跟他们体型相当或者是体型比他们大的生物,就会想都不想的转头逃跑。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扬子鳄的食物变得稀少,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数量也随着急剧下降。
至于为什么叫它“土龙”,则是有两个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扬子鳄生性胆小,且好打洞刨坑,他们经常会为自己找到一个绝佳的空间,然后跟兔子一样开始挖地道。
这些地道冬暖夏凉,深且隐蔽,可以作为繁衍后代的洞穴,因为这好挖洞的原因,所以叫它“土龙”
第二种说法是,据专家研究,扬子鳄的诞生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时期,它们其实跟恐龙是生活在一个年代的物种。所以就有了“土龙”这个称呼。
代代守护从1982年开始,张绪宏的“水库巡逻员”的身份贯彻了他今后的余生。
同年,扬子鳄的发现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徽省随即成立了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且在1986年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听到这些消息的张绪宏感到责任重大,除了自己之外,他还动员起了家里的其他成员一同肩负起保护看守扬子鳄的重要任务。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从刚开始孵化出来的6条变成了61条。
2005年,坚守保护扬子鳄保护区的张绪宏逝世,他的妻子佘世珍和儿子张宏华继承了他的意志,担负起守护红星水库扬子鳄的责任。
三代人的传承与坚守,为保护濒临灭绝的扬子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不仅仅是保护工作,其背后更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下的最优解。
扬子鳄的数量从几百条,变成了现如今的9000条,这样的成果是无数像张绪宏一样在默默守护着濒危动物的人而造就的伟大成绩。
未来,我们仍需要加大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力度和保护措施,提高公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迈进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