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特别有价值的老照片,拍的是1977年春天的事儿,照片上是给毛主席纪念堂干活的工人们,包括那些雕刻师傅和美术专家,他们正忙着给毛主席的汉白玉雕像打磨细节。这都是为了给毛主席纪念堂开张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1976年9月9号,咱们伟大的毛主席在北京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83岁。到了10月8号,党中央啊、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还有中央军委,一块儿做了个决定,说要建个纪念堂,来纪念咱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
一、咱们得在首都北京,给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建个纪念堂。二、等纪念堂建好了,就把装着毛主席遗体的那水晶棺材移到里面去,好让子子孙孙的人民群众都能亲眼去看看毛主席的样子。
专家组仔细挑选后,最终拍板在天安门广场建毛主席纪念堂。根据公布的信息,纪念堂一楼包括北大厅、参观大厅和南大厅。上了二楼,你能看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的革命事迹纪念室,还有宣传教育厅和展品陈列室。
北大厅是去看毛主席遗容的进门地儿,也是办纪念活动的地方。大厅中间摆了尊毛主席的白玉坐像,坐像后头挂着块超大的绒绣壁画,画的是咱祖国的大好河山,意思就是毛主席和咱这美丽国家永远在一起,大家心里也一直记着他。
这尊毛主席的汉白玉坐像,真的是大家伙儿一块儿努力的结果。全国一百多位雕塑专家和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的师傅们,都投入了大量心血去创作和雕琢。主要的设计者包括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叶毓山、北京画院的雕塑大师张松鹤、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专家孙家彬,还有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厂的雕塑高手白澜生等人。
那时候,大家对毛主席雕像的设计方案看法各不相同。头一轮审稿时,所有站立的雕像全都被一票否决了。主要是考虑到毛主席纪念堂那个地方的特殊性,如果放站立的雕像,会感觉特别沉闷,跟周围氛围一点都不搭。最后,大家一致觉得还是坐像的设计最合适。
在设计毛主席坐像的时候,叶毓山搞了个挺特别的方案,就是摆了个“跷二郎腿”的姿势,结果一下就被选中了。这事儿到了他晚年,他还记得清清楚楚呢。他说:
那时候,好多雕塑大师都跑到北京来设计方案,大部分设计都是毛主席站着挥手的样子,还有些设计是毛主席坐着,但看起来有点呆板。我呢,设计的是毛主席跷着二郎腿,结果大家都笑话我,说我这设计太不庄重。但我心里有底,因为我以前近距离看过毛主席,觉得他特别亲民,就像咱们自家的长辈。选方案的时候,七八十个设计,所有站着的毛主席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建筑师说大厅里摆站像不合适。坐像里面,就我的设计是跷腿的,其他的都是平平整整坐着。到了最后一轮,就剩下两个设计,一个是我这跷腿的,另一个是平腿还拿着文件的。评选那天,国务院的副总理亲自来主持,大家讨论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副总理一拍板,说选我的设计。大家都觉得,跷二郎腿这才是毛主席平时的样子,看着就亲切,有长辈的慈爱。
叶毓山的观点挺在理,那个“跷二郎腿”的毛主席雕像,真的闹得沸沸扬扬,好多人都说要拆掉重来。到了1977年9月9号,毛主席去世满一年的那天,主席纪念堂在北大厅搞了个盛大的落成典礼。纪念堂一开门让老百姓进去看,关于那个毛主席雕像的议论又热了起来,好多人说看起来不够庄重。
当大家在这事上争得不可开交时,叶毓山他们跟中央的领导们开了好长时间的会,但遗憾的是,一直没能琢磨出个解决办法。实在没办法了,中央领导最后拍板,决定再雕一尊毛主席平腿坐着的雕像,把原来的那尊给换掉。
就在紧要关头,周总理的老卫士韩福裕站了出来说话。他之前在负责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管的是雕塑组的事儿。对于更换毛主席坐像这事儿,他持反对意见。韩福裕说明了他的看法,说毛主席纪念堂已经对外开放了,要是突然换雕像,很可能会在社会上闹出误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韩福裕琢磨出个好主意:不如在毛主席雕像周边摆点鲜花,这样一来,鲜花就能把雕像腿部那块儿给挡上,看上去就像是“等到满山花儿都开了,主席就在花里笑”那样,特别有领袖风范。他这个点子很快就被大家接受了,这个巧妙的小改动,成功地把关于毛主席雕像的争议给摆平了。