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1950年的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时任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首次提出要对人民解放军施行军衔评定。随后的五年时间中,相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对比,最终在1955年完成了全军的军衔评定工作。大家都知道,本次共授予了10位开国大将,而这10人既有战功赫赫的武将,也有政治工作出色的文将,还有革命做出突出贡献的“山头代表”。然而本文小编要说的这六人,无论是资历、能力还是贡献都达到了评定大将的标准,为何却错失评定呢?
第一位:滕代远
滕代远1904年出生于湖南麻阳,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21岁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28年,他和彭德怀共同领导了平江起义并创建了红五军,同时他还担任该支队伍的党代表。在井冈山时期,滕代远在红军时期曾任红三军团政委,他和彭德怀率部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反 “围剿” 战争。除此之外,滕代远还曾作为我党代表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他担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副参谋长,参与指挥了百团大战等重要战役,同时在华北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滕代远曾率部分兵力担任内线作战,收复失地,扩大了解放区。随后他担任铁道兵团司令员,积极恢复全国铁路,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从革命资历上来看,滕代远是军队创始人之一,属于老革命同志。同时他和彭老总配合默契,在战场上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按照55年的军衔评定标准,他应该属于大将序列。因为在评衔时,他已经离开军队系统5年且专职负责国家的铁路交通工作,所以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滕代远无法参与此次军衔评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革命贡献和历史地位。
第二位:李先念
李先念1909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年少时就接受了较好的私塾教育,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便开始组织和领导家乡的农民运动。他还带领这支革命队伍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并积极在在高桥镇与敌进行周旋和游击战。随后,他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和保卫斗争中屡建战功,并在25岁的时候就做到了军政委的级别,是四方面军最年强的高级干部。长征途中,他率部西征,成功开辟了川陕甘边区根据地,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援。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先念担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创建了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了中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拥有 6 万余人正规军、30 余万民兵的武装力量。解放战争开始后,他率中原军区6万部队突围,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余万人,保留了革命力量。按照战功和资格,他肯定能在55年的军衔评定中获得大将的军衔,但是他主动放弃军衔并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这也为当时的军衔评定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虽然与大将军衔失之交臂,但他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外交、法制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的职位也不断提升,最后官至正国级领导干部。
第三位:邓子恢
邓子恢1896出生于福建龙岩,是一位老革命家。他曾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随后又反对蒋介石分裂革命的行为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党内部和他革命资历相当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同时他还有着极为出色的组织能力。他在闽西积极发展发展党组织,组织农民武装,反抗封建压迫和土豪劣绅,创建了我党早期八大根据地之一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曾担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在农村土地改革实践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这一原则对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子恢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率部在安徽一带抵抗日本侵略者,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解放战争中,他担任过华中军区政委,协助粟裕和张云逸率部北进山东与陈毅所部会合,对于华东野战军的成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林彪四野入关后,他又曾担任第四野战军第二政委、代政委等职务,参与了一系列重大解放战役。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来看,邓子恢在授衔时都达到了大将的标准(参考张云逸大将),那为何没有参与军衔评定呢?这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已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要负责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并未在军队任职,自然就没有参与军衔的评定。
第四位:谭震林
谭震林1902年出生于湖南攸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在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他在湖南积极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是湘赣边界红军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井冈山斗争期间,谭震林就已经是军政委级别,参与参与指挥了多次反“围剿”斗争,为保卫和发展苏区、壮大红军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时,他留在闽西领导了三年游击战,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支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保留南方革命的火种。
抗日战争期间,谭震林参与创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指挥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是皖南抗日根据地重要创建人之一。解放战争期间,谭震林曾任华中野战军政委,他配合陈毅和粟裕开展了苏中七战七捷、莱芜、孟良崮、济南等重大战役,为解放华中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从革命资历上来讲,他是早期发展和建设根据地的代表人物;从能力上来讲,他一直在部队中担任高级指挥官的职务,同时展示出了卓越的政工才能,甚至毛主席都称赞他为“谭老板”。因此55年的军衔评定,谭震林是能够达到大将标准的。但因为当时他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所以很遗憾地的错过了评定。
第五位:张鼎丞
张鼎丞1898年出生于福建永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闽西地区积极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参与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是闽西苏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红军时期,他与邓子恢等同志在闽西的 13 个县,创建了苏维埃政府,增强了红军和党的影响力。同时他参与指挥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有效巩固闽西苏区根据地的政权。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张鼎丞留在闽西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配合了南方其他地区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鼎丞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率部进入苏南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斗争。在华中军区成立之际,张鼎丞认为粟裕于军事才能十分突出所以他推荐粟裕担任军区司令员,然而粟裕两让司令且愿意成为他的副手。虽然在解放战争中,这位革命功臣并未像一些战将一样大显身手,但他的革命贡献仍不容小觑。在叶飞将军打下福建之后,张鼎丞告别军队并出任福建最高负责人,将福建地区治理的井井有条。随后在54年又出任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我国的法制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正因工作调动的原因也使得他无法参与55年的军衔评定,若参与必然是大将序列。
第六位:郑位三
郑位三1902年出生于河南新县,早年参加农民运动,23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鄂豫皖地区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并组织领导了黄麻起义,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蒋介石发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围剿”后,四方面军主力撤出了根据地,但他临危受命留下来坚持游击战。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又再次组建起来了红二十五军,随后又率部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担任新四军政委,参与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他注重团结各阶层人士,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之后,他和李先念等中原局等同志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部队进行了中原突围。虽然他后期未能直接上前线指挥作战,但在后方继续从事党的领导工作,为支援前线、筹备新中国成立等事宜贡献了力量。由于长期艰苦工作导致身体受损严重,因此在授衔时他已经处于休养状态,没有具体的职务所以也没有进行授衔。但他的革命贡献和卓越功绩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认可和肯定,毛主席还亲自特批给予他元帅级别的待遇。
结语
虽然以上六位名将因一些原因错过了军衔的评定,但是的革命贡献及历史功绩早已载入史册,永远被后人所铭记。而1955年的军衔评定工作,是我国军事制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我军正规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通过军衔评定,进一步明确了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和职权,激发了广大官兵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斗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星殇
邓公够元帅的
街球皇
这些才是真正的够资格评大将的,尤其滕代远,大将都低了,但是元帅呢又差点。 像其他说得多的名字,比如许世友什么的,离大将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