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信源来源,请知悉。
1974年底,李先念和纪登奎受中央委托与李德生谈话,直言道:“德生同志,你是党中央的副主席,我们只是政治局委员,按规矩我们无权和你谈此事。要你辞职,是毛主席的决定。”李德生听后未再回应。
李德生
李德生在1974年9月辞去中央副主席职务后,调任新组建的国防大学,继续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在之后长期担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
李德生从开国少将到中央副主席,虽然晚年从正国级降至副国级,但他仍关心党和国家、军队建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他!
李德生:命大的旅长李德生,1916年4月出生于大别山腹地的李家洼村(今河南新县)。年幼丧母,家境贫困,八岁时开始替人放牛。1930年,14岁的李德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土地革命时期,李德生历任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团部传令兵、班长、排长,后担任第十二师三十五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1932年,他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参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35年,李德生参加长征,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交通队支部书记,并因被指控否定张国焘的领导一度被开除党籍,1936年重新入党。
抗日战争期间,李德生在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任职,参加阳明堡日军飞机场夜袭、响堂铺战斗等,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中,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旅旅长,指挥部队突破黄河防线,攻占大别山,襄樊战役中成功夺取三道关口,活捉敌中将康泽。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生于1951年赴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参与金城防御作战,荣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
1955年,他回国后担任第十二军军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李德生入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深造,1960年学成后总结出“郭兴福教学法”,为解放军的训练改革做出贡献。
李德生一生屡次险死还生。1948年12月,在进攻大王庄时,一枚重磅炮弹落在指挥所,炸毁房屋,指挥所内所有人员阵亡,唯独他毫发无损。
稍后,他在前线研究战斗协同时,突然子弹从侧面擦过,险些丧命。他的幸运被战友称为“福大命大”。
李德生:安徽第一书记在文化大革命前夕,李德生将军担任的第十二军驻守在苏北地区的清江。文革爆发后,根据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的部署,第十二军被派往江苏的淮阴和盐城,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即支援工农、支持左派,并对地方实施军事管制。
1967年夏天,李德生接到急令,必须在7月28日之前赶至北京,接受新的指令。到达北京后,他在人民大会堂与周恩来总理会面。周恩来通报了自文革开始以来安徽的情况,特别是那里激烈的武斗严重影响了地方生产。
虽然中央已经下达过多次指令试图平息冲突,但局势仍在恶化。因此,中央决定派遣李德生率领第十二军前往安徽执行任务,这是毛泽东亲自作出的决定。
安徽的群众组织自文革开始后迅速涌现,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派系。在上海“一月革命风暴”的影响下,一派在1967年1月夺取了省委的权力。
这两派分别被称为“夺权派”和“反夺权派”,两者互相指控对方为“反革命”和“保皇派”,社会陷入混乱。随着江青在1967年7月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武斗进一步激化。
江青
李德生到达合肥后,立即听取了当地军区领导的汇报,并召集各部队领导开会,制定了平息武斗、稳定局势的基本策略。
8月8日晚,他亲自率领部队介入一场大规模的武斗,通过喊话和劝说,成功地平息了冲突。之后,他深入各派据点进行政治工作,坚持公正无私,强调按中央指示行事。
在一次两派武斗中,李德生冒险亲临现场,命令双方停止冲突。他的果断和勇气令双方震撼,成功地制止了战斗。他的实际行动和坚持原则最终稳定了安徽的局势。
1968年,随着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李德生被任命为主任,并后来成为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展示了他在动乱时期的领导才能。
李德生:上调中央工作1969年7月下旬,李德生正在主持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会议时,接到周恩来总理的电话:“德生同志,中央决定调你来北京工作。”
李德生感到突如其来,表示自己长期在军队工作,经验不足,建议仍在安徽工作。周恩来却坚持:“这是中央决定的,安排好工作,尽快来北京。”并叮嘱他联系中央办公厅安排飞机。
李德生简单交代了工作,7月28日乘坐中央派来的伊尔-14飞机飞往北京。
当天下午,周恩来与李德生在中南海怀仁堂会面,告诉他将继续担任安徽省、安徽省军区和十二军职务,并参与中央政治局、军委办事组、国务院业务组的活动。周恩来鼓励他大胆工作,介绍了两个组的工作内容。
不久,毛泽东亲自接见了李德生。当李德生随周恩来到毛泽东的房间时,毛泽东穿着睡衣,正读书。毛泽东风趣地说:“李德生,我也叫李得胜啊。”李德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毛泽东还拿起老花镜调侃:“你是不是也要戴眼镜了?”这让李德生感到更轻松。
毛泽东接着询问李德生的读书情况,得知他读的多是军事书籍后,建议他不但要读军事,还要读历史、文学、科技等书,特别推荐《红楼梦》和《通鉴纪事本末》。他强调,《红楼梦》要像历史一样读,要读五遍。
李德生提出职务过多,觉得压力大,是否可以免去安徽和南京军区的职务。毛泽东坚定地说:“一个也不要免,南京的、安徽的都不要免。”李德生的担忧没有得到缓解,但毛泽东的安排显然是对他能力的信任。
周恩来提醒李德生:“按主席说的,大胆工作。”毛泽东最后指示他:“你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去下边调查研究。”
自此,李德生在多重职务的压力下,采取了边学习、边工作、边调研的方式,逐步适应并参与更广泛的党政军工作。
李德生:当选中央副主席1971年,毛泽东在南巡讲话中提到要用李德生、纪登奎、华国锋等人。1973年春,政治局讨论中共十大时,毛泽东问:“主席谁来当?”几乎所有政治局委员一致回答:“当然是主席来当。”
在1973年8月23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会议上提到,毛泽东曾考虑过让邓小平担任顾问,但政治局反对。毛泽东因此表示:“我只好鞠躬尽瘁。”
毛泽东在为中共十大做准备时,提出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构想。在一次会议中,毛泽东讨论副主席人选时,周恩来汇报了政治局的提名情况。
毛泽东听后,说:“我看,恩来算一个,洪文算一个。”当有人提出对王洪文当副主席的看法时,毛泽东反驳道:“他当过农民、当过兵,还当过工人,不能看不起儿童团。”随后,毛泽东提到康生和叶剑英。
叶剑英
毛泽东接着说:“现在候选人里有老的、有青的,但没有中年的,我们不是讲‘三结合’吗?”他指出,候选人中应包括一位中年人,并表示:“我看,这个‘中’,应该从军队里选。”这实际上排除了江青和张春桥等人的候选资格。
周恩来接着建议李德生作为中年候选人,因为他是军队出身,57岁。毛泽东表示同意。李德生听后非常紧张,立即站起来表示自己不合适,认为自己的资历和能力不足。他还提到李先念可以作为副主席候选人。
李先念坐在旁边,拉着李德生劝道:“主席都表态了,你不要再说了。”
8月30日,李德生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正式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迈入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
李德生:中央副主席职务被免1974年8月26日至9月10日,在京西宾馆召开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毛泽东因未在北京未出席,周恩来因治疗膀胱癌未参会,会议由王洪文主持。
按照毛泽东要求,各军区负责人分组进行“批评帮助”,重点批评许世友、韩先楚、杨得志等人,李德生也成为批评的焦点。
会议一开始,王洪文便定下基调,指出“少数同志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其中“或多”指的便是李德生。沈阳军区小组的成员包括毛远新、曾绍山等,由毛远新主导对李德生的批评。会议期间,李德生遭遇了反复追问与严厉批判。
第一个问题:是所谓“第一个号令”,即1970年发布的战备命令,批林批孔运动中,有人指责李德生参与此事。李德生解释,他作为军委办事组成员仅是听取传达,未曾参与签署任何命令,但毛远新依然指责他态度不端正。
第二个问题:涉及1970年接见总政治部高层。毛远新将此事与林立果的“联合舰队”相联系,试图将李德生与反革命活动联系在一起。李德生则表示,他们当时只是企图拉拢他,自己未能识破其政治意图。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1960年军委扩大会议的纪念活动。毛远新强行将这次活动与他们篡权联系起来,要求李德生承认自己为反革命的支持者。李德生表示,此事与他们无关,仅为学习军委决议。
第四个问题:涉及庐山会议。有人指责李德生与李作鹏有不正当联系,毛远新更是捏造李德生在庐山会议期间的所谓“串连”。李德生坚决否认,表示自己未与任何人单独接触。
第五个问题:是《解放军报》是否刊登林的照片。李德生解释,总政治部未将此事交给军委办事组讨论,只是征询张春桥意见,毛远新则不断追问他为何请教春桥。
在接下来的会议中,李德生不堪重负,于9月10日违心地作自我批评,并主动提交辞职报告,要求辞去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职务。毛泽东批示同意他辞去副主席和常委职务,但保留政治局委员职务。
李德生回到沈阳后,遭遇政治孤立。军区领导对他避之不及,虽然他保留了政治局委员的职务,但在沈阳军区党委的地位却下降,甚至被排除在常委会之外。
直到1975年7月,邓小平开始整顿军队,李德生才重新被任命为沈阳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正式为李德生平反,宣布对他一切诬蔑之词一律推倒,并要求做好对其家属子女的善后工作,消除不良影响。
李德生在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12年里,为巩固东北边防做出了突出贡献,积极推进军队和地方建设,赢得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评价。他的工作为区域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参考信源:
中国知网:[1]耕晨.李德生的崛起前后[J].炎黄春秋,2016,(08):31-43.
中国知网:[1]陈立旭.毛泽东赏识器重李德生[J].党史博采,2023,(09):20-25.
国防大学是74年成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